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摘要】: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选题自然而构思精巧,托物言志;韵律讲究,上口易记,表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导学生走进古诗词、领略古诗词、仿写古诗词,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文化自信
一、技工院校古诗词教学中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意义
        古诗词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能增强国人的骨气,是中国深厚文化传统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母体,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其中包含的精神追求十分丰富,如奋斗精神、爱国情怀、担当意识、公德意识、治国理念、价值理念等,都是文化自信的产物,能有效达成对学生三观的培养。为此,作为技工院校语文教师,必须要肩负起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教学重担,从教学与实践活动等多视角着手,加强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品质及素养,以便将来更好地立足于社会,获得更为持久的发展。
二、技工院校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举措
        (一)学习欣赏,树立文化自信。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均为文学经典,其欣赏价值
是很高的。因此,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之中,教师不可以将古诗词当作记叙文来教,而要借助学习欣赏教学途径,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在感受中获得有效的发展。第一,欣赏命题之美。比如在学习《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之时,引导学生体会词人怎样触景生情,恰当命题。词人辛弃疾登楼想起了国家,词的题目信手拈来,即时命名为“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自然简约,毫不累赘。教师要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的立足点上感受他们当时当刻的所思所想,在激情满怀之下如何命题,才能感受到古代文人学问的博大精深,引发对中国古代文人的佩服之情,增强文化自豪感,树立起文化自尊心及自信心。第二,感受言志之美。很多古诗词之中都蕴含着丰富的言志之美,教师在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言志之美。如《离骚》中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已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体现了作者屈原即使道路再艰难,也要为民探寻更好的生存之路的勇气,体现了他的爱国精神及品质。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精神及品质支撑,才有一代代爱国志士前赴后继、精忠报国,为国家更好的发展而不断努力。相信通过这样的教育引导之后,必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意识,树立文化自信。(二)有效训练,提高文化自信。第一,开展朗诵训练。即向学生渗透朗读古诗词的基本技巧,把握音调的高低、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等,使朗读更加优美与雅致。相信通过教师对学生朗诵古诗词的训练之后,学生必能深刻把握诗
人创作时的情绪,朗诵出情感和诗味。第二,模仿习作训练。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开展模仿写作训练极为重要。教师需根据学生的生活实情,让学生根据某首古诗词去仿作,主要从命题、格律规范、句式押韵、表情达意四方面来仿写。其要求不需要十分严格,只需要让学生尽力而为,有所收获即可。在学生仿写完毕之后,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开展评价活动,对每位学生的作品都进行及时的肯定与引导,相信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自信会得到大幅度提升,文化自信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升。(三)实践活动,深化学生的文化自信。针对语文古诗词教学而言,想要深化学生的文化自信,必须要有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而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并不是随意的,必须要和学生的生活及古诗词教学息息相关。比如即将过年之时,教师可以联合校方举办“中华古诗词大会”活动,鼓励班级中的学生踊跃报名参加,其评价嘉宾可以由校方领导、语文教师等来担任,在全校掀起一股学习古诗词的热潮。活动主要以背诵中国古诗词为形式,以赏析中华诗词的视角,寻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品味生活中存在的美好。相信在此种实践活动的带动下,学生不仅能对古诗词进行重温,还能在相互分享的过程中,感受诗词所蕴含的情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中深化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准。
        三、传统节日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春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可近年来一些人为了赶时髦,过起了洋节日,传统的节日却忽略了。圣诞节各大商场张灯结彩,圣诞老人站在门口迎接各位顾客,门口的圣诞树光彩夺目,商场里到处都是头戴圣诞帽的售货员……气氛煞是热烈。情人节大街上处处是大幅的标语,玫瑰卖得特别火爆……可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七夕节,却显得冷落了。于是,在语文教学中,我对学生说:“春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举行一些庆祝活动,如放鞭炮、贴春联、贴年画、舞龙狮、吃年糕等,年初一早上人们互相庆贺,大人给小孩压岁钱等。”我又引导学生说关于春节的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为了引起学生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我又告诉他们,我们的传统节日还有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清明节是祭拜祖先的,相关诗句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人们在这天的风俗是吃粽子、塞龙舟、插艾叶辟邪等。七夕节源自牛郎织女的传说,人们常用“两情若在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句诗来象征美好的爱情。中秋节人们观月祭拜,寄托情怀,留下了许多思乡的佳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在上语文课时,我把这些传统的节日穿插进去讲,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事物,所以他们上得兴趣盎然。既调动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加强了学生对传统节日风俗的回顾, 加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印象。在语文课堂上学习传统节日的同时,又穿插相应的古诗词,加强了学生
对传统古诗词的理解和应用,这样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技工院校语文古诗词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既包括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也包括对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自信。为此,教师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必须要循序渐进地培养、提高与深化学生的文化自信,为学生自身的更好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教师 诗词

        参考文献:
        [1]吴俊民.高中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J].新课程?下旬,2018(1).
        [2]曾虹.人生自有诗意———浅析《中国诗词大会》人文之美[J].声屏世界,2017(5).
        [3]周茵芝.从中华古诗词热看我们的文化自信[J].语文天地,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