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平台新闻传播同质化现象分析
作者:黄悦
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27
        摘要:新常态的背景下,公众平台作为一种充满活力的新媒体平台,在前行的浪潮中,不断萌芽、扩散、流行、变化与沉淀。换句话说,主流新闻媒体也纷纷借助这一平台拓展自身的渠道,并在此基础上,扩大影响力。但是,随着时间的不断流转,再制造功能不断,新闻传播同质化现象就呈现到了大家的视野当中。因此,这个时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实际传播过程中存在同质化现象的原因。并在原因的基础上,从内部资源向外部开放开始拓展。重新审视媒体同质化问题,抢占用户资源先机,拓展渠道,促进公众平台新闻传播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公众;新闻传播;同质化
        一、绪论
        (一)公众平台新闻传播同质化现象探究的背景
        新常态的背景下,作为抢占用户资源的利器,迅速呈现到了大家的视野当中。2018年媒体融合发展论坛上,腾讯CEO马化腾在活动上公布,数量超2000万,媒体粉丝总量高达近23亿。其中泛媒体类超过四分之一,近 80%的用户关注[1]。当看到这些数据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欣喜若狂的认为,传统媒体已经在的基础上,实现了社交化。其中,新闻类公众平台是用户的主要关注对象之一。但是在雨后春笋般的竞争中,想要立足不败之地,那么就需要在内容上精益求精。然而,随着社交媒体的产品与内容逐渐同质化。因此,这个时候,就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公众平台的功能,新闻传播的特点,新闻传播同质化现象进行探究,然后构建人际网络和信息生态环境,开启新媒体时代新的信息传播模式。
        (二)公众平台新闻传播同质化现象探究的意义
        从目前的形式上看,学界对媒体同质化问题探究,大多都是存在于媒体自身的生产与革新,并单一的认为,同质化的现象之所以会出现,完全是因为缺乏创新思维和个性特所导致的。并没有从本质上认知到,新闻传播同质化的现象是由于媒体技术、生产机制和社会文化等多种方面共同影响而导致的。因此,这个时候,就需要正视这个问题,剖析同质化的表象与本质,促进平台新闻传播的可持续发展[2]
        (三)新闻传播特点分析
        1.自媒体属性
        公众平台是大部分新闻信息媒体或者自媒体进行推广与宣传的地方。中专业新闻媒体大部分是传统新闻媒体机构的分支。例如:海报业集团的旗下就会很多分支,像《三联生活周刊》、《东方早报》的澎湃新闻[3]。这样就展现了较强的个人彩,发表自身独到的见解,并多以时事为主要目的进行构建。
        2.沉默双螺旋效应
        公众平台的新闻传播,不仅包含了大众性的传播形式,还在一定程度展现了大量的新闻信息推送。因此,这个时候就需要在大众传播的速度上,拓展其中的宽度与广度。不仅如此,用户还可以与公众账号进行双向互动,形成人机传播。最终还可以让用户以朋友圈的形式,进一步进行分享与传递,最终形成一定的扩散效应。因此,虽然传播展现了大众化的主要特征,但是在传播的过程中,却展现了私密性的主要特点。
        二、公众平台新闻传播同质化现象分析
怎么申请
        (一)实例分析央视新闻新华社的同质化表现
        其中,央视新闻新华社的同质化存在于很多方面。从一定程度上看,选题是内容编辑的第一步,也是新闻价值判断的第一步,不仅可以展现不同媒体的定位,还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引导社会舆论,传播价值主流。其中,央视新闻公众媒体会推送大约40多条信息,并根据不同的题材,明确要闻、国际、社会三个方向。其中,在201711月份的时候,就会发现推送的信息里面,存在关注聚焦感动揭秘等关键词,但是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提醒关注解读等几个词语[4]。因此,这也就展现了题材选择的同质化现象已经出现到一定程度。从内容选择的同质化上看,央视新闻推出了早啊!新闻来了栏目,而新华社推出了一分钟看尽天下风云栏目,并且在报道数量与性质上,基本相同。从功能板块设置的同质化角度进行分析,这两者之间都存在夜读节目的推送,并且早晚一次。从传播形式的同质化的角度进行分析,都是头条大图片大标题+ 左侧小标题右侧小图片的具体形式。例如:2016年央视新闻中的标题《不是申报!是申请撤销!北京现首例申请撤销非遗案咋回事?》,而新华社的标题是《3 360 亿!北京治霾效果怎么样?大数据给出了答案……》都是利用设置悬念的形式,吸引读者。
        (二)公众平台新闻传播同质化分析
        根据以上主要内容可以发现,平台信息发布技术限制,文章标题不能为空且长度不超过64 字,封面图片大小在5M 以内,宽度是640 像素的缩略图[5]。换句话说,这些编辑技术的限制,对后台编辑信息的排版,构建出了不利性因素。并且内部运营体制缺陷,让不少新闻媒体陷入一种复制与粘贴的泥潭,这样也就很难出现差异化的产品了。另外加上,竞争市场环境的制约,这样就导致了不少媒体需要利用吸引人的标题、鸡汤美文、趣味互动等进行博得大众眼球。
        (三)公众平台新闻传播同质化原因分析
        1.传媒客观环境针对于新闻选择的制约
        从一定的程度上看,公众平台的新闻传播一方面会遭受到政策的影响,展现较强的合法性。另外一方面,需要展现市场环境一致性,按照读者的需求进行构建。例如:大多数用户已经形成碎片化阅读习惯,因此,这个时候就需要利用娱乐化与简单化进行博得大家的眼球。
        2.缺乏专业人员勘察自媒体属性强
