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谭兴强1王韶华2吉家文1李新华1谭辉煌3
(1.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海南海口571127;2.秭归县第二高级中学湖北
宜昌443600;3.武汉体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课证融通已成为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改革的重要切入点。通过文献研究、政策解读、深度访谈等方法,深入分析传统游泳与救生课程存在的问题与实施课证融通的意义。基于课证融通模式对游泳与救生课程进行改革实践:锚定新的教学目标,优化重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考核评价方式,使学校专业课程与行业认证(证书)对接,学历教育所学内容与未来就业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紧密对接。
关键词:体育教育 课证融通 游泳与救生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813(2023)15-0077-04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Curriculum and Certificate Integration Mode of the Swimming and Lifesaving Course for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TAN Xingqiang1WANG Shaohua2JI Jiawen1LI Xinhua1TAN Huihuang3
(1.Haina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Haikou,Hainan Province, 571127 China;2.Zigui County No.2 Senior High School,Yichang,Hubei Province,443600 China;3.Wuhan Sports University,Wuhan,Hubei Province, 430079 China)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and certificat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entry point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Through literature research, policy interpretation, in-depth interview and other methods, 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traditional swimming and lifesaving courses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implementing the curriculum and certification integration. Based on the mode of curriculum and certificate integration, the reform practice of swimming and lifesaving courses is carried out: anchor new teaching goals, optimize and reconstruct teaching content, improve teaching methods, and reform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methods, so that colleges' professional courses are connected with industry certifications (certificates), and the content of academic education is closely connect with the vocational ability needs of future employment positions.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and certificate; Swimming and lifesaving; Curriculum reform
课程是落实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与核心载体,是学历教育实施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而证书恰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岗位技能为核心,反映持证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融入专业课程学习,把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专业课程教学标准相结合,将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将证书考核要求作为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有目标地学,教师有目标地教,使学习者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还能取得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课证融通已成为职业院校、
应用型本
DOI: 10.16655/jki.2095-2813.2303-1579-4084
基金项目:海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项目名称:大学生水域安全教育分层教学模式构建研 究,项目编号:QJC20191001)。
作者简介:谭兴强(1991—),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防溺水安全教育。
科院校与产业行业有效对接的新桥梁,成为学历教育与职业能力养成有机融合的核心[1],一场以课程改革为核心推动育人模式变革,以课证融通为切入点撬动课程改革的尝试与探索已经拉开帷幕。
文献回顾发现,课证融通近年来虽被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甚至证书培训评价组织的研究者所青睐,但相关研究多是局限在背景介绍、政策解读、工作思考、设想探讨层面,实证研究尚不深入,未成体系。在诸多关于课证融通模式探索的研究中,证书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相互对接、证书培训内容与校内专业课程内容互融互通、证书培训教师与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对接,成为摆在课证融通面前的关键难题[2]。
1 传统高校体育专业游泳与救生课程存在的问题
游泳运动因运动环境特殊和专业技术性强、危险性大、安全保障要求高,被国家体育总局纳入高危险性运动项目目录,相关部门要求从事游泳救生、游泳培训指导及其相关行业的从业者,需要考取救生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游泳)、游泳教练员等证书,达到一定专业技能标准方能从事相关活动。游泳与救生课程作为高校体育学科各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其独特的运动环境和身心体验效果,对学生身体形态、身心素质和机体功能的要求相较于其他学习科目更高,相应的教学模式也不同于其他项目的体育课教学。据文献查阅与调研了解,多所高校体育专业开设的游泳与救生课程开展现状,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 教学内容方面的不足
