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觉分略讲
生如法师
七觉分也叫作七觉支,具体分为: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刚修学佛法时缘于某种法而修,缘着缘着心念一转就断了散掉了,心里不再念着,这种法即不现前,这时念觉支还未成就。比如修习净土念佛法门,一开始缘于佛号,缘着缘着就散掉了,心里没有了佛号,也没有了往生的念头,这时念觉支未成就。某种法修到一定程度,功夫绵密,念觉支生起来时,于法念念不忘,这时念觉支已修习成就。
比如修行四圣谛之理时,如果心心念念都是四圣谛理,心念都在观行和思考苦集灭道之理,念觉支就修成了。一开始心里不念不着四圣谛法,对四圣谛法没有思惟,没有观行,没有念想,后来心心念念缘于苦集灭道,那么遇缘对境就立即想起:这法是苦的,苦是如何出现的,是如何集结起来的,要如何修道如何灭掉苦,心念时刻不离于苦集灭道,这时四圣谛法的念觉支已成就。
念觉支是七觉支当中的第一个觉支,念觉支成就,是我们修学佛法的首要条件。如果不能念念于所修的
正理,就不能于正理精进;不能于正理生起喜乐;不能生起轻安;于正理不能生起抉择和决定;心里不能舍除不如理作意和不如理之法,仍然着于世俗的贪嗔痴烦恼。
比如修菩萨六度,心心念念缘于菩萨六度的修行上,会时刻检查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布施福德积累得怎么样,自己的持戒情况怎么样,遇到犯戒时立刻想起:我应该严格持戒,不应该有所违犯。修禅定时心散乱,自己应该警觉到:我现在没有禅定,应该把心收摄回来。般若智慧不足,遇到佛经看不懂时,就应该知道自己的般若智慧还不足,应该努力弥补。某种法理还没有明白,又落到世俗境界相当中,自己应该知道:我般若慧修的程度还很差,应该再精进。如此这般,心处于念觉支状态,则住于菩萨六度。念觉支成就了,才能精进修学菩萨六度。当念觉支成就时,心念与法相应,时时刻刻念着法。心念与法不相应,念觉支则没有成就,只成就一半或者某一部分。念觉支成就以后,时时刻刻能念着佛法,主动观行佛法,最后才能证得佛法。
念觉支是修学佛法的初级阶段。念觉支成就以后,后面的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倚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才能成就。自己有没有念觉支,心里应该清楚。念觉支没有生起之前,要清楚知道没有生起,生起了以后,要清楚知道
已经生起了。如果念觉支没有修足,应赶快加强修行。在修行中,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检查自己的心念处于哪种状态,哪种程度。对自己要加以关注有所了解,才能够改善自己,完善自己,如果不了解自己,就不能对治自己,不能完善自己所修。
修行每种法都有念觉支,念觉支也有层次上的差别,比如修学唯识,念觉支没有成就是很正常的,因为这属于菩萨的道种智,我们智慧力不足,不可能成就念觉支。但是在我们目前应该修学的法上,念觉支应该要修学成就,比如说没有断我见的人,心里应该时时刻刻念着断我见的内容五蕴空无我,念念在观行五蕴的生灭无常,心念都与断我见之理相应,这时侯念觉支就生起来了,至于成就没成就,圆满没圆满,那还需要进一步来检查,直到念觉支成就和圆满。
在参禅阶段,要检查菩萨六度方面的念觉支是否成就,检查般若智慧修习程度如何,内心是否能缘于般若这一法,遇缘是否能联想到般若空性,是否能意识到都是第八识所现起来的法。或者在接触一切法时,都要寻觅第八识究竟在什么处所,时刻念着:我如何明心,如何证悟,如何参禅,如何修定,这就是我们目前修学应该具有的心念,并且应该让念觉支不断增进。如果我们的心念跑到世俗法上去了,说明我们心念还不够坚固,念觉支还没有成就,应该再强化自己的心念力。