        新闻媒体的形式的加强,这样就导致了专业新闻媒体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很高,导致了新闻选择与发布的时候,缺少专业性。展现了较强的个人彩,这也是新闻传播同质化的原因之一。
        3.相关法律针对于随意转载行为监管力度不够缺乏原创力
        从一定的程度上看,新闻传播的过程中,需要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在新常态的背景下,构建推送内容的合法性。但是由于原创内容的缺乏,导致多种内容体系都展现了较强的相似性。与此同时,的内容还可以随意的转发,并没有严格的法律条例进行规范,这也是新闻传播同质化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4.移动终端限制新闻传播方式与内容构建
        从一定程度上看,我们所使用的都是智能手机,在推送的时候,会缩小在小窗口当中,如果新闻标题不吸引人,就会被消费者忽视。因此,标题党就成为了一种普遍想象,展现了一目了然的特点,限制了公众平台新闻内容的选择,随之同质化的现象就会加强[6]
        三、公众平台新闻传播同质化现象分析的措施
        (一)加强公众平台信息传播管理水平
        从目前的形式上看,国家互联网监管方面,也在《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上进行规范。这样不仅可以为即时通信工具服务者,提供者审核,还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有效的发布和转载。其他的需要取得互联网信息服务资质才能进行转载。除此之外,还有不少时政性新闻,在没有经过允许的情况下,不得进行转载与发布。
        (二)加强公众媒介素养探究
        在个体自律的情况下,利用公众平台的功能性,不仅可以加强教育素养,还可以帮助读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在阅读的时候就需要选取优质的,培养个人对信息的分析能力与判断能力,这样才能对公众平台进行理性的推送。不仅如此,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方向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不仅需要自身加强文明传播的力度,还需要从业人员,坚持新闻道德的职业精神。展现新闻的生命源泉,加强把关人的职责所在,提升新闻工作者的正面形象。
        (三)基于内容为王基础上构建原创
        不管是社会发生了如何的变迁,原创内容王都是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如果平台新闻媒体的构建缺少竞争力,这样就很难保证用户的粘性。因此,这个时候,专业新闻媒体机构对传统媒体进行二次加工与整合,只有不断挖掘新闻深度,才能提升新闻的广度。另外,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新闻还可以根据专栏的方向进行有效的转变,并提升栏目的专业性[7]
        (四)使用大数据构建精准化服务
        从目前的形式上看,大数据的主要应用,已经根据大家的阅读习惯,呈现到了大家的视野当中。这样,就需要深度的分析不同用户的主要习惯,并向着特化与定制化、专业化的方向进行延伸。例如:当中的重新问传播学研就是精品的打造产地,并根据服务对象的喜好,推送精品原创。
        (五)新闻媒体差异化发展
        1.内部资源向外部开放,做到人有我专
        整合内部的优质资源,打造专业性的平台。将这一平台交由专业人员进行管理运营,发挥市场的重要作用。让平台发展,在形式上和表现力上进行创新。提升知名度与公信力。例如:《新京报》与去哪儿网共同构建的每日旅游新闻,就展现了良好的口碑。
        2.走特化之路,做到人有我特
        第一,新闻媒体都有着强大的母体资源,这个时候就可以利用大数据对用户的阅读习惯,阅读喜好进行分类,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第二,在风格上,寻一个突破点,形成自己的报道特。第三,加强与用户的互动,提升开放性,由用户决定最终的新闻选题,强化参与性,形成自己的品牌。第四,借助新技术手段,加强内容表现力。对一些重要的会场和场地进行了360 度全景展示。保持的活力与吸引力。
        四、总结
        新常态的背景下,新闻媒体想要保持自身影响力,就需要在创新的基础上,不断延伸发展渠道。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平台新闻传播由于各个方面的主要原因,出现了
同质化现象及其问题。因此,想要做到人有我专,那么就需要改变自身运营模式,整合资源,到问题的根本所在,走特化道路,实现人有我特
        参考文献:
        [1]焦少梅,王川.社交媒体崛起及传统媒体的应对[J].青年记者,2014 12.
        [2]张焱,李天语,车敬笑.“公共领域转场的SWOT分析:从大众媒体到社交媒体的机遇与威胁[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
        [3]傅哲伊.积极应对社交媒体与加快转变政府角探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 04.
        [4]李强.社会资本与自我认同:青年社交媒体使用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8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