一是教学内容单一。调研结果发现,目前高校体育专业游泳与救生课程基本以开设简单的泳姿技能教学为主,水中健身方法、游泳赛事组织、竞赛规则等内容偏少[3],缺少完整而严谨的水上安全知识和救生技能教学[4],缺乏游泳教学指导实践环节,缺乏对未来相关职业岗位的能力素养学习。二是教学内容陈旧,教师一套教案能够沿用多年而无实质内容的更新。例如,在课堂准备热身环节,部分老师选用的热身活动几乎每堂课都一样,与其他项目的体育课也基本没有差异,缺少针对项目特点、本堂课教学内容特点而设计的专门热身动作。
1.2 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方面的不足
一是较少选用和创新适合游泳运动项目的专门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例如,在课堂导入环节,部分教师惯用的组织形式仍然是教师一人讲授,学生集中听课;在教学效果检验及拓展环节,教师惯用的仍然是针对传统的练习内容逐个考核,即达标测试。而课堂导入、教学效果检验等环节完全可以利用水中游戏、教学模拟比赛等形式来组织并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选择教学方法时,学情差异考察不足,在游泳课堂中,教师常采用分组教学,但一般也仅仅是简单地将班级学生无差别分成多个学习体,并未按照学生学情基础进行分类,没有考虑学生个体差异[5]。例如,个别学生因过往溺水经历存在恐水惧水心理,在熟悉水性教学环节就需要专门对这类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技能训练,针对这部分学生采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就应当与其他学生有所差异[6]。
三是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不足,目前在体育课教学中深度融入信息化教学的有效课堂仍是凤毛麟角,虽然体育技能习得需要学生亲身体验练习,他人的替代经验或自己的思维记忆均不能表示技能习得,线上教学与面授课的体验效果差异巨大。但要注意,信息化并非仅仅是简单的线上学习,也并不是要替代传统的线下面授形式,而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来强化,甚至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要素来推动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要适应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学生的学习特点,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合发展的要求,游泳与救生课程需要融入更多的信息化手段来优化教学[7]。1.3 考核评价方面的不足
一是评价维度单一,难以体现职业能力。传统游泳课考试普遍以完成定距不间断游为主要考试内容,既与公共体育课没有区别,也不能体现职业能力,通过课程学习并不意味着能够达到未来职业岗位的基本工作要求。
二是评价形式不够灵活,难以评价课堂以外的学习成果。常见的游泳与救生课程教学评价,多是由任课教师根据学习者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参与课程时的日常表现与期末终结考试分数给出综合成绩,而学生利用日常零碎时间在其他地方进行的专门培训所取得的有效学习成果却得不到认可。
三是过程性评价标准不细化。体育课考核成绩一般由平时成绩与期末终结性成绩组成,而平时成绩常由出勤率、课堂表现等组成,但如何科学量化平时成绩,少有教师进行深入研究,而且评价中多以横向评价为主,个人纵向评价相对不足。
2 基于课证融通模式的游泳与救生课程改革 2.1 基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教学目标新定位
游泳及相关水上项目近年来逐渐在“体育+旅游”“体育+康养”等经济发展模式中成为瞩目焦点,各个旅游景点、社区体育活动中心、康体中心和健身俱乐部对“会游泳、懂救生、能指导、能裁判、能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基于救生员、游泳健身服务指导、水中健身咨询、训练教学等岗位的能力需求,游泳与救生课程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实现思政目标基础上,融
入救生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游泳)等人社部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评内容,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堂教学,借助行业企业资源进行项目实训教学,为学生岗位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提供优质指导,重点培养学生“应急救护、泳姿技能教学指导、水中训练健身、水上赛事组织运营、裁判实操”等知识和技能,促进知识素养和技术技能融通发展,打造“知识—素质—能力”为一体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体育人才,做到“结课即上岗、上岗即上手”。
知识学习目标:了解游泳与救生项目发展规律、游泳健身活动的特点、游泳赛事裁判规则、赛事活动组织的主要环节与内容,理解游泳对健身作用的生理学解释,掌握医学监督常识与水域安全知识,明晰游泳及水上活动常见运动损伤的原因、机制、预防和处理流程。
技能学习目标:熟练掌握蛙泳、自由泳泳姿技能,熟悉水中康复、体能训练、身体功能训练、泳姿技能教学指导的基本手段与方法,能够处理常见水中运动损伤,掌握入水、接近、解脱、拖带、上岸、心肺复苏等应急救护技能,达到救生员(5级)、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5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技能考评要求。
2.2 教学内容重构
对接游泳救生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及考评要求、体育行业游泳救生技能大赛的比赛要求,打破原有章与节的游泳救生学习体系,按照行业岗位能力需求设计工作任务,对教学资源进
行改善及优化,经重构优化后的教学内容,形成了以岗位项目任务为导向,模块化、能力递进式的课程内容体系。
2.2.1 防溺安全知识与泳姿教学模块
该模块根据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小学游泳教师等岗位要求,融入社会体育指导员(游泳)证书考评内容,重点教学游泳池安全知识和蛙泳、自由泳泳姿技能。
(1)防溺安全知识讲授。了解水域环境特点,水域高危行为(如水中嬉戏打闹、跳水)和溺水事故危害性,游泳课堂注意事项,救生器材认知,掌握泳前热身与体质健康测评方法。
(2)熟悉水性。掌握水中行走、韵律呼吸、漂浮、蹬壁滑行技能,消除惧水心理,发展学生勇于实践、迎难挑战的勇敢精神。
(3)蛙泳教学。蛙泳项目特点介绍、技术动作教学、常见错误及纠正方法。
(4)自由泳(爬泳)教学。爬泳项目特点介绍、技术动作教学、常见错误及纠正方法。
2.2.2 救生救护教学模块
该模块根据救生员岗位要求,融入救生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评内容,将学习内容分为理论知识部分和实操部分。
(1)救生理论知识学习。救生员岗位重要性、岗位职责,职业道德与规范,救生原则与流程。
(2)救生员考评体能训练。25m速度游练习(男生20s达标,女生22s达标),20m潜泳练习。
健身资格证(3)游泳救生赴救技术学习。间接救生(救生器材使用,简易浮具制作)与直接赴救(入水、接近、解脱、拖带、上岸、心肺复苏)。
(4)模拟救生员考评测试,根据测评成绩选拔动员学生报名参加体育行业游泳救生技能大赛。
2.2.3 游泳健身指导及裁判实操模块
