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联璧》原译⽂(⼀),修⾝必读之,句句皆⾦⽟作者:⾦兰⽣(清)
《格⾔联璧》⾃咸丰元年(1851年)刊⾏后,⼴为传诵,即所谓“地不分南北、⼈不分贫富,家
家置之于案,⼈⼈背诵习读”。
打开今⽇头条,查看更多精彩图⽚
学问类】
[原⽂] 古今来许多世家,⽆⾮积德;天地间第⼀⼈品,还是读书。
[译⽂] 古今来世代显贵家族,⽆不因积德造就;天地之间第⼀等好⼈品,还是由读书培养。
[原⽂] 读书即未成名,究竟⼈⾼品雅;修德不期获报,⾃然梦稳⼼安。
[译⽂] 刻苦读书,即使功名未就,但使⼈品⾼雅,⽓度不凡;道德⾼尚,但不企图报答,时时恬
然⾃安,饱⾷酣眠。
[原⽂] 为善最乐,读书便佳。
[译⽂] 帮助别⼈,做善事,最令我愉悦;认真读书,重修养,最为⼈赞许。
[原⽂] 诸君到此何为,岂徒学问⽂章,擅⼀艺微长,便算读书种⼦;在我所求亦恕,不过⼦⾂弟
友,尽五伦本分,共成名教中⼈。
[译⽂] 诸位到书院为何,哪⾥是仅仅限于搞学问和写⽂章,具有⼀种技艺与特长,便可算得上是
读书成才之⼈;我对所追求的也不过分计较,不过就是为⼦为⾂为弟为友,尽到五种⼈伦的职
责,共同成为恪守礼教的正⼈君⼦。
[原⽂] 聪明⽤于正路,愈聪明愈好,⽽⽂学功名益成其美;聪明⽤于邪路,愈聪明愈谬,⽽⽂学
功名适济其奸。
[译⽂] 聪明⽤在正道上,越聪明越好,⽂才名声会帮助他事业渐进;聪明⽤在邪路上,越聪明越
坏,⽂才名声只助长其伪诈丑⾏。
[原⽂] 战虽有阵,⽽勇为本;祭虽有仪,⽽诚为本;丧虽有礼,⽽哀为本;⼠虽有学,⽽⾏为
本。
[译⽂] 战场交锋,即使列阵有⽅,但以勇猛为本;操办丧事,即使礼节周全,但以哀痛为本;⽂
⼈学⼠,即使学富五车,但以德⾏为本。
[原⽂] 飘风不可以调宫商,巧妇不可以主中馈,词章之⼠不可以治国家。
[译⽂] 旋风不能奏出动听的⾳乐;⼼灵⼿巧的妇⼈未必能够主持好饮⾷家务;(只会)做⽂章的
读书⼈是不能够治理好国家的。
[原⽂] 经济出⾃学问,经济⽅有本源;⼼性见之事功,⼼性⽅为圆满。舍事功更⽆学问,求性道不外⽂章。
[译⽂] 经国济世之道来⾃⼴博的学问,它才会有不竭的源泉;修⼼养性之道体现在建功⽴业上,它才算作圆满。除了建功⽴业之外,世上没有真正的学问;要寻求修⼼养性之道,必须到圣贤的⽂章中去。
[原⽂] 何谓⾄⾏?⽈庸⾏;何谓⼤⼈?⽈⼩⼼;何以上达?⽈下学;何以远到?⽈近思。
[译⽂] 什么是卓越的品⾏?即⽇常的⾏事;什么是德⾼之⼈?是⼩⼼谨慎的⼈;怎样才能努⼒做到明了德义?惟有虚⼼学习;如何才能实现远⼤的抱负?只有对当前的问题深思熟虑。
[原⽂] 竭忠尽孝,谓之⼈。治国经邦,谓之学。安危定变,谓之才。经天纬地,谓之⽂。霁⽉光风,谓之度。万物⼀体,谓之仁。
[译⽂] 能竭忠尽孝,才能称为⼈。能治国安邦,才能称为学问。能平定叛乱,称为⼈才;能编织天地事物,才能称为⽂章。能做到⼼胸光明、⼀⼼坦荡,才能称为风度。能将万物与我⼀体,才可称为仁⼼。
[原⽂] 以⼼术为本根,以伦理为桢⼲,以学问为菑畬(zī she),以⽂章为花萼,以事业为结实。以书史为园林,以歌咏为⿎吹,以义理为膏梁,以著述为⽂绣,以诵读为耕耘,以记问为居积。以前⾔往⾏为师友,以忠信笃敬为修持,以作善降祥为受⽤,以乐天知命为依归。
