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语法
语法是有规则的,说话必须符合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用词造句的规则潜存在每个人的脑子里,可以通过说话表现出来。语法规则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性:
第一,语法规则具有概括性,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可以对数量巨大的具体词语进行分类,例如"电影、计算机、飞机、铅笔、苹果、衬衫"等不同的词都是名词,而"看、买、坐、削、吃、穿"等不同的词都是动词;二是可以从无限多的具体的语法组合中抽象出语法结构格式,例如"看电影、买计算机、坐飞机、削铅笔、吃苹果、穿衬衫"等都是"动+名"结构,一般称之为述宾结构或动宾结构。语法规则主要关心的是语法类和语法结构格式,而具体的词语和句子对语法规则来说则是次要的。
第二,语法规则都是可以重复使用的,例如上述"看电影、买计算机……"是重复使用同一条规则"动宾结构"而造出来的词语;即使在同一个句子或词语内,同一条规则也可以反复使用。例如"一本书"是用一种人们称之为偏正结构规则造出来的词语,我们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反复使用这条偏正结构规则,造成愈来愈复杂的结构,例如"一本新书"、"一本刚买的新书"、"一本刚买的有趣的新书"等等。凭借这样简单的有限的语法规则我们可以对无限多的语法组合进行概括描写。
第三,语法规则具有系统性,不同语法规则是紧密联系着的,而且各有各的使用范围和适用条件,在使用一条语法规则的同时,不能违反其他语法规则。例如英语He often play football.是一个错误的句子,虽然它符合"代词+副词+动词+名词"这条语法规则,但是它不符合英语动词和主语在人称和数上要一致这条规则,如果改成He often plays football.就对了。
语法单位一个接着一个组合起来的规则叫做语法的组合规则,语法单位的归类的规则就是语法的聚合规则。通过替换,一方面可以出语法单位,另一方面可以到语法单位活动的位置,有了这两个立足点,就能逐步出语法规则来。
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构成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这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现象时总结出来的规则,这两类规则互相依存。
语法的聚合犹如一座仓库,把能重复使用的最小的语法单位按照组合中的功用分门别类地储存在仓库中,只要交际需要,就可以到这个仓库中去选用合适的单位。从聚合中选出的单位如何组成句子,需要服从组合的规则。聚合规则是潜在的,它储存于人们的脑子中,组合规则是现实的,它存在于话语中;当然,储存在脑子中的聚合归根结蒂也是从话语中归纳出来的。规则门
说话时组合规则提出要求,聚合规则提供可能,对组合的各个位置上可能出现的词进行替换,就能造出新的句子。例如外语学习中的"句型"和"替换"练习正是按照组合和聚合互相结合的造句原理设计的。
二、样理解词的定义?怎样把词和语素及词组区别开来?
词是最重要的一级语法单位,它是造句的时候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这个定义强调"独立运用"和"最小"两层意思,用意是要把词既同小于它的语素分开,又同大于它的词组分开。
所谓独立运用,就是它在造句中能够到处作为一个单位出现;所谓最小,就是说不能扩展,或者通俗地说,就是中间不能插入别的成分。比方现代汉语中的"蔬菜"可以作为一个单位自由地挪来挪去,组成"蔬菜很新鲜"、"去买蔬菜"、"水果和蔬菜"等等,符合独立运用的条件,而且"蔬"和"菜"之间不能插进任何成分,因此"蔬菜"是词。但是"蔬菜"里面的"蔬"不能独立运用,就不符合这个条件,它是语素。另-方面,"新鲜蔬菜"也能独立运用,组成"买了许多新鲜蔬菜"、"新鲜蔬菜很贵""新鲜蔬菜的价格"等等。但是"新鲜蔬菜"不是最小的单位,我们可以在"新鲜"和"蔬菜"中间插进一个成分去,比方说"的",变成"新鲜的蔬菜",而且"新鲜的蔬菜"和"新鲜蔬菜"意义上有联系,这说明"新鲜蔬菜"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单
位,是词组,不是词。而"白菜"如果扩展为"白的菜",前后意义差别太大,说明"白菜"是词,不是词组。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上述办法用于确定实词是有效的,但用于虚词的确定则存在着局限。虚词的特点是使用的时候位置较固定,不能自由地挪来挪去,例如助词"的"和语气词"吗"。这里需要一种补充办法,即可以使用"剩余法",例如在"这是我的桌子"这一片段中,可以先把"这"、"是"、"我"和"桌子"等词提取出来,剩余的"的"就是词。
三、词语素和变词语素有什么不同?