该模块融入社会体育指导员(游泳)、国家初级教练员证书考评内容,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水上教学活动组织,蛙泳、自由泳两种泳姿的指导方法,健身人身体健康测评,健身方案、运动处方制定,游泳裁判规则条例解读与实操。鼓励学生课后到社区游泳池、游泳俱乐部等校企合作企业参与社会实践。
2.3 教学方法改进
在常规体育课技能教学和训练方法基础上,本课程注重针对学生学情特点,采用以下几类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
2.3.1 体验式教学法
体育专业学生普遍对技能实操学习欲望强烈、参与性强,而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态度不如前者。基于此,在溺水高危行为识别、游泳裁判规则等知识记忆学习部分,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创建模拟比赛执裁情景,将学生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增强理论知识教学的趣味性、实践性,让学生以赛代练,用真实情景习得裁判规则并练习执裁技能,在做中学。
2.3.2 启发式教学法
在泳姿技能易错动作纠正学习环节,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主动尝试剖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把知识要点融入复杂的、有意义的案例、问题中,课前要求学生查阅资料,课中学生分组讨论,小组合作分析问题成因并尝试解决方案,而后由教师组织集中解析。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师不再是单向将知识灌入学生脑袋里,而是引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在采用该方法时,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层次性、梯度性,合理确定问题的难度,顾及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进度。
2.3.3 任务驱动教学法
在咨询水中健身方案和制定运动处方等部分,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预定任务驱动下,从教师提出
任务到学生分析任务、交流讨论、演练实操、巩固创新、师生总结。经过这一系列流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学习的习惯,进而提升创新意识,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课程评价改革
2.4.1 评价内容多元化
技能测评与理论知识测评相结合,突出专业技术与职业能力考察。技能测评,不仅考察泳姿技能掌握情况,还要按照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游泳救生技能大赛的要求,测评救生救护技术、教学指导能力和组织执裁水平。理论知识测试包含救生知识、游泳运动项目发展规律、赛事裁判规则、水中健身方案设计等内容。
2.4.2 评价主体多元化
一是在教师评价方面引入行企专家。在证书模拟考核、赛事裁判演练等环节,邀请行企专家进课堂参与考核指导,全方位评价学生学习效果以及教学目标达成度,为学生学习营造尽可能真实的岗位实操情景,让学习课堂尽可能贴近岗位实际。二是在学生评价方面,强化学生对学习效果的自评和互评。例如,
在各项技能练习完毕后,学生可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策略、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自我评价,通过自我评估,既能让学生反思自身学习态度,还能引导学生设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形成准确的自我认知,学生的自我负责意识也会得到有效提高;通过学生互评,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相互学习的氛围,锻炼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学会欣赏赞美他人。三是增加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评价,课程定期开展师生教学反馈讨论,教师与学生定期共同交流反馈学习效果和教学方法问题,教学相长。
2.4.3 评价方式多元化
本课程既重视期末终结性学习结果的检测,也重视学生过程性学习效果考察,在注重学情差异的基础上,对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表现、吃苦耐劳精神、合作创新意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予及时评价,既要拔高快进生的学习目标,也兼顾学困生的点滴进步,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真正体现评价的公平性和教育功能。另外,尝试进行学习成果互认,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考取的救生员、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教练员等证书,能够替换相应课程模块的学习成绩。课程模块的考核虽然尚不能替代职业技能鉴定部门的考试,但至少能说明学生已具备了同等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储备,课程学习结束,大部分学生都能考取相应资格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
3 结语
在课证融通模式下,学历教育所学内容与未来就业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紧密对接,使得学生在知行合一中
笃学励能。笔者对所在学校体育专业游泳与救生课程进行了为期3年的教学实践,通过锚定新的教学目标,优化重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取得了明显教学效果,使得学校专业课程与行业认证(证书)对接,学生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得到有效增强,课堂学习态度明显好转,职业资格与技能等级证书通过率显著提升,期待该课程模式能得到推广。
参考文献
[1]董瑞,任轩熠.课证融合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
体系构建与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2,25(3): 230-234.
[2]丁天明.高职物流管理1+X证书制度推进过程中课
证融通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20,16:42-47. [3]李金桥.江苏省综合性院校体育专业游泳教学现状
调查及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4]张辉.大学生水域安全分层教育模式研究[D].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2017.
[5]王思明,陈伦成,孙嘉怡.依托“学银在线”平台探索《游泳池救生》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3,31(1):125-126,135.
[6]张倩.渐进放松训练法对游泳初学者克服惧水心理
的实验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0.
[7]武超.基于职教云SPOC的混合教学模式研究——
以“游泳与救生”课程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22,12
(34):72-78.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