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尽管教师学生都知道古诗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教学现状令人担忧。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方面固然是古诗文对于学生来说过于遥远,难以理解,另一方面的重要原因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落后。解决古诗文教学中常见问题,要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遵循记忆规律,科学记诵;提倡理解基础上的背诵默写;重视诵读教学,以读促学。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问题;成因;对策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承积累了丰富的底蕴,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给后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籍。经过几千年时间的冲刷,留下了许多的精华,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
一、古诗文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在现在的初中古诗文教学中,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尽管教师和学生都知道古诗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对于考试还是个人素质都具有巨大的影响,但是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很多学生对于古诗文不感兴趣,甚至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学习具有恐惧感和厌恶感。具体来
说,古诗词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有:1.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记不熟,记混,错别字现象严重;2.忽视古诗词教学的规律,不重视诵读教学,以讲代读的情况普遍;3.古诗词作者介绍停留于简单的知识积累。如作者称谓等,而对作者的写作背景及作者本身的经历创作风格等较少;4.对古诗词只是简单的翻译,字面上的理解,不能关注古诗词的鉴赏美读,忽视古诗词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导致学生学古诗词的热情不高,兴趣不浓。以致出现古诗词教学中的困难与问题。
二、古诗文教学中常见问题成因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方面固然是古诗文对于学生来说过于遥远,难以理解,另一方面的重要原因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落后,教师对于古诗文教学常常采取的教学方法就是:“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生怕学生难以理解,恨不得将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汇都揉碎了,掰开了教给学生。一篇篇意境优美、血肉丰满的经典被教师肢解得支离破碎,让学生烦不胜烦。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使教师身心俱累,而且让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和想象力,令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篇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的“残羹冷炙”。因此,在新课改的大潮中,教师要在教学的实践中探究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三、解决古诗文教学中常见问题的对策
1.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古诗文距离学生年代遥远,且语言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学生学习起来比较费力,难以理解,更不用说体会其中的意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创设一定的古诗文情境,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见其物”情景再现,感受作品的美感,体会作者主观的情感。例如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通过多媒体制作相关课件,首先让作者了解了诗人的人生境遇和人生情感,然后利用诗词中明月、宫阙等义项为学生创建一个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人那种孤寂思念的情感之中。一个特定的夜晚,在朦胧的月下,一个对酒当歌的人,这时一组组情景,让学生进入角感受,用看到的图画结合意境,了解诗中传了什么情?写了什么景?情景是如何交融的,让学生心驰神往。
2.遵循记忆规律,科学记诵。古诗词记诵一定要抛开功利性的目的,而要长久记忆,深入内心。这就需要遵循记忆规律,科学记诵。执教者在教学古诗词时,首先应该清楚记忆是一个不断巩固的过程,由瞬时记忆到短时记忆,再到长期记忆有一个转化过程。也就是说,要想记准,记牢,记久古诗词,必须不断“温故”,“学而时习之”。所学古诗词也会在日后真正成为一笔润泽人生的财富而不是在考试后付诸脑后。
3.提倡理解基础上的背诵默写。理解是记忆的第一步,是记忆的前提和基础。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则记忆内容更准确,记忆时间更长。在实际古诗教学中,我发现许多教师把提前预习改成提前背诵,私下以为很不可取。在没有充分理解句意的情况下,就盲目背诵。一个是机械记忆,不易记。另一个是容易在默写时因不理解而记不准或写错别字。因为没理解意思“柳花明又一”,”劝君更一杯酒”,”渭城朝雨浥清晨”等诸如此类的错误也就在所难免了。当然细心的教师会亡羊补牢,反复纠正这种错误,但纠正顽固的第一印象真是既费时又费力。所以我主张应在学生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再背诵默写。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教师 诗词4.重视诵读教学,以读促学。在古诗词教学中,必须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而且要保质保量完成。所谓保质就是要做到有效诵读,要教会学生诵读,要读准节奏,正确停顿,读出语气,读出情感,读出音乐美,同时教会学生在读中培养语感,领悟文本内容,在读中感受古典诗词的独特艺术魅力。所谓保量,就是要给诵读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除课上要以古诗词诵读为主外,课下可以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或组长考查,或组员互考,或组间竞赛等多形式多层次记诵古诗词。
总之,古诗词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执教者一定要重视古诗词教学,给予古诗词教学更多的时间、空间,并遵循古诗词教学的规律,使初中古诗词教学真正由低质走向高效。
参考文献:
[1]朱志红.古诗文教学浅谈[J]. 学周刊,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