我们可以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不同作用把它分成词根、词缀、词尾三类,其中词根和词缀是构词语素,词尾是变词语素。词根是词的核心部分,词的意义主要是由它体现出来的。它可以单独构成词,也可以彼此组合成词。汉语中绝大多数的词都是由词根构成。词缀是只能粘附在词根上构成新词的语素,它本身不能单独构成词。词缀可以处于词根的前面、后面或中间,根据这种所处位置的差异可以把词缀分为前缀、后缀和中缀三类。例如汉语"第一"和"第二"中的"第","老虎"和"老师"中的"老",英语的"un-able"(不能)和"en-large"(使扩大),中的"un-""en-"等都是前缀。汉语的"椅子"、"脸盆儿"中的"子""儿",英语的"work-er"读者),"voice-less"(无声的)中的"-er""-1ess"等都是后缀。前缀、后缀、中缀都是粘附在词根之上的附加成分,它们的作用主要是构成新的词。除词根、词缀以外还有一种语素叫词尾。它加在词的末尾,只能改变一个词的形式,而不能构成新词。如英语的worker 加上s以后成为workers,walk加上-s,-ing,-ed之后而成为walks,walking,walked,这些都只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形式,而不是不同的词。一个词除去词尾,就是它的词干。例如英语的worker,walk 都是词干,它们没有词尾也能单独出现。
四、以用什么方法判定和区分词的组合的五种基本结构类型?
最常见、最基本的结构类型可以归纳为主谓、述宾、述补、偏正、联合五种,这五种基本结构类型体现
了词的五种基本的组合关系,我们可以依靠某一组合具有的相关的表达式(或推导式和变换式)来为这一组合判定结构类型。
1、主谓结构这种结构反映陈述对象和陈述内容的关系,它的作用是提出一个话题,然后对这个话题作出说明。话题的部分称为主语,说明的部分称为谓语。汉语的主谓结构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可加"是不是"转换为问句形式,例如:
小张/学会了-小张是不是学会了?
今天/星期六-今天是不是星期六?
斜线前面是主语,后面是谓语。
2、述宾结构这种结构的意义比较复杂,大抵反映动作(述语)和受动作支配的事物(宾语)的关系。汉语中的述宾结构都是述语在前,宾语在后,可加"了、着"。例如:看/电影-看了电影
读/小说-读着小说
斜线前面的是述语,后面的是宾语。
3、述补结构在述语的后面,也可以加上一些成分以表示述语的程度、结果、趋向等,这叫做补语。由述语和补语构成的结构叫做述补结构。汉语的述补结构是述语在前,补语在后,可加"得"或"不",例如:
讲/清楚-讲得清楚
飞/起来-飞不起来
斜线前面的是述语,后面的是补语。
4、偏正结构这种结构反映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可用"的"或"什么"、"怎样"来提问。例如:
铁/柜子-铁的柜子
蓝的/衬衫-什么样的衬衫?
努力/工作-怎样工作?
斜线前面的是修饰语,后面的是中心语。这种由修饰语和中心语构成的结构叫偏正结构。汉语的偏正结构都是修饰语在前,中心语在后。在偏正结构中,修饰语和中心语两个成分不平等,一偏一正,所以把这种结构叫做偏正结构,整个结构的作用和中心语大致相同。
5、联合结构联合结构的构成成分在语法上是平等的,中间可加"和"、"与"、"或"等成分,例如:
工厂、学校、机关-工厂、学校和机关
调查研究-调查和研究
五、什么是语法意义?怎样理解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之间的关系?
a) 要弄清楚什么是语法意义,首先需要把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区别开来。
语法意义是指词进入语法组合之后由语法结构所赋予的词义之外的意义。词典的释义所说明的一般都是词的词汇意义,而词组合成结构以后,整个结构的意义总是大于个别词的意义的总和,这里增加了语法意义。例如,"大"和"眼睛"这两个词各有自己的意义,组合成偏正结构"大眼睛"以后指明这是"大"的"眼睛",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样的眼睛?"这些都是组合所带来的语法意义。
如果把同样的两个词组合成主谓结构"眼睛大","大"就不再是修饰"眼睛",而是说明"眼睛"具有"大"的属性,回答的问题也相应地变成了"眼睛怎么样?"这是主谓结构给这两个词增加的语法意义。
就某一结构组合中的某一个词而言,它同时具有词义和语法意义,例如在"眼睛大"中,眼睛具有"被说明的对象"这样的语法意义。如果我们不了解语法结构的意义,即使句子里的每个词都认得,还是不能正确
地理解句子的意义。例如"客人来了"是主谓结构,"来客人了"是述宾结构,前一句的"客人"是有定的,对话双方都知道客人是谁,相当于英语的the guest(s),后一句的"客人"是无定的,相当于英语的a guest或者guests。这是语法结构所赋予的比较细微的意义差别。
2、特定的语法意义必须通过一定的语法形式才能体现出来,反过来讲,特定的语法形式必须体现一定的语法意义。在研究语法结构时,需要把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结合起来。提供语法形式的手段主要有选词、词序、虚词和词形变化等几种,它们都为基本结构提供了必要的语法形式,人们可以根据这些语法形式来判定一个组合属于哪种结构。
(1)选词:组合成基本结构的词,不但要在词义上相配,而且在语法上的类也要相配。基本结构的各个项都要求一定词类里的词来充当。例如"书、电视、月亮、面包"之类一般所说的名词,很少可能充当主谓结构里的谓语。
