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影视语言在写作中的借鉴和运用
宝山区盛桥中学  陈莉
作文,无论是对于老师还是学生来说,都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从事初中语文教育十多年以来,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作文是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集中体现。所以,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经常面临的问题是,学生或许有了好的写作素材和立意,却往往不知道该怎么去表达和加工,结果往往造成语言平淡如水,结构平坦如川,最后只换来一声叹息,两行清泪。如何才能有效改变这一现状呢?在多年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发现写作技巧和影视手段间有着不少相通之处。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怎么写”和“怎么拍”却是可以触类旁通何况,影视较作文而言,更直观,更形象,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借鉴影视手段,不仅能让学生轻松写出一篇生动的作文,又能享受创造的快乐,何乐而不为呢?鉴于此,试将自己平时在作文教学中的相关经验整理如下,也籍此作为“引玉之砖”吧。
导演”与“作者”
导演,电影艺术创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把电影文学剧本搬上银幕的总负责人。在写作中,学生就是作文的创作者,是作者。“导演”和“作者”的共同点就是创造,只是,导演创造电影,作者创造文章。大声告诉学生,在你的文章中,你就是导演,你有权支配主角配角,你掌控着主人公的命运,你负责每一句台词,每一场布景,每一个道具,你要把你写的东西“放”给读者看。有了这样的意识,学生在接下去的写作中,会更注重文章的形象可感性,更重要的是,他们会沉浸在创造的乐趣中,不再感到作文的枯燥乏味,而是把它当做一个表现自己思维力、想象力的舞台。
“剪辑”与“剪裁”
剪辑,将一部影片拍摄的大量素材,经过选择、取舍和组接,最终编成一个连贯流畅、含义明确、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影视剧构成的基本单位是镜头,拍摄过程中有无数的镜头,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镜头都是有效的,有用的,剪辑师必须在深刻理解剧本和导演总体构思的基础上选择、整理、剪裁全部分割拍摄的镜头素材,再进行编纂组接,使之成为一部完整的影片。我们经常会听到某演员的戏被剪了,某演员的戏又加了,是“加”是“剪”,一般就是以导演的创作意图为指导的。
对于写作来说,有了好的素材,同样需要“剪辑”,这里“剪辑”主要是指对素材的取舍和详略的处理,我们通常也称为“剪裁”。对材料的“剪裁”就好比是拿着大剪子面对着一块布料,下剪之前一定要要到心中有数,我是要做褂子呢,还是要做裤子,不同的要求导致裁剪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好的剪裁可以使文章情节紧凑而不失跌宕,人物丰满而不显臃肿。记叙一件事情的时候,可能有很多细枝末节的东西,这些枝枝节节的东西是否要剪掉,这就要看你“导演”的意图了,对于一篇文章来说,中心就是“导演”的意图。剪裁的原则是:与中心关系密切的能体现中心的,要写,要详写;和中心关系不大或者无关的,要略写,甚至不写。在一部电影中,如果不能表现导演构思或影片主题的,哪怕演员再漂亮,情节再波折也得忍痛割爱,否则,只是多了个花瓶,多了点噱头而已。如电影《疯狂的石头》中,围绕这块石头引发了一连串另人啼笑皆非的事件,呈现出了时世百态,而至于这块石头是怎么被砌入石墙的,黑皮等如何沦为小偷,主角包世宏的情感生活,固然也是相当有“噱头”的,但这些都不是导演拍片意图所在,故一概不提,正因为如此,影片从头到尾充满笑料,却毫无拖沓破碎之感。而在作文中,取舍、详略不当的话,这样的“花瓶”、“噱头”只会冲淡了主题,最后得不偿失。
很多学生在写作中,常常信马由缰,随心所欲,往往就是因为不懂得“剪裁”,结果出现下笔千言却不知所云的现象,为此,一定要提醒小“导演们”,千万不要让配角抢了主角的戏,也
不要让无关痛痒的情节抹杀了你的“菲林”。
“特写”与“细节描写”疯狂石头演员
特写,就是把拍摄对象的某个细部拍得占满整个画面的镜头这种明显的强调作用和突出作用,成为电影艺术独特的表现手段,具有极其鲜明、强烈的视觉效果。如电影《骆驼祥子》,拍摄祥子在雨中拉客这一画面时,祥子的手充斥了整个屏幕,那是一双青筋暴绽、骨节突出的手,有力地握着车把,整个画面持续了足有三、四秒,这双手刺激着所有观众的视觉神经,观众看到了一个苦苦挣扎,却又不屈不挠用双手试图改变命运的祥子。类似的画面在日常的影视剧中不一而足:“一双满眶含泪的眼”,“一个攥紧了的微微颤抖的拳头”或是“一张已经泛黄却依旧平整的照片”,这些画面都传达人物思想感情的极细腻和微妙的变化
