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燕语”配音社·成立可行性报告
拟成立社团名称:北京大学“燕语”配音社
拟成立社团宗旨:丰富和活跃北京大学学生课余文化,满足个人兴趣爱好取向,发展配音文化,弘扬声音艺术,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和对艺术创作的热情,为校内学生了解配音艺术提供广阔平台。
拟成立社团意义:
(一)传播配音文化,弘扬配音艺术,促进校内外相关爱好者的沟通交流。
(二)为社团会员和热爱配音以及相关声音艺术的同学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场所,并进行发声技巧、配音方法等教学。
(三)举办各种配音人士与同学的交流活动,为沟通校内外配音爱好者提供平台。
(四)借助北京大学的资源和平台,弘扬国内配音事业。
拟成立社团受众:北大内对声音艺术(包括配音、朗诵、播音,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形式和作品,比如动画、电影、电视剧、广播剧、搞笑配音、方言配音等等),以及配音相关的艺术门类和艺术作品(如动漫、电影、小说)感兴趣的所有同学;校外希望借助北大平台展现自己业内风采的相关人士,以及声音艺术和相关艺术爱好者。
拟任社团负责人
社  长:吕伏阳(09级 新闻与传播学院)
理事长:张博涵(09级 元培学院)
团支书:韩瑶瑶(09级 法学院)
拟任社团指导教师简历:陆绍阳
疯狂石头演员
所在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职称:教授
学位:博士
简历:
曾先后就读于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中央戏剧学院影视系。
现为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系副主任。
北京大学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视听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戏剧影视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电影艺术》(CSSCI来源期刊)编委。
系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理事。
研究领域:
影视文化研究、电影产业研究、视听语言研究。
开设的课程有《视听语言》、《世界电影史》、《影视编导概论》、《优秀影视作品分析》、《中国电影史》。
专著:
《中国当代电影史-1977年以来》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出版
《视听语言》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出版
论文:
《写实电影的两个问题》,《电影艺术》,2002\4
《平实、朴素的“人文电影”》,《当代电影》2003\6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当代电影》2004\1
《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当代电影》,2004\4
《孙瑜导演风格论》,《当代电影》,2004\6
《电影批评:独立于媚俗与诱惑》,《电影艺术》2004\3
《新都市电影影像特征》,《电影艺术》2004\5
《红经典改编的背后》(与张岚合写) 《中国电视》2004.8
《迷失在“世界”中》,《当代电影》2005\3
《拼图式结构与悬疑效果》,《电影艺术》2007\1
《电视电影如何顺应建设和谐文化的要求》《当代电影》2007\3
《香港十年》:用影像见证“一国两制”生动现实《电视研究》2007\9
《突破传统在当下的喜悦与尴尬》,《电影艺术》2008\1
《2007年度电影突破与创新》(和马巍合写),《当代电影》2008\2
《梦犹在,理想不灭》,《电影艺术》2008\2
《现实关注与艺术表达》,《当代电影》,2008\6期
《筑梦2008:七年磨剑 铸造辉煌》《电视研究》2008\9
《外国电影对“十七年电影”叙事的影响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5
《中国电影全面实施产业化政策以来成果研究》,《当代电影》2008\12
《非诚勿扰》:商业逻辑下的文本移植,《电影艺术》,2009\2
《破冰》:国家记忆和个人记忆的精妙结合,《电视研究》,2009\3
《跨越式发展:2008中国电影产业综述》,《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2
《卷轴式铺陈与历史书写》,《电影艺术》,2009\4
《爆发式增长-2009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概述》,《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1
《团圆》:蜕变始于自我否定,《当代电影》,2010\6
《从诗化生活到直面现实-章家瑞导演创作初探》,《当代电影》,2010\7
《文本改写与精神的自我矮化-评赵氏孤儿》,《电影艺术》,2011\1
《“十七年”时期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中的修辞策略》,《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1\1
《“影戏”传统对“十七年”电影叙事的影响》,《上海大学学报》,2011\1
科研项目:
1、主持200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电影全面实施产业化政策以来电影产业成果及问题研究》。
2、主持2008年度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革命历史题材研究》。
奖励荣誉:
2008年获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
2006年获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