[译⽂] 以⼼术为根本,以伦理为树⼲,以学问为良⽥,以⽂章为花萼,以事业为果实,以书籍为园林,以歌咏为⾳乐,以义理为⾷物,以著述为彩绣,以诵读为耕耘,以讨论学问为累积,以先贤的⾔⾏为师友,以敬忠笃信为修持,以⾏善降祥为给⽤,以乐天知命为依归。
[原⽂] 凛闲居以体独,⼘动念以知⼏,谨威仪以定命,敦⼤伦以凝道,备百⾏以考德,迁善改过以作圣。
yuzheng
[译⽂] ⼀⼈独处应谨慎⾃⼰的⾏为,预知每⼀个⼼思所含的意念,严肃威仪安于天命,敬⼈伦以成圣贤,谨慎各种⾏为以成就德引,改过向善以成为贤良。
[原⽂] 收吾本⼼在腔⼦⾥,是圣贤第⼀等学问;尽吾本分在素位中,是圣贤第⼀等⼯夫。
[译⽂] 把仁⼼存在⾃⼰⼼中,是先贤的最⾼学问;在⾏为中尽⾃⼰的本分,是圣贤的最⾼功夫。[原⽂] 万理澄彻,则⼀⼼愈精⽽愈谨;⼀⼼凝聚,则万理愈通⽽愈流。
[译⽂] 事理明⽩了,则⼼越能清楚⽽专⼀;⼼能专⼀了,则事理越能通达流畅。
[原⽂] 宇宙内事,乃⼰分内事;⼰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译⽂] 将宇宙万物中的事视为⾃⼰的事,⾃⼰的事也成为了宇宙万物中的事。
[原⽂] ⾝在天地后,⼼在天地前;⾝在万物中,⼼在万物上。
[译⽂] ⾝虽处天地万物之后,⼼却在天地万物之前;⾝虽处于天地万物之中,⽽⼼却在天地万物之上。
[原⽂] 观天地⽣物⽓象,学圣贤克⼰⼯夫。下⼿处是⾃强不息,成就处是⾄诚⽆息。
[译⽂] 观察天地万物的⾃然景象,学习圣贤克⼰养性的⼯夫。⾏动上就是⾝体⼒⾏奋⽃不⽌,⽽最终的⽬的就是存诚⾃然。
[原⽂] 以圣贤之道教⼈易,以圣贤之道治⼰难;以圣贤之道出⼝易,以圣贤之道躬⾏难;以圣贤之道奋始易,以圣贤之道克终难。圣贤学问是⼀套,⾏王道必本天德;后世学问是两截,不修⼰只管治⼈。
[译⽂]
对圣贤的道理教导别⼈很容易,⾃⼰实践却是不容易的事。对圣贤的道理开始奋⽃很容易,但坚持到底却很难。圣贤的道理与实践相结合,⾏仁政必本与德性。后代则相反,学问与实践不能统⼀,不修持⾃⼰的德性,⽽只管治理别⼈。
⼗九、
[原⽂]
⼝⾥伊周,⼼中盗跖,责⼈⽽不责⼰,名为挂榜圣贤;
独懔明旦,幽畏⿁神,知⼈⽽复知天,⽅是有根学问。
[译⽂]
满⼝仁义道理,但内⼼却充满邪念,只责怪他⼈⽽从不责骂⾃⼰,这种⼈称为“挂榜圣贤”。只怕恶⾏为⼈所见,能敬畏⿁神,知⼈⼜知天理,这才是实际的学问。
⼆⼗、
[原⽂]
⽆根本底⽓节,如酒汉欧⼈,醉时勇,醒来退消⽆分毫⽓⼒;
⽆学问底识见,如庖⼈炀灶,⾯前明,背后左右⽆⼀些照顾。
[译⽂]
没有根本的⽓节,就好像醉汉喝醉酒打⼈,酒醉时很勇敢,酒醒后勇⽓全消,没有⼀点⽓⼒。没有以学问为根本的见识,就好像厨师在炉灶前⾯,⾯前光亮⽽背后⿊暗。
⼆⼗⼀、
[原⽂]
理以⼼得为精,故当沉潜,不然⽿边⼝头尔;
事以典故为据,故当博洽,不然臆说杜撰也。
[译⽂]
⽤⼼体会整理才能理解精确得当,所以应当沉着稳重,不然就成了⼝头⽿边的⼩事,过后就忘了。事理要以典故为依据,因此必须学识⼴博,否则就成了随意推测,胡编乱造。