进入结构的词首先要在语法的词类聚合中进行选择。例如,"大"、"爱护"和"眼睛"所属的词类可以帮助我们判定"大眼睛"是偏正结构,而"爱护眼睛"是述宾结构。
(2)词序:词选出来以后,必须按照一定的次序加以排列。汉语缺少词形变化,更多地依靠词序来确定结构关系。例如"大眼睛"和"眼睛大"词序不同,语法结构类型也就不同。
各种语言里述宾结构两项的位置是句法结构的重要标志。汉、英、法、德等语言属于宾语在后的类型,日语、傈僳语、彝语等好多语言属于宾语在前的类型,"写字"、"吃饭"在日语里的词序是"字写"、"饭吃"。
有的语言,偏正结构的词序和汉语相反,例如法语偏正结构的基本词序是中心语在前,修饰语在后,快跑"、"木头房子"、"弟弟的书:在法语里的词序是"跑快"、"房子的木头"、"书的弟弟"。
俄语是词的语法变化比较丰富的语言,词序相对说来自由一些。
(3)虚词和词形变化:虚词和词形变化可以标明语法组合中实词与实词之间的关系,例如
汉语"和"、"的"、"得"之类的虚词,分别对形成联合结构、偏正结构和述补结构有重要作用。在有变格、变位等词形变化的语言里,词要组成结构,往往要通过词形变化来实现。较典型的是俄语:动词按照主语的人称和数变位后才可充任谓语,名词按照动词的要求变格后才可充任宾语,偏正结构中的修饰语如果是形容词,它必须在性、数、格方面和中心语一致。具体组合的时候需用哪个变化的形式,必须到形态的聚合里面去选取。
3、五种基本语法结构是从语法意义的角度划分出来的,而这种语法意义是很宽泛的,是高度概括的。大致说来,主谓结构的意义是"陈述",偏正结构的意义是"修饰",述宾结构的意义是"支配",述补结构的
意义是"补足(述语)",联合结构的意义是"并列"或者"选择"。在确定了五种基本语法结构以后,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某一基本语法结构的小类以及相应的语法意义的小类。各种基本语法结构在自己所概括的范围内所能表示的语法意义是复杂多样的,例如汉语的述宾结构,语法意义在"支配与被支配"这一总的名目下有"动作+受事"、"动作+工具"、"动作+处所"、"动作+施事"等次一级的名目。这些次一级的语法结构及相应的语法意义也同样可以根据相关的表达式加以鉴别,例如(1)动作+受事:吃苹果-把苹果吃了/关电视-把电视关了;(2)动作+工具:写毛笔-用毛笔写/ 抽烟斗-用烟斗抽;(3)动作+处所:来上海-来到上海/ 经过十字路口-从十字路口经过;(4)动作+施事:出来了一个人-一个人出来了/ 开花了-花开了。
六、怎样理解句法组合的层次性?
1、从表面上看,语法组合是一个挨着一个的一串词,是线性的,其实,它的内部组织是具有层次性的,线性和层次性并不矛盾,是两个不同分析层面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一个最简单的组合出发来考察层次性,例如AB是一个最简单的组合,它只有一个层次,而且A和B直接组合,现在加入另外一个成分C,在保持A和B线性次序不变的情况下,A、B、C三个成分的组合有以下一些情况:
第一,C和A、B呈并列关系,组合的可能有((A)(B)(C))、((A)(C)(B))、((C)
(A)(B))等三种情况,但无论哪一种情况,仍然只有一个层次。
第二、C先和A直接组合,然后(AC)或(CA)和B直接组合成((AC)B)或((CA)B);或者C先和B直接组合,然后(CB)或(BC)和A直接组合成(A(CB))或(A(BC))。
第三,C和(AB)直接组合为((AB)C)或(C(AB))。上述第二和第三两种情况都涉及到多层次的问题,例如在(A(BC))这个组合中,A和(BC)直接组合,位于第一个层次,B和C直接组合,位于第二个层次,A和B分属于不同层次,没有直接组合的关系。
我们还可以看到,同一个线性序列在线性次序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有多种组合层次,例如ABC这个线性序列可以有((A)(B)(C))/((AB)C)/(A(BC))等三种组合层次。
2、每一层次中直接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更大的语法单位的两个组成成分叫做直接组成成分。例如,"看/电影"这个组合中"看"和"电影"就是两个直接组成成分,而在"看/一部//电影"中,"看"和"一部电影"是第一层次上的两个直接组成成分,而"一部"和"电影"则是第二层次上的组成成分。
我们在分析句子的时候,可以先出它是由哪两个最大的部分直接组成的,确定这两部分是什么关系(结构类型),接着用同样的方法逐一分析这两大部分,出它们各由哪两个部分组成,又分别是什么关系,这样一层层分下去,直到全部都是单个的词为止。例如"昨天/小王//看////了///一部////有趣///////的/////法国//////电影"这样,我们就通过层次分析的方法揭示出了语法结构的层次性。
3、层次分析对于揭示和辨析歧义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到了他的老师"是一个歧义结构,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到了老师",对应的结构层次是"到了/他的//老师";另一个意思是"老师到了他",对应的结构层次是"到了///他//的/老师"。
上述例子说明同一个线性组合可以有不同的结构层次,而不同的结构层次可以对应于不同的意义。这样通过层次分析,就可以把歧义揭示出来并加以辨析,从而更好地把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
七、什么是语法结构规则的递归性?递归性和层次性有什么关系?
