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电影80后》有感
80后的年轻人跨出大学校门至少也有了几年的时间,一代人就这样和狂放不羁的青春挥手告别。走入社会,我们80后正逐步将事业和家庭提升为生活两大主题,年少成长的记忆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很多80后生人现在已经开始在自己工作的领域独当一面,再过不久,“80这个
称呼不再是年轻的代名词,它会是成熟、年长、甚至有朝一日会是年老的代名词。我们都会老去,我们也都会有青春,青年导演李芳芳用一部名为《80后》在记录着这一代人的青春。
故事讲述的是三个“80孩子成长的轨迹,11岁的星辰看见母亲抛弃家庭与情人远赴重洋,紧接着又亲眼目睹了父亲车祸丧生,从此后她只得寄人篱下;沈星辰的表弟陈墨经历父母婚变,生母离去,后母进了家门,面对父亲的冷淡和后母的漠然他只能与相依为命;明远面对的则父亲的入狱、母亲的改嫁,他终日私藏母亲的手作为报复,从此不敢相信真爱可以长久……
  三个特殊家庭的孩子偶合在一起,影片已经抛离了现实的代表性,而聚焦于导演讲述的圈套之中,于是接下来的事情便是如何把这个故事讲好,如何将几个人物的轨迹交代清楚。
  时间是最好的参照体系,于是我们看到了宣传中一直很是强调的申奥,非典,还有张国荣之死,也看到了诸如皮筋,搪瓷杯子,包书纸等这些具有明显时代标志的道具。而故事本身则大体可分为四大段落,孩童时代的无奈,中学时代的青涩,大学时代的理想(其实并没有摆脱青涩)以及青年时期的慰籍,按照最简单的文学写作原则来说,正是起承转合。
  关于影片的故事,主要是细节,这里不必赘述了,如果理解了起承转合的意思,对故事的发展也便会有个大概的了解,如果说得直白一些,影片主线沈星辰与陈墨的恋情是极其传统
的,拍着后脑勺也能够想得出来。
  环绕在主线周围的是一些副线,包括个人成长的轨迹,也包括一些家庭事件,线索相对还是比较多的,但观众看得并不乱,说明导演掌握故事的能力是非常强势的,尤其这些副线在情感上对主线均起到了相当大的影响作用,更使得影片显得很丰满,人物的性格以及动机基本都有了一个合情合理的解释,这是现代中国许多电影所缺乏的,同时,这也证明了一种回归的姿态,从中国电影的长远考虑,传统方式的讲述还应该是王道。
 
  其实,影片的最成功之处并不是它的故事,而是导演李芳芳所表现出来的惊人的影像技巧。如果说这部影片有着十分的成功,那么镜头运用可以占到了六分。
  影片被设定在杭州是相当成功的,一墙一宅一份情,一桥一树一首诗,在这个水一样的城市中,在导演的镜头下,杭州的宁谧与温韵表现得淋漓尽致,所有的美好都恰如其份地表现了出来,即便它带有些许的伤感,也是在美丽的包裹中,这与影片的故事是一脉相承的,所以影片注定是不可能体显出大开大合的80后一代人的精神实质,它只是小众的,在某种程度上,会给人一种矫情造作之感,但我想这恰恰是导演刻意为之的,从李芳芳的导演气质来说,她的选景显然是再恰当不过了。
  看过李安作品的人都会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影像太舒服了,李芳芳作为李安的师妹,竟然也继承了这种舒服之感,的确令人十分惊讶。
  现在的许多电影中充斥着大量的吸引眼球的摄影以及剪辑手段,虽然也是由于故事立意的原因才不得不为之,但在很大程度上会给人一种疲惫之感,另一个极端是一些所谓的文艺片中长镜头的运用,肆无忌惮地挑战着人类视觉的承受能力。
  养眼的电影真的已经很少了,而这时《80后》的出现的确让人感到格外亲切。每个镜头都显得十分精致,并没有刻意玩弄技巧,也没有妄图在画面中表现更为深刻的含义。一切都只是传达一种美,舒服的美,当然,也是略有遗憾的伤感的美。
  在这样的镜头下,观众更能体会到剧中人的情感世界,于是为那份伤感增加了几许的筹码,影片的成功之处也恰恰在于此。
  所以对这样的一部作品,我只能尽可能客观地评价,它是一部相当不错的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电影,是脱离低级趣味的作品,但它同样是架空的,是非现实性的!不过值得肯定的是,《80后》要比许多电影来得真诚,至少它应该是导演心灵的反映。只是导演的心灵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当浓重的精英意味,诚如一位网友所说,女导演用心了,但无奈家庭条件太好,把中国拍成美国了
  我不知道多少人会因此片而感动,在观影的时候,我也感动了,原因是由于电影本身的魅力所在,被它吸引,也被它牵引,但走出放映厅的时候,那份感动就已荡然无存,也许是由于本人早已世故的原因,但不可否认,影片营造的是一个缺失了整体的个体记忆,它最大的缺憾在于,所有的年代元素并没有起到真正的叙事力度,让80后成为一个空壳。
  于是,还是地久天长吧,只不过是一段爱情,有些必然的青涩与矫情,同时还背负着某种剧中人抑或导演所提倡的伤感与渴望!在法国戛纳,它也许可以成为中国第七代导演的代表作,但在中国,它只是一部类型片,一部制作精良的具有较高文艺水准的爱情片!
80后的年轻人跨出大学校门至少也有了几年的时间,一代人就这样和狂放不羁的青春挥手告别。走入社会,我们80后正逐步将事业和家庭提升为生活两大主题,年少成长的记忆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很多80后生人现在已经开始在自己工作的领域独当一面,再过不久,“80这个称呼不再是年轻的代名词,它会是成熟、年长、甚至有朝一日会是年老的代名词。我们都会老去,我们也都会有青春,青年导演李芳芳用一部名为《80后》在记录着这一代人的青春。



