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现代主义美国本土绘画的交织
作者:陈凯
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2
        摘要:20世纪初的美国纽约,主要活跃着两派艺术家,一派是以罗伯特·亨利(Robert Henri)为首的八人团,因其常常描绘破败的城市景象而被人讥讽为垃圾箱派。而另一派则以阿尔弗雷德·斯蒂格里茨(Alfred Stieglitz)为代表,追随欧洲的步伐,竭力使美国艺术现代化。
        关键词:现代主义;垃圾箱派
        “垃圾箱派从日常生活中汲取元素,对美国式的城市生活做出了如实的反映,无论是酒吧,还是码头、贫民窟,在他们那里无一不成为可供塑造的题材。尽管在绘画技巧上,这种探索还显得稚嫩,但无意间,垃圾箱派却使得美国艺术逐步摆脱了对欧洲长期以来亦步亦趋状况。而斯蒂格里茨一派,则都与斯蒂格里茨所开办“291画廊有密切的联系,其内部差异很大,个性突出,只在倾心于欧洲并不断寻新的起点上有着共鸣。他们积极地向美国引进诸如马蒂斯、毕加索等欧洲现代主义艺术家,促进了美国艺术观念的转变。
        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对于文化身份的渴求是理所应当的。因此,尽管垃圾箱派在当时受到评论家的种种诟病,他们的作品还是作为美国艺术摆脱欧洲影响的象征,引发了公众的兴趣。1912年,原属垃圾箱派的部分画家和其他一些传统学院派艺术家决定举办一场画展。经过筹备,画展于1913年在纽约第25大街军械库举行。此次画展,欧洲的展品无论在数量,还是表现力上,都胜过了美国本土展品。欧洲艺术的浩瀚璀璨又一次淹没了美国,刺激了美国艺术向现代主义发展。20世纪20年代美国艺术家开始调整自己的步伐,怀着朝圣者般的心来到欧洲,来到巴黎,感受现代主义的洗礼。
        当然,伴随着欧洲现代艺术影响的扩大,美国人对本土艺术建构的憧憬始终存在。艺术批评家罗亚尔·科蒂索斯(Royal Cortissoz)对当时移民潮涌入及欧洲现代主义盛行的状况提出了批评:美国正被外国人侵入,这危及到了政治的稳定。现代主义与美国是异质的,它正以同样的方式威胁我们的艺术共和国。”[1]此时的美国艺术界一方面是对欧洲的学习,另一方面是对本土传统的关注,这种交织的情形贯穿了整个20年代到30年代。从1919年第一家专注于美国艺术的展馆——巴特勒艺术中心(Butler Institute)成立,到30年代末,共有167家艺术馆如雨后春笋般诞生,比20年代时多了百分之五十六。[2] 在多元的艺术融合中,30年代的美国艺术界形成了三种主要的艺术潮流:其一是美国地方主义绘画(Regionalism),
以托马斯·哈特·本顿(Thomas Hart Benton)、格兰特·伍德(Grant Wood)等为代表;其二是社会现实主义绘画(Social Realism),以菲利普·埃弗古德(Philip Evergood)、本·沙恩(Ben Shahn)等为代表;其三是受欧洲现代主义影响,承袭毕加索、马蒂斯的抽象风格的绘画,以乔治·莫里斯(George LK.Morris)等为代表。严格说来,在艺术风格上,无论美国地方主义绘画,还是社会现实主义绘画,都同属于当时的美国本土的情景绘画风格,采取写实的技巧面向大众,拒绝欧洲的现代主义。只不过,在政治理念上,前者偏右,主张孤立主义,保守稳健;后者偏左,主张为劳动者创作,激进大胆。而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格局,与美国社会状况直接相关。
        为了帮助艺术家渡过经济危机的难关,更是为了确立一种美国式的艺术理想,1935年,罗斯福新政期间,政府通过艺术品进步管理局(The Works Progress Administration)启动了旨在资助艺术家进行绘画、雕塑等创作的联邦艺术计划(Federal Art Project)。计划的实施极大促进了美国艺术的繁荣。尽管计划重视的是当时的写实艺术,但其中很多因素却孕育了抽象表现主义的产生。
        首先,联邦艺术计划使得青年艺术家免去了生计的苦恼,能够自由开展艺术探索。阿夏
·戈尔基(Arshile Gorky)、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威廉·德库宁(William de Kooning)这些后来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都受到了计划的资助。其次,该计划负责人霍尔杰·加希尔(Holger Cahill)对艺术家始终持着开放的态度,即使是对那些现代主义也抱着开明的态度。19211922年间,发生在墨西哥的左派革命促成了墨西哥壁画的复兴。墨西哥壁画家迭戈·里维拉(Diego Rivera)那种左派乌托邦式的理想深深影响了美国青年艺术家。波洛克便受其影响在这一时期为新政创作了一些大型作品,将现实主义的叙事方式与现代主义的简约形式融合在一起,这为后来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创作奠定了基础。最后,计划还为艺术家们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条件。历史学家查尔斯·比尔德(Charles A.Beard)认为:艺术家和广大民众从未像此时这样联系在一起。”[3]本呆在象牙塔中的艺术家们因共同的工作走到了一起,接触频繁,彼此观摩,催生了新的想法,一个带有一种同事和相互尊重的感觉”[4]的团体将要诞生了。
        30年代美国艺术界的显赫人物或许都还背负着或民族的或阶级的包袱,但欧洲现代主义也在这个时候悄然发展,与美国本土艺术共同构成了交织在一起的主线。1929年现代艺术美术馆建立,其中陈列了塞尚、梵高、毕加索等的重要作品,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的作品在那里都可以看到,也证明了当时欧洲现代主义在美国占有一席之地。随着1939
之后,二战逐步进入白热化阶段,大批欧洲艺术家迁往美国。自此,被美国政治上的孤立主义和金融危机所压抑的欧洲现代主义之风又兴盛起来。
        参考文献:
        [1] Royal Cortissoz.American Art[M].New York192318.
        [2] Erika Doss.Twentieth-Century American Art[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77.
        [3] Charles and Mary Beard.America in Midpassage[M].1939767.
        [4] Thomas B.HessWillem de Kooning[M].Museum of Modern Art里维拉196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