⼆⼗⼆、
[原⽂]
只有⼀毫粗疏处,便认理不真,所以说惟精,不然,众论淆之⽽必疑;
只有⼀毫⼆三⼼,便守理不定,所以说惟⼀,不然,利害临之⽽必变。
[译⽂]
即使只有⼀毫粗疏的地⽅,就不能准确地认识事理,所以说⼀定要精确。不然,众说纷纭必会产⽣疑惑;仅存在⼀丁点杂念,便不能坚守事理,故⽽必须专⼼,否则在利害⾯前必定会经不起考验。
⼆⼗三、
[原⽂]
接⼈要和中有介,处事要精中有果,认理要正中有通。
[译⽂]
接⼈待物要平和⽽有节操,处理事情要明⽩⽽果断,识理要正直诚实⽽通达。
⼆⼗四、
[原⽂]
在古⼈之后议古⼈之失,则易;
处古⼈之位为古⼈之事,则难。
[译⽂]
⽣于古⼈之后⽽议论古⼈的缺点失误容易,⽽若处于古⼈的位置做古⼈所做的事就很难
⼆⼗五、
[原⽂]
古之学者,得⼀善⾔,附于其⾝;
今之学者,得⼀善⾔,务以悦⼈。
[译⽂]
古时候的学者得到⼀句善⾔,就会放在⾃⼰⾝上去实践;⽽现在的学者得到⼀句善⾔就必定想取悦别⼈。
⼆⼗六、
古之君⼦,病其⽆能也,学之;
今之君⼦,耻其⽆能也,讳之。
[译⽂]
古代的学者,为⾃⼰才学不⾼⽽担忧,就发奋学习,迎头赶上;现在的⽂⼠,为⾃⼰才学不⾼⽽羞愧,就隐满短处,避忌批评。
⼆⼗七、
[原⽂]
眼界要阔,遍历名⼭⼤川;
度量要宏,熟读五经诸史。
[译⽂]
眼界要开阔,就要游鉴名⼭⼤川;度量应宏⼤,须得熟读经史典籍。
⼆⼗⼋
[原⽂]
先读经后读史,则论事不谬于圣贤;
既读史复读经,则观书不徒为章句。
[译⽂]
先读经书,再读史籍,以经论史,评论古⼈史事,就不会与圣贤相悖;研读史籍,再温经书,以史证经,读书⽬的升华,决不仅为章句之学。
⼆⼗九、
[原⽂]
读经传则根柢厚,看史鉴则事理通,
观云天则眼界宽,去嗜欲则胸怀净。
[译⽂]
读经书,阅传注,就为治学打下坚实基础;看史籍,鉴古今,就使宏论滔滔切中肯綮;游⼭川,观壮景,就使志⽓凌云眼界开阔;戒嗜好,弃私欲,就使胸怀磊落⼀尘不染。
三⼗、
[原⽂]
⼀庭之内,⾃有⾄乐;
六经以外,别⽆奇书。
[译⽂]
庭院虽⼩,⾃有赏⼼乐事;六经之外,更加⽆奇特之书。
三⼗⼀、
[原⽂]
读未见书,如得良友;
见已读书,如逢故⼈。
[译⽂]
阅读未见过的书,如结识好朋友,情意和洽;重读已看过的书,如⽼朋友相晤,叙旧联谊。三⼗⼆、
[原⽂]
何思何虑,居⼼当如⽌⽔;
勿取勿忘,为学当如流⽔。
[译⽂]
⽆思⽆虑,⼼境应当平静如⽔;不求冒进也不忘记,学业当如流⽔⼀般永⽆⽌境。
三⼗三、
[原⽂]
⼼不欲杂,杂则神荡⽽不收;
⼼不欲劳,劳则神疲⽽不⼊。
[译⽂]
⽤⼼不能杂乱,杂乱则⼼神恍惚不能集中;⽤⼼不要劳累,劳累则精神疲倦不能有所收获。三⼗四、
[原⽂]
⼼慎杂欲,则有余灵;
⽬慎杂观,则有余明。
[译⽂]
内⼼慎防杂念,会更加机敏;眼光审慎万物,则愈加明亮。
三⼗五、
[原⽂]
案上不可多书,⼼中不可少书;
鱼离⽔则⾝枯,⼼离书则神索。
[译⽂]
书桌上不能有太多的书,⼼中则不能少书;这就好像鱼离了⽔则⼲枯,⼼中没有书则⽆寄托。三⼗六、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