1 记忆·明星篇


一开场,张国荣的歌曲《有谁共鸣》将观众带回到了90年代初,广播中响起张国荣刚刚拍摄完毕《霸王别姬》新闻,熟悉电影和流行文化的观众都应该知道,这部《霸王别姬》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意味着什么,这部电影又对张国荣有多大的重要性。开场的一些信息就透露出导演是一个多么喜爱电影的人,她将一个时代重要的文化符号都嵌入了自己的作品之中。



80后》是一段悠长的记忆,导演选取从90年代初开始讲起,如果从幼儿时代描写电影的主人公,会显得比较多余,人得成长记忆应该是对少年时代有深刻印象的,所以导演选择从主人公沈星辰和明远的少年讲起。两个人的家庭都发生了重大的变故,沈星辰被母亲遗弃、父亲有发生意外身亡,成了一名孤儿,寄养在舅舅家中。明远的父母犯了国法,父亲身陷囹圄,母亲则陪伴着他成长。沈星辰和明远都是缺乏安全感和依靠的人,所以他们很怀疑爱情,他们同时又很珍惜爱情,是破碎的家庭给予了他们极端矛盾的爱情观,这注定了他们人生的爱情之路将有可能会抱残守缺。能否天长地久,还是曾经拥有,这都需要两个人共同的
努力。



作为爱情片来说,《80后》将张国荣和他的歌曲《有谁共鸣》贯穿始终,是具有多重的意思,一方面是将观众带回那个时代,另一方面也是在凸显电影悲伤的主题。相恋的另一面就是孤独,正如《有谁共鸣》的歌词中唱道:从前是天真不冷静,爱自由或会忘形。明白是得失总有定,去或留轻松对应。当两个相恋的人分手,那种孤寂感是很可怕的,但偏偏又无法走到一起,恋爱总是伴随着欢愉和痛苦。沈星辰和明远的恋爱,的确是表达出了这首歌的寓意。





2 记录·时代篇

80后》展现的是一代人跨度达30年的成长历史,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张靓颖为什么离的婚青春史诗。是不是能成为史诗暂且不论,但《80后》视角的广大却是无可厚非,这几乎是第一部聚焦80后青年人成长的电影,当然导演只是选取了几位较有代表性的人物,一部电影也容纳不了太多的角,虽然我们观众的成长经历可能没有几个人和片中的明远、沈星辰是一样的,但至少80后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经历过的历史,总是有相似的地方,这是一代人的共鸣之处。



导演李芳芳在表现明远和沈星辰两个人的爱情之时,很巧妙地将两个人的命运引入大时代的变革之中。沈星辰的母亲之所以弃她而去,是因为她母亲追随90年代初的出国热潮,从此一去不返。沈星辰和明远初中毕业,此时正赶上香港回归。高考的结束之后,两人也确立了恋爱关系,这些都是时代的印记。申奥成功,到之后突如其来的非典,都让观众在回顾这个时代所经历的一切,非典的这段爱情描写很精彩。明远作为一个青年才俊,很容易就陷入了感
情漩涡,明远和沈星辰因为念大学而分隔两地,北京和杭州都是疫区,明远又恰巧感染上了非典,则何种生离死别一般的痛苦是很折磨人的。尤其是在沈星辰无法到达明远的身边照顾他,这就加大了他们二人的感情裂痕。





3 影像·城市篇

明远和沈星辰是初恋,初恋的成功几率很低,因为初恋时都很年少,成长后往往人的价值观会发生改变,还有人的生活环境也有很大的变化,对于那些年少时的初恋,真正能够携手到老的,那真是微乎其微。所以明远和沈星辰在经历了两地分隔的相思之苦后,还有家庭中的一系列变故之后,终于选择了分开,但他们的分手多少有外部影响的因素在内,所以不排除两人日后复合的可能性,这也是导演在处理感情戏方面的高明之处。




影片绝大部分场景都在杭州拍摄,导演选择将这座城市拍的很美,尤其是西湖,这处风景在电影中出现多次,使整部电影的画面看起来极为赏心悦目。影片的布景可谓是独具匠心,除了合乎时代特征的诸多生活道具,还有就是人物的住所,女主人公沈星辰一家居住的两层洋房极其别致,导演李芳芳还亲自设计了其中的家具,让沈星辰的住所显得淡雅有致。并且历史性的新闻画面也在片中起到了很好的启示性作用,从香港回归到申奥成功,以及张国荣的自杀身亡,电影时常用到新闻画面以达到提示时代变迁的作用,给观众一种沧海桑田的感觉。



能够以这样广阔的视角来表达两个人爱情,导演李芳芳或许也称得上很有野心,或许也是李芳芳为了走出一条爱情电影的新思路而做的尝试,不管怎样,《80'后》在叙事上是很抓人的,
尤其是对于80后的同龄观众来说,这部电影可以让他们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类似于这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爱情电影,在华语片中还是不多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