择法觉支。要知道自己的内择法觉支是否生起来了,就要细心检查自己对于法的辨别力,经过一段时间的检查之后,确认自己有一定的辨别力,就知道自己的内择法觉支已经生起来了。对自己修行的状态、内容、程度,都要进行反观,那么修行就有步骤有层次有内容了。这些步骤心里清清楚楚,就会知道我们目前应该如何来修学,不会心乱如麻,茫无方向,见什么法学什么法,而是有次第有步骤地修学,按部就班地修行,这样就知道自己的内择法觉支已经修习成就了,
择法觉支,就是对目前应该修的法,具有一定的抉择之力,心里应该了解此法是正还是邪,是大还是小,在佛法当中属于什么层次。遇到与自己智慧层次相应的法,有正确的抉择力,能够做出正确的抉择,就说明择法觉支生起来,具有择法眼了。
有了择法觉支,不管遇到什么法,什么人讲法,都有一定的辨别力和抉择力。此师所讲的法,是大乘还是小乘,是正道还是邪道,是否符合佛意,他本身智慧层次到了哪里,能不能帮助自己和众生断我见,能不能引导自己和众生明心见性,应该有一定的择法眼来辨别和抉择。要不要修这种法,什么时侯修,自己心里
都要有一个量度,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
对于很高深的法,暂时没有抉择力,是属于正常的。有些人对于稍微比自己层次高的一些法,也有一定的抉择力,但这个抉择力肯定不是很大,不是很充分,抉择的力量虽不够强大,有个粗略的辨别就可以了。
第三,精进觉支。如果没有择法觉支,还不具备择法眼,能不能精进呢?无法真正的精进。比如有两条道路,其中一条是正确的,另一条是不正确的,如果选错了,就是南辕北辙,那么精进的方向错了,是不是越精进离正道就越远?所以,在精进觉支生起来之前,应该要具备择法觉支。
选择了正确的修行之路、修行之法,或者选择了一位明师之后,才能够对某法精进地修行,或者跟着某师精进地修行,这是正精进。如果择法觉支没有完善,选择了一条不正确的佛法修行之路,越精进就越浪费精力,越耽误时间,这是邪精进,而正精进,精进一分就能获得一分的智慧成就。
精进包括很多方面,比如修行菩萨道,布施、持戒、忍辱、禅定,都要精进。任何一个法,只要能走向明心见性,都要精进地修行。这是精进觉支。内精进是意根的精进,这是真精进究竟的精进;外精进是意识的精进,还不是真正的精进,还需要继续熏习意根。
第四,喜觉支。精进一段时间之后的结果是什么?对于某种法修学方向正确了,生起一种喜乐之心,越学心里越高兴,越法喜充满,越学越有成就感,内心获得了一种轻微的解脱功德。所谓的喜乐,一个是内心喜悦,再一个是对于法的喜爱,这就是喜觉支。
如果修了很长时间,心里的喜觉支始终没有生起来,说明修学还不得力,或者是精进度还不够,或者是选择的法不对,或者是念觉支没成就。学法学对了,到一定时候一定有喜觉支生起,内心充满喜乐,因为身心已经获得利益,没有获得利益,不会生起喜乐心来。比如自己得到一件东西,觉得对自己挺有用,心里就会很高兴,如果觉得这件东西没有用或者用处不大,心里就不会高兴。
第五,倚觉支。内心生起喜悦以后,会出现什么现象?烦恼就会压伏下来,五盖减轻,然后内心生起轻安的觉受,这就是倚觉支。这个倚是倚靠安歇的意思,身心都安歇下来,代表内心轻安的意思。到这
时越修心里越轻松越自在,越感觉解脱,身心越放松,能保持下去,说明倚觉支成就,保持不下去说明倚觉支退失。
倚觉支又叫轻安觉支。轻安指的是内心非常轻松安然自在,身体轻盈不沉重。身和心是互相依赖、互相依存的,身体出现变化,心就出现变
化,心出现变化,身体就出现变化,身心相应。心里喜乐或者轻松自在,身体就轻盈飘然,身体如果轻盈飘然,心则是轻松愉悦。身体搞不好,心境也不会愉悦轻松自在。当禅定出现时,身体觉受很轻盈,心一定是非常快乐的;当学法学得非常快乐的时侯,身体一定是轻松安然的。
禅定指身体和心都得定,缺少一个都不叫禅定,离不开身体而定,也离不开心而定,二者相辅相承。禅定能让人获得一种轻安、轻盈、自在的感觉,所谓轻盈,指的是身轻盈,不沉重,同时心也愉悦舒适,心量增大,轻安的觉受与上界相应,有脱离人间本地的趋势,这是定的征兆。很多人都没有修到这种状态,身体还是很沉重,内心也没有生起喜乐、轻松、自在和解脱的感觉,说明修行还不得力不如法。
