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来历和关于元宵节的古诗
元宵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最早的元宵节起源于东汉时期的长乐宫。据说汉武帝时期,汉宣帝投身阳关失马。当时的皇帝为寻失马遭遇饥饿,一位老者给了汤圆,这位老者自称是月宫仙妃赐的。结果这位老者带领汉宣帝回了马,从此开始了吃汤圆的风俗。后来,元宵节在民间逐渐流传开来。
元宵节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已经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元宵节的庆祝活动也有许多特殊的传统习俗。比如,人们会辞旧迎新,祈福事成;赏花灯,挂红纸对联,吃元宵等。
赏灯是元宵节的一大特。元宵节晚上,人们会带着孩子们到街上或者公园,观赏各种精美的灯笼,形形的彩灯,还有灯会,龙灯,花灯,人物灯等等各种灯笼,璀璨多彩的灯光让整个城市都充满了节日的气氛。
而元宵节晚上挂灯笼的习俗,也是古老的传统。早在战国时期,元宵节时人们就已经开始挂灯笼了。据史书记载:“战国时代,就有了赏灯的风俗。”那时人们在正月十五晚上都会挂起各灯笼,游园赏灯,游览玩越月,称为“灯节”。清代诗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记录了关于元宵节的灯会场景。
另外,元宵还是元宵节的特食品,取其象征家庭团圆、幸福美满之意。元宵是一种圆形的汤团,象征团圆,寓意合家幸福。古代民间有吃汤圆的习俗,认为元宵为团圆代表,在这一天吃元宵便能祈求全家团圆美满。
元宵节的传统还流传着浓郁的文化底蕴,古诗词中也经常出现元宵节的主题。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首关于元宵节的古诗《元夕》。
宋朝著名词人辛弃疾所作的《元夕》,以赋予元宵节一种浪漫之美。
"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
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
泪湿春衫袖。"
这首词通过描绘元宵节当晚的月和灯火烂漫的景象,再让人们感受到元宵节浪漫情调,也表达了辛弃疾对于友情缱绻的思念之情,营造出了一种离人的伤感和对异乡亲友的思念之情。此词的意境深远,历久传诵。
又如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也包含了元宵节风情: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渔火晚霞深。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生。"
诗人借元宵节之夜,在春江之畔,景清丽动人,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好,以及家乡的淳朴美景。
基于以上的古诗,我们可以看到元宵节历来都是民众热烈庆祝的节日,古代诗人也辗转吟咏诗句,以此将元宵节的美好传颂至今。通过这首首古诗,我们不难体会到元宵节的独特魅力和与众不同的情致。
总体而言,元宵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浓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无论古今,元宵节都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传统节日,是家人团聚、社交互动的良机。无论是历史的由来、各地的风俗习惯、古今文人的传颂,元宵节都承载着丰富的含义和文化符号,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愿每年的元宵节,我们都能共同感受这份传统之美,和家人朋友共庆佳节,共享团圆美满的幸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