袁世凯,字慰庭,号容庵,河南省陈州府项城县人,故又称袁项城。
袁世凯出身于官宦世家,自幼过继给叔父袁保庆作嗣子。袁保庆去世后,复随户部侍郎袁保恒进京读书,在两次科举落第之后,愤而投笔从戎,加入嗣父挚友吴长庆麾下,深受吴的赏识。不久后领命率兵镇压朝鲜壬午叛乱,崭露头角,表现出极强的军事才能,和统率天赋,随后又镇压朝鲜甲申,遏制了日本势力在朝鲜的发展,获授驻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这一年,他26岁。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个“致高点”。就在他意气风发,趾高气扬的时候,危险也在悄然逼近,而这一切对于他来说,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1894年,东学党起义,日本迅速出兵朝鲜,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战争前夕,袁世凯仓皇逃回国内,他的一切都化为了乌有。但因其在朝鲜治兵有功,北洋大臣李鸿章等保荐袁世凯赴天津小站编练新军。也正是这支新军让他得以在今后的20多年中,历经风云变幻,而屹立不倒。
这支军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支现代化军队。袁世凯大刀阔斧,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修改军制,整顿纪律,使这支部队成为当时清政府最具实力的一支军事力量。也正是这次练兵,使得中国军队得以跨入现代化时代,是我国国防发展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袁世凯明白,没有军权,何谈“政权”!军人出身的他深知军队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在练兵的同时,他广布亲信,从天津武备学堂挑选数百名学员作为各级军官,加强了对全军的控制。这为他之后组建北洋政府奠定了人才基础。
再到后来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他都无视无刻,把这支军队抓在自己的手里,对于他来说,军权意味着一切。有了兵,什么都好说。事实证明,他是对的。无论是维新党人,还是革命党人,对于他,都是极力拉拢。而他最终选择了“共和”。袁世凯这辈子最大的帽子,便是篡夺革命果实,最后复辟称帝,重蹈封建覆辙。这顶帽子他带了100年,也将继续待下去。很多人都知道他复辟失败后的失意,但不为人知的是,在他临终前,他将大儿子袁克定叫到跟前,说“这件事,我做错了,叫他们以后也不要做。”没有人可以知晓他当时的心理,但当拨开重重迷雾,站在历史的天平上的时候,在那落寞失意的背后,却是深深的无奈,对时代,也是对自己。
袁世凯复辟时的年号为“洪宪”,弘扬宪法,他希望中国走君主立宪的道路,成为一个自上而下,统一而又富强的“中华帝国”。但他的梦想破灭了,取而代之的却是军阀混战。北洋政府名存实亡,民不聊生,内乱不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幸运的,他走了,留下了一个烂摊
子。但这并不能让他成为一个千古罪人。对他有很高的评价,说他是个伟人。如果我们抛开偏见,去真实地还原那段历史,我们便会发现,人言可畏。
很多人憎恶袁世凯,倒不是因为复辟,而是叛国。中日二十一条,全国声讨。民众想要反日,想要主权。而袁世凯看到的,却是日本的军舰,和一战。面对二十一条,袁世凯可谓是拼尽自己的全力。据时任外交部次长曹汝霖回忆,他收到的袁世凯批阅件上有这样的文字——
针对合办矿业:“可答应一二处,须照矿业条例办理,愈少愈好,可留予国人自办。”
针对建造铁路:“须与他国借款造路相同,铁路行政权须由中国人自行管理,日本只可允以管理借款之会计审核权,惟须斟酌慎重。”
针对开商埠:“须用自开办法,并应限制,免日本人充斥而来,反客为主。”
针对汉冶萍矿厂:“这是商办公司,政府不能代谋。”
针对福建让与:“荒唐、荒唐,领土怎能让与第三国。”
针对内地杂居:“治外法权没有收回之前,不能允许杂居。”
针对限制中国主权的第五号条款:“简直似以朝鲜视我,这种条件岂平等国所应提出,实堪痛恨,万万不可开议,切记切记。”
在袁氏政府的“字斟句酌”不断拖延下,历时105天,谈判20多次,于5月25日,与日本正式签订讨价还价后的《二十一条》,实际上是“十二条”。第五号共7条,没有签订,此外删除2条。当时留学美国的胡适对此评价说:“吾国此次对日交涉。可谓知己知彼,既知持重,又能有所不挠,能柔也能刚,此乃历来外交史所未见。”袁世凯的工作完成了,可惜人民不买账。但站在历史的角度,袁世凯当之无愧是一个功臣。
不仅在外交上,在中国的近代化建设上,他也有着不可磨灭的位置。在成为大总统后,他大肆兴办新兴产业和近代工业,同时大力发展新式教育,普及义务教育,鼓励出国游历,留学,重用海归人才。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他出面筹集资金。进口的钢轨,枕木,机器,器材全部免税。后又任命詹天佑出任汉粤川铁路总办。也正是因为北洋政府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开放和清明,使得在那一时期涌现出了众多的优秀人才和进步人士,对中国今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袁世凯的一生是辉煌的,是艰辛的,是令人叹息的。他不算个好人,不是一个好的总统,甚至谈不上是一个好的父亲,但他是个伟人。他最大的愿望,是看到一个从自己手中崛起,腾飞的中国。为了国家的复兴为了人民的富足,他奋斗终生,虽身败名裂,但仅这一次,他无怨无悔。删除评价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