当修到出现轻安的觉受时,行走坐卧的状态就不同以往了,心里的状态从面部表情和身体的姿态上就能看得出来。所以,一个人有没有道,修到什么程度,是不是明心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了。过去的禅师都有那慧眼,弟子参禅参到了某一天,满面春风的走过来,浑身透露出那股好像是得道的气势,师父
一看,不用弟子说话就知道了。证道是有标志的,不是说,断我见证果和明心了,身口意还与从前完全相同,没有一丝差别,更不能比从前还差烦恼还重。刚明心见性,刚断我见时的身心状态,别人一看,就能看出来跟从前不一样。修到倚觉支的时候也是这样,身心都有变化。
第六,定觉支。倚觉支成就了以后,禅定就会出现了,所谓禅定,一是对法的决定,再一个是身心寂静,身体安然不乱动,心能专一深细思惟不散乱,处于不动的状态中。所谓定就是不散乱,能缘于法深入进去,不受外界干扰,心住于法上。这两种定都具足,才是完整的禅定。
修到未到地定具足时,心比较沉稳和集中,思惟法义时很快就能把心沉下来深入法义中,不会烦躁不安,不会浮在文字表面而深入不下去。到这种状态禅定就成就了,不管腿能不能盘,内心都与禅定相应,行住坐卧都能有定,这样就能深入到佛法当中。这就是定觉支。
在倚觉分的时侯就有初步的定,前面的倚觉分没修出来,不可能出现后面的禅定。即使强行坐很长时间,因为没有倚觉分,得定也很困难,有了倚觉分,入定才容易,行走坐卧有禅定,身体状态就显示定已经出现了。
yuzheng 所以修出喜觉支和倚觉支之后,才能有定觉支,定是由喜和倚两个觉分所引发出来的,前面还有精进觉分、择法觉分,这些一连串的觉支引发后面各个觉支,一个比一个深入
,
没有前面的觉支就没有后面的觉支。如果说一个人证果了,这些现象都没有,那证的是什么果?如果说一个人明心了,这些身心上的相貌觉受状态都没有,那明的是什么心?所以证果与否明心与否瞒不了过来人,就看那身心状态,一眼就看得出来,即使他一句话不说,那个脸面脸神情就把得法与否的心境显示了出来。是否有道,那一开口说话更能判断出来,瞒不过明眼人。
第七,舍觉支。禅定生起来之后,降伏了各种心念,心才能住于平等的舍境,不苦不乐,不喜不悲,平平淡淡,既不贪执也不嗔恚,内心清清静静。舍觉支的舍是舍去的意思,原来有什么东西需要舍去的?心里有喜有乐,有贪有嗔,有粗重的觉观思惟,有散乱有波动,都需要舍去,达到舍受。二禅以前还有觉观有念,心里还有喜乐受没有舍去,到了四禅,舍念清静,一个念头都没有,更是舍,叫作舍念清净。
心里有苦受和乐受,是散乱,心里念头不断,思想忆念不断,是散乱,当禅定生起时,苦受舍去了,乐受舍去了,粗重的觉观舍去了,散乱的思想舍去了,内心对过去的追亿舍去了,心念澄清了,心就清静下来了,这就是舍觉支。七觉分修到最后,把内心的一切繁乱和粗重都要舍除,舍觉支就成就。
在这样的状态下,所思惟观行的佛法才能入心,意识思惟才能深细,意根才能专心考量意识思惟的过程和结果,才能受熏,才能接受,才能产生智慧。内心不断受到搅扰,不能清静,就不能深入到佛法中去,就不能受熏,也就没有智慧的生起。舍觉支生起时,心里是平静的,就像没有波浪的湖水一样波澜
不起,佛法才能渗透到内心里滋润心田,才能生长智慧苗。如果内心总是充满喜乐,定力不足,心思比较浮躁,观行不充分,佛法深入不到内心里,不能证果开智慧。
清净的心念应该是舍心,有些学佛人念佛境界比较好时,定中看见佛菩萨出现,心里非常欢喜,如果不能化解这种心境,总是喜欢着佛菩萨的相,心就不清净,容易入魔境。有些人在修行中心里总是生悲,为自己生悲,为众生生悲,感觉世界都是苦,苦得受不了,这是住于悲魔了,心念也不清净,修到最后悲和喜这两种心念全部舍除,住于一种平静平淡平稳平等的心态,才能深入到佛法当中。住于那种最正的心念状态中,才能够观行成就,从而能断我见明心证悟。
七觉支是一环扣一环的,没有前面的环节,就没有后面的环节,前面这些路都走过了,最后才能断我见证果,这是证果的前行条件。所以这些经历如果都没有,就不能断除我见,哪个觉支都没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