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方言电影开始走入人们的视线。从《疯狂的石头》,到《三峡好人》,再到票房可观的《十全九美》、《高兴》、《疯狂的赛车》、《三拍案惊奇》、《熊猫大侠》等等。
方言可以更好地还原真实.方言电影《惊蛰》的导演王全安说,方言是还原真实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如果一个陕西人出现在银幕上,一说普通话,就没有脾气没有个性,只有这个陕西人说到“俺”的时候才觉得人物活起来了。《鸡犬不宁》的导演陈大明说:“我想拍一个豫剧的电影,肯定会用方言,不然就不真实。”电影中,几乎用的都是河南当地的演员,陈大明说,这些演员在用河南话演戏的时候自信度远远好过他们说普通话。
纪实片说普通话会显得很搞笑.王超拍过的电影里,《安阳的婴儿》用的是开封话,《江城夏日》则讲武汉话,他正在策划一部电影,想让里面的上海白领都讲上海话,这些都是纪实片。王超说,纪实电影很多都在街头拍摄,背景是当地的风土人情,说的都是方言,而如果演员说普通话,会觉得很搞笑。但商业片则不需要,因为它们与现实存在一定的距离,语言则大可用普通话。
关注草根文化,体现个性彩“电影说方言是一种进步。”王超说,不仅是一种表达手段上的进步,也是一种电影观念的进步。因为这些方言电影都关注草根文化、关注民间的细节,体现了地方的风情、语言的特,使电影更具有个性化彩。虽然反映草根心态的电影一直都有,如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但大规模地出现并受到媒体关注还是今年。王全安说,方言所能体现的亲切感很重要,并且随着人们观赏水平、观赏素质的提高,对电影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显得更加重要。
专家说法
第六代导演起催生作用。人民大学的教授喻国明说,现在流行的方言电影里,一些方言已经成为大家的口头禅,比如“顶你个肺”等,但这不能称之为文化意识的苏醒和深化,充其量只是一种标新立异。
此外,从方言电影总体来看,其导演多以年轻的、新人导演为主。敢于尝试新生事物,并且本身带有一些平民特质、对社会底层关注,使得这些被称为“第六代导演”的年轻人选择了这种题材的电影,由此催生草根电影的兴起。
地区优越感会增加幽默。华夏心理网心理专家荀炎认为,方言本身有一种特别的味道,能表现本土的特点,但陕西、河南等地,经济不是很发达,以这些地方为背景拍的方言电影,除了幽默搞笑外,还能给发达地区看电影的人,在心理上带来一种优越感。
流动人口多方言传播广。荀炎认为,方言电影之所以会有市场,还有一个原因是国内人口的流动性很强,这就保证了有一定的观众。
影评人杨爱华也认为,一般方言电影以四川、东北、河南、陕西等地的为主,四川人口最多,流动人口也最多,河南也不少,东北三省语言都差不多,这些地方的语言有广泛的普及。电影大多数情况下会用人们能听懂也觉得幽默的语言来表达。如果用了大家不熟悉的方言,效果就没那么好。
谨慎使用 关注内容
不过,在专业人士眼中,很多方言电影的成功并非归功于人物口中的特殊腔调。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周星认为,越是小众的电影越允许方言表现真实感,但是如果要扩大影响,还是要以普通话为主。“《疯狂的石头》如果没有字幕的话很多人会看不懂。如果方言到处乱飞,不但观众对方言的新鲜感会降低,汉语的纯洁性也会受到影响。”
疯狂石头演员
市场的选择似乎也印证了专家的这一看法。《疯狂的石头》和《鸡犬不宁》两部影片在偏北方的地区票房成绩更好一些。在这方面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冯小刚,他前些年电影中的人物满嘴北京方言,但近来他的影片却大都用普通话,因为他不想让自己电影的票房仅仅局限在北方。正如周星所说,电影无论用普通话还是方言,内容都是第一位的。国产片从方言电影热中领会和借鉴的,应是核心的创意和求新求变的态度,而非玩弄嘴皮子的皮毛功夫。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