影视剧中需要用“特写”来表现演员所要传达的情感,在作文中,同样需要人物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来表达他的情感或个性,这时所谓的“特写”就是加强细节描写。一篇文章,如果把“主题”比作“灵魂”,把“情节构思”比作是骨骼”,那么“细节”就是“血肉”,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才是真正活生生的人。如朱自清《背影》中,“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正是对于父亲动作的“特写”使得多少人心有所动,潸
然泪下;都德《最后一课》“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画面的定格更是将人物内心的悲愤推向了极致。由此看来,典型的细节描写同“特写”一样,在塑造人物形象、传达感情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写作中,我们是否可以借鉴一下“特写”的表现手法呢?答案当然是“能”。譬如,现在要你的演员表现出“尴尬无措”的情态(演员当然不会在脸上写下这四个字,同样也无法说出来),请问导演,你该让你的演员怎么来表演呢?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不难发现尴尬的种种外在表现:眼神游离,似笑非笑,欲言又止,或抓耳挠腮,或手足局促,怎么样?知道了该“怎么演”就明白了该“怎么写”。学生要做的,就是将有助于表现人物情感、性格的细微动作和神态在脑海中如“放电影”一般重现,并且把它定格下来,然后用笔记录下来。让我们来试一下:“她的脸一下子涨红了,眼睛也不知道该往哪处看,只是低着头,一双手无意识地绞在了一起,似乎又发现了什么不妥,很快又背过手去,再抬头时,脸上已然挤出一些讨好似的笑来。”瞧,这样一来,还愁不能给读者一个真实可感的形象吗?
“空镜头”与“环境描写”
“空镜头”,又称“景物镜头”。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场面描写的镜头常用以介绍环境背景交
代时间空间、抒发人物情绪、推进故事情节,具有说明、暗示、象征、隐喻等功能,在影片中能够产生情景交融、渲染意境、烘托气氛、引起联想等艺术效果。如在恐怖片《大白鲨》中斯皮尔勃格运用他精巧的艺术手段,巧妙运用空镜头来烘托恐怖气氛:忽然寂静下来的水面,水边的树木,水草……一切看似平静,一切却又充满危机,巧妙地营造出一个恐怖、阴森、危机四伏的环境和氛围,使观众始终处在紧张、恐怖中。影片《红高粱》中反复出现大片大片的火红的高粱,随风狂舞着,摇曳多姿却又生机勃勃,这些画面传达出了强大的民族生命力,奋斗不息的抗争精神和凝重的历史纵深感,使影片礼赞生命的主题得到升华。又如《神雕侠侣》专程赶赴九寨沟取景,以唯美的画面烘托了小龙女超凡脱俗的气质和她与杨过之间至真至纯的爱情,情和景的水融,相得益彰,带给观众的不止是视觉享受,更是为之心神荡摇的精神享受。
要说空镜头在文学中的运用,古诗词中也有典范,如李清照《一剪梅》中的“红藕香残玉簟秋”,不仅渲染了环境气氛,而且以萧疏秋意烘托了作者的孤独闲愁;王维《使至塞上》中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意境雄浑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堪称是“千古壮观”的名句。现代散文中也有“空镜头”的经典范例,如冰心《笑》中,作者以大量笔墨来描写“笑”的背景——清美的雨后月夜,在这样的画面中,不必赘述人
物,“笑”之纯善已跃然纸上。这些 “空镜头”都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学生写作中也需要恰倒好处的“空镜头”来为文章增添光彩。学生往往知道对人物的描写是至关重要的,却常常忽视了另一类描写——环境描写。事实上,人物的活动都应该是基于一定的环境中,环境描写在写作中也能和“空镜头”一样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凸现主题的作用。有时,我们需要在文章中营造一种温馨典雅的氛围,不妨让我们过一把导演瘾,试着来布一下景:微微飘荡的有着蕾丝花边的白窗纱,悠悠飘扬着的古典音乐,缕缕茶香,再加上午后的阳光。怎么样,是不是很有感觉了呢?要衬托主人公孤独寂寞,试试用“空镜头”吧:冷清破落的街道,风中飘零无依的落叶,暗淡的路灯,擦肩而过的一对相依的母女……是不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了呢?别忘记了,你就是导演,而且是最大牌的导演,支笔操控万物,闪念即可实现,不用苦等日落,不必痴守花开,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小“导演们”尽情享受想象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吧!
