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
“我们的本是乡土的。”这是我读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后的最深感触。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开篇第一句话“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就对中国基层社会做了一个简明的概述,以此总领全文,逐层分析中国乡土社会的特、成因、文化、社会关系和秩序,有理有条,层层深入。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更客观、深刻的中国乡村图景。第一章《乡土本》,可以说是读懂全书的一把钥匙。此篇中先生对“土气”有着不同于常规的解释,它成了对乡土社会贴切的形容。中华文明是大河文明,我们的民族与泥土是分不开的,而中国社会的基层——乡下人,更是牢牢依靠于土地生活。文中有句话我印象深刻,说是,“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这确实是对传统农民生活最形象的描述。我的老家在乡下,一村人往往同姓,家家户户间都多少有点亲缘关系。逢年过节回乡,总是这家跑跑,那家串串,“小姑大伯四爷三叔”的喊个不停,让村子颇有大家庭之感。这正是人们扎根一块土地,世代繁衍生活的表现。在许多青壮年离乡求发展的现代社会,不少老人们仍守着他们祖祖辈辈的
土地。正如田地中的庄稼,长在地里,与泥土无法分离。这是土气的特,是悠长岁月中产生的旁人无法理解的情感、习惯,它无法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于是土气才成了骂人的词。先生还为乡下人翻了供,他说,中国的基层社会是熟人社会,在这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连文字也是多余的,因为人们经验的传递不受时空限制,父子相传,邻里相授,这同样不适用于现代社会,才使乡下人在城里无所适从,显得愚。而其实中国乡村是重视文化的,这文化便是指知识和礼仪。知识不必多说,既可指文化方面的,又指农民赖以生存的技能。乡下人一面应用着农耕的知识生活,一面也希望子女读书成才,这不能不说是他们对知识的追求。而礼仪则更可以说是礼俗,是维系乡土社会的传统。在熟悉中,“礼”的作用可以说是巨大,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谁若是犯了事,违了礼,真得是“一辈子抬不起头”。正因如此,费孝通先生认为用“人治”形容中国乡土社会并不准确,礼并非依凭个人好恶,而是长时间的稳定不变中形成的秩序。到这,先生将现象、原因、深层影响一一串起,揭开了我们熟悉却不甚了解的乡土中国之面纱。因为这本书,我头一次真正走近中国基层社会,去观察它,了解它,头一次看见那些习以为常的现象背后的社会根源,也是头一次感受到中国乡村的无穷魅力。先生理情客观地分析中不乏脉脉温情,我从祖辈、父母身上都看到过这种情感,如今这情感随着文字也传递给了我。乡土沉淀的是文化,是情感。我们应以宽容的态度去理解,以真诚的爱意守护,要记住,我们的本是乡土的。
土字旁一个于怎么读第2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
衣锦终会荣归《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知名的社会学著作,探讨与中国乡土性相匹配的社会道德,一窥中国的基层社会。在我们平时生活的小区,常见把公共的绿植用栅栏围起当成自家的小花园;容易腐坏的垃圾堆积在楼道;自行车大量堆积在一楼住户门前......我们常说:这人的素质不高。但若他长期生活在乡村,这种做法也未尝不可理解。我们之所以说某个人的素质不高,是因他的行为影响到了大家活动的:公共场所。而在乡村,尤其是北方的乡村,对于“隐私”的概念似乎异常模糊。一家人同睡在一条炕上,接待客人也常在睡觉那屋,个人拥有的私人空间是十分有限的,出门不锁门也成了常态。在那个熟人社会,人和人的关系比城市近得多,评判同一事物的标准不同。我们只是在用城市思维看待这个问题。在熟人社会中,不需要这种原则。很多的时候大家并不是没有公德心,只是分不清公和私的界限在哪。由此,对于什么是“公共场所”的认识并不清晰,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展现出来的乡村习惯成了城里人所嗤之以鼻的“土气”。追根溯源,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不过四十多年的时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飞速。曾有人开玩笑称:把一个汉朝人用时光机扔到宋朝去,他可能
也不会有巨大的反差感。如今的信息大爆炸时代,每过10年,5年,3年......我们都会感到巨大的差别,也由此产生了“代沟”。是指新老两代人之间在价值观念和思想方法上存在着心里隔阂和距离。我们用两代人的时间,从一穷二白到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物质的变化远远快过思想。2010人口普查,我们国家还有7.4亿的农村人口,2亿多农民工遇上春节陆续返乡。我们的心态,也或多或少受到2000多年乡土社会的影响。不仅许多农民靠着土地生活,连心态也是植根于乡土的。乡下人在我们眼中总是固执而保守,因为在他们那个年代,知识没有爆炸性的增长,大家生活的环境向上好几代都一样。乡下的流动人口少,先辈的经验是整个家族的财富,你的问题总能从老一辈的人那里得到答案,后人依着前人的脚印而行没有创新可以理解。在那时候,可能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多带着几分年少轻狂的梦想,个人的命运从来只有被动的选择与接受。但是这种心态在城市的这个“陌生人社会”却并不恰当,但我们应多一份理解和包容。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写道:在我们社会极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到现代社会的过程中,乡土生活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风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城里人一提到乡下人,总有种莫名的优越感,觉得乡下人“愚”。大多都是指乡下人认字少,知识面窄,其实不然。文字只是个传情达意的工具,面对面的社却可以眉目
传情,指石相证,更追求直接会意,文字,语言,都并不是必要的。换角度想,城里孩子不会放牛,不会抓蟋蟀与乡村孩子知识面窄在各自的需求中是一样的。并不能单纯的说乡下人“愚”,只是需求的不同和环境的差异罢了。我们都说人的四个境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差序格局中,为了家而舍去国,或是为国而舍家,条理上是差不多的。不过这个“公”是向内或向外的路线,公和私是相对的,所以当我们谈到一个人“自私”的时候,更应三思自私的韵味。中国是农业大国,靠河而兴。农业文明是中华文化的根基,不仅靠着土地生活,连思想精神也是根植于土地,根植于乡土。不管是文字下乡问题,城市化进展问题,还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自私问题,我们都应守住乡土。有这么一句话:不懂乡土中国,你就不懂中国,不懂得是什么让我们的文明延续了5000年。当今的飞速发展,在逐渐从乡土社会转变到城市社会的过程中,我们更应共同奋斗去到一个平衡点,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去解决乡土社会的一些弊端,借鉴乡土社会的经验解决城市进展中的问题。城市中国还尚有许多问题,需慢慢调整的同时也值得我们期待;而我们,也从未远离这个乡土中国......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