2002年,获北京大学“十佳教师”称号。
获2002-2003年度北京大学大学优秀教学奖。
获中国文联第3届(2003年)、第5届(2005年)、第7届(2010年)文艺评论奖三等奖。
获第9届(2000)、第12届(2003)、第13届(2004)、第14届(2005)、第19届(2010)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当代电影论坛”优秀学术论文奖。
1995年执导中央电视台7集电视连续剧《碧海情未了》.获浙江省“五个一”工程优秀电视剧奖。
1996年执导电视剧《阳光路》,获全国“理想杯”电视剧大赛二等奖。
1996年编导专题片《青春无悔》,获中央电视台“剑南春”杯专题片大赛二等奖
E-mail: lshy18@263
拟成立社团指导单位全称: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申请报告摘要:
社团成立后,我们将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
一、现场活动方面:
(一) 邀请以上所提及的各种同学们“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知名配音演员(如TVB配音演员、台湾知名配音演员、上译配音演员,甚至日本著名声优等),来到校内与同学们进行大型现场互动交流活动,让同学们体验与专业配音演员同台配音的感受;
(二) 邀请声音艺术领域的专家,联合校广播台、电视台、朗诵艺术协会、耕读社、元火动漫社等相关社团,为社团会员和其他感兴趣的同学提供声音修养讲座,讲解吐字归音要领、朗读发声技巧、朗诵配音演技等专业领域的知识,为同学们提供一个进阶的平台;
(三) 组织不同规模的学生活动,现场播放配音作品,或者进行临场即兴配音,甚至组织举办配音比赛等,将对此感兴趣的同学纳入到活动中来,丰富校园文化和学生生活。
二、线上活动方面:
(一) 创造北大自己的配音社团品牌,推出北大特动画配音、方言配音、搞笑配音、原创和翻配广播剧、翻配译制片、歌曲翻唱,借助网络平台,打造北大配音社和整个北京大学的进一步影响力;
(二) 定期组织线上配音小培训或小活动,丰富同学日常生活文化,发掘配音活力;
(三) 打造活跃即时通讯组,联络社员情谊,为同学们在北大的生活创造归属感。
事实上,在北大成立一个配音社团,不仅能为喜爱配音、对配音感兴趣的同学提供一个活动的场所、展示的舞台,更能够为北京大学本身提供许多专业化的人才资源。
北大作为一所全国知名高校,利用视听媒介进行自我宣传的需求也日益提高。而在众多学校、组织机构、院系、社团的各种视频资料中引入的旁白和配音,大多数急需达到更高水平;我们也希望通过成立一个较具专业性质的社团,为学校提供足够的相关人才资源,以助力校园文化建设。

申请报告:
(一)引子:回望上译时代
在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大概并不是所有人都看过当时的一些经典欧美电影,但大多数中国人一定都在广播里一遍遍收听过上海电影译制片厂推出的一系列外国电影“录音剪辑”。
这些剪辑将众多优秀电影的配音截取出来,佐以旁白穿插剧情,从《简·爱》、《佐罗》,到《尼罗河上的惨案》、《叶塞尼亚》,乃至法国喜剧电影《虎口脱险》、《大饭店》,大约绝大多数中国人在那个时代都是通过“配音”这种特殊的方式,认识那个刚刚走出一个特殊年代的、尚还封闭的国家之外的广阔天地。
即使现在谈起来,乔榛、丁建华、童自荣、邱岳峰、尚华、于鼎等等这些上海电影译制片厂曾经支撑起一片灿烂天空的名字,我们祖父母、父母乃至兄姊一辈,也都如数家珍。
配音,也从那个时代开始,成为了中国一个独立而特别的艺术门类。
(二)发展:低靡与重生
进入90年代,面对我国商品经济势如破竹的发展,由于其与影视紧密相连的特性,配音也开始职业化、产业化、快餐化。大量引入的影视剧和外国动画作品,以及本土影视剧降低成本的需要,催使配音渐渐脱离了大众喜闻乐见艺术形式的队伍,不仅艺术性大为降低,甚至还出现很大程度上的粗制滥造。观众渐渐疏远了配音演员这个体、忽视了配音这种艺术形式,甚至因为配音由于商业化要求而逐渐呈现千篇一律样貌,开始厌恶这种形式。
改变观众对配音事业整体印象的,可以说是日本动漫的引入。
日本一向是动漫大国,相关产业链成熟;而在日本国内,近十年前开始,一批优秀的动漫配音演员(即日文中的“声优”)甚至被当作明星偶像一般对待,受到强烈的欢迎和喜爱,有自己庞大而成熟的“粉丝”。日本国内已相当成熟的声优培养制度(以专门的声优培训学校为代表)以及高度链条化的动漫产业,也为声优业更好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由于日本动漫在20世纪后期开始大量涌入中国,再加上国内的译制和配音由于种种原因并不尽如人意,国内许多动漫爱好者开始狂热追逐日本声优,并和日本本国一样,同步出现了大量青少年“恋声癖”——他们会因某个声优参配了某部作品而开始喜欢那部动画,更会购买声优的写真、CD和专访杂志等相关周边。
更为令人欣喜的是,他们悄然带动了网络配音这一平民化配音艺术的发展。
中国的文化产业进入90年代中后期,渐渐规范化,配音也融入到了整个影视动漫等相关文化现象的锁链中去,以至于在当前在中国形成这么不可忽视的几大配音体,它们在整个文化产业圈中其地位也举足轻重,并影响着文化和娱乐现象的进一步发展:
其一,TVB配音。TVB剧集被大量引入大陆并在各大地方台播放,众多香港明星也因为经过TVB极具生活化特点的国语配音而被大陆观众熟知。就在前不久,网络上还掀起了一股“TVB体”热,成为了一个有趣的话题。事实上,《无间道》等大量香港电影在引入大陆放映时,也是经过TVB配音员之口,才广为传诵。
其二,台湾配音。从韩剧、日剧到日欧美动漫,台湾地区总是较大陆更早一步引入流行元素,而由于语言本身更加亲和以及口语化的特点,台湾配音总是较大陆版本更容易得到爱好者的肯定和青睐。而许多大陆没有得到发行权的动画和影视作品,如《名侦探柯南》,台湾配音版本更是成为动漫形象本身的代言,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长。
其三,辽艺配音。大陆的众多童年经典——从男生的《足球小子》、《龙珠》到女孩的《美少女战士》、《花仙子传奇》——其大陆配音版,几乎都是由辽艺担任译制配音工作,时而是大空翼时而是月野兔的配音演员王晓燕的声音,也几乎家喻户晓。辽艺成为大陆在引进和译制方面可以与台湾地区相抗衡的少数配音机构之一,影响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