同样的语法结构可以层层嵌套,同一条结构规则可以重复使用而不致造成结构上的混乱,借数学的术语来说,这就是语法结构规则的"递归性"。在句法组合中,递归性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从初始结构开始,自始至终重复运用同一条语法规则。例如"计算机/我//喜欢"这个句子是主谓结构,它们的谓语( / 以后的部分)本身又是主谓结构,这里,"主语+谓语"这条语法规则不间断地使用了两次;另外一种表现是,同一条语法规则可以在一个结构上间隔地重复使用。
例如在"我/看///过//他/////写////的///散文"中,第一层使用了"主语+谓语"规则,造成了"我/看过他写的散文"这个主谓结构,第五层又使用了一次"主语+谓语"规则,造成了"他写"这个主谓结构。语法规则的递归性和语法结构的层次性密切相关。语法结构的层次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递归性造成的,反过来讲,语法结构的层次性也为语法规则的反复使用提供了可能。结构中某个单位(例如词)可以不断地被一个同
功能的词组去替换,结果可以使基本结构里面的项扩展成层次非常复杂的结构,但作用仍等于原先的那个项。比如"他喝了茶"是主谓结构,我们可以通过偏正结构的递归把其中的宾语"茶"扩展成"新茶"、"江南的新茶"、"刚沏的江南的新茶"、"太太刚沏的江南的新茶"、" 太太为他刚沏的江南的新茶"等等。
结构规则的递归从理论上讲可以是无穷尽的,上面的例子不管扩展到什么地步,它的作用还是等于"他喝了茶"里面的"茶"。
任何语言的语法规则都有递归性,因而语言才富有组合上的变化性、开放性和创造性,能随表达的需要而屈伸自如。语言如果没有这一特点,就无法让人类用有限的手段来表达无限的思想。
八、词类的划分需要遵循怎样的标准?词类的划分和句法结构的分析和描写有什么关系?
1.我们讲组合规则的时候给句子立出了主、谓、宾、定、状、补等成分,它们是句子结构里的组合位置。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是相关联的,每个位置上可能出现的词要到有关的聚合里去选择。这种聚合就是词类。划分词类的标准是,我们只能根据词在结构中所能起的作用即词的句法功能给词进行分类。在一种语言里,凡是能在同样的组合位置中出现的词,它们的句法功能相同,就可以归成一类。
词的句法功能在不同的语言里有不同的表现,所以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词类体系,需要分别归纳。在形态变化比较丰富的语言中,根据词形变化,比较容易分辨词类,例如英语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各
有自己的一套变化形式,根据词形变化即可确定词类。当然,词的词形变化仍然是以词的句法功能为基础的。汉语缺少词形变化,只能凭词的功能来分类,这就给汉语词类的划分带来了复杂性。在汉语中鉴别一个词所属的词类,除了要考察该词能否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外,还需要考察该词在一些关键位置上的分布情况,而这些关键位置同样是词的句法功能的重要表现。比方说,有的学者对汉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句法功能作了如下的归纳:前面能加数量词(如"一个〔人〕","两张〔纸〕","三份(讲义)",……),不能加"很"、"不",后面不能加"了",不能做谓语的叫名词;前面能加"很",后面能加"了"、"的",在偏正结构中能修饰名词,能做述语的叫形容词;后面能加"的"、"了",前面能加"不"但不能加"很",能做述语的叫动词。在词类划分上有以下三个问题需要注意:(1)在鉴别词类时可以参照词的意义,但不能完全根据意义,而需要有句法功能和形式上的实证。
(2)在同一个词类当中,具体的成员有典型与非典型之分。例如"前面能加数量词"是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