“蒙太奇”与“表现手法”
法文montage 的音译,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是电影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突破时空界限,将一组镜头进行巧妙地切换组合使之成为一部前后连贯、首
位完整、主题统一的影片就是电影中所谓的“蒙太奇”如《三毛从军记》中,导演在表现国民党滑稽军训时,把一鸭子左右奔跑的画面和列队表演的镜头组合在一起隐喻了国民政府军豆腐渣式的军容军纪在电影《爱情麻辣烫》中,导演运用了蒙太奇手法,将几个看似不关的人物,不相关的情节,围绕一个主题将这些镜头组织在一起,成功的塑造了一组像,突出影片的主题表达
作为电影的重要表现手段,蒙太奇手法为我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电影世界同样它也能用于写作借用到写作中就是用一个个与中心有关的画面或故事有目的地按某种方式串连或组接起来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衬托、悬念等作用并为表达文章的主旨服务这又是影视和写作的相通之处。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一篇典型的运用蒙太奇手法的文章,当我在毕业典礼前低头看见自己衣襟上的夹竹桃,很自然地联想起早上妈妈给我带花的情景,这两个镜头以“夹竹桃”为触发点,通过联想组合起来,可谓天衣无缝;我在医院聆听爸爸的叮嘱——“你已经大了”,镜头又自然切换到了小时迟到的记忆……正是这些“镜头”的有机组合,才使文章将最丰富的内容和最真挚的情感浓缩在了一个有限的时空里。《石缝间的生命》又何尝不是一组蒙太奇呢?
作者的镜头由“一簇野草”、“一团山花”,继而又切换到“一株松柏”,三副画面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将石缝间最顽强的生命展示在每一个读者面前,这也不得不说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
在作文写作中,我们也不妨借用点蒙太奇手法,把多组不连贯的画面按一定的顺序组织排列在一起,以此来促进人物性格的形成和故事情节的发展,共同表达一个主题。事实上,在中考和高考中,已经不少考生能很熟练地利用“蒙太奇”手法行文,把那些时间或空间跨度大、线索或头绪纷繁的材料,有机穿插组织起来,灵活的展示了话题或文题以及自己的主题,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镜头转换自如,却又干净利落。不信的话,那么,来,小导演们,让我们扛着摄像机去记录下我们一天的生活吧:清晨琅琅的书声中那一张张稚嫩的脸;操场上挥洒着的汗水和青春;青青长廊里伙伴们的笑声……是不是有太多的镜头还来不及拍呢?让我们再去欣赏一下精彩的都市生活吧:人流熙攘的步行街,浪漫时尚的滨江大道,梦幻迷人的外滩……你会发现,原来作文就是那么简单易行,而且还是一次有趣的发现之旅呢。
当然,在影视语言中,还有很多的技巧和方法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和运用,如“远景”比较
适合于场面的描写,“化入化出”可表现现实与梦幻、回忆、联想场面的衔接,“定格”能突出或渲染某一场面、某种神态、某个细节等,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