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谦魔术对数学教学的启示
作者:李步良
来源:《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0年第06
        说起魔术,刘谦是一个回避不了的人,他以匪夷所思的魔术表演征服了无数的观众,也改变了大众对魔术的认识。其实,刘谦的魔术表演和数学教学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
       
        生活的素材
       
        凡是看过刘谦魔术表演的人都有一种感受:他的魔术非常生活化。如果我们略加留意就不难发现,他在表演时所选用的素材都是身边可以随手拈来的物件,比如橡皮筋、尼龙绳、硬币、易拉罐等等。正因为这些表演的道具是我们身边的东西,才更让我们感受到刘谦魔术的神奇和与众不同。一个捏扁了的易拉罐,生活中随处可以到,可就是这只易拉罐到了刘谦的手里,在你的注视之下,它恢复了原样。更为奇妙的是,经刘谦的手一摸,易拉罐的拉环竟然完好如初,和新买
的一模一样,这种魔术对人的心理冲击力一点都不亚于海底逃生或大变活人。由此可见,生活化的素材用得巧妙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同样,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选取生活的素材进行教学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益的有效途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就提出了生活数学的理念:让数学课堂生活化,让生活素材进入课堂,让课堂回归生活。只有让丰富多彩的生活走进课堂”,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唤起学生的学习潜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这就需要教师灵动地采撷生活中的教学素材,让学生走近生活,感受数学。
        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生活素材中一哪些地方有角;在教学《旋转和平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电扇、风车的运动感受旋转,从火车、电梯的运动感觉平移;再如教学《统计》时,教师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他们统计自己生活中的事物。课堂上这些生活素材的应用,不仅大大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情境的渲染
       
        刘谦在魔术表演时很善于渲染现场的气氛,营造一种适度紧张又充满期待的表演情境,充分吊起观众的胃口。这是一枚硬币,把它吞进嘴里,再把它从后脑勺里给拿出来,相信吗?”“钉子就在这些纸袋子下面,感应一个没有钉子的袋子,拍下去!,准备好了吗?……你确定真的准备好了吗?”“现在戒指就已经在鸡蛋里了,你们相信吗?……不信?如果做到了,我要一分钟的掌声,可以吗?”……刘谦就这样借助于声音语言和肢体语言进行充分的情境渲染,让观众和他一起走进魔术的世界。
        情境渲染在提高教学效能,促进学生知、情、行统一方面的作用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一些问题立、设”,制造悬念,使学生疑惑丛生、兴趣倍增,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愤悱状态,即进入积极思维前的一种短暂的心理空白期”,进而把学生引入积极思考、独立探索、自行发现的学习佳境。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中位数一课时,先通过一个问题设问进行情境渲染:李老师参加一
次跳绳比赛,7位老师的平均成绩是120,李老师排在第二名。猜一猜,李老师可能跳了多少下?学生大胆猜测,有猜125下的,有猜150下的、有猜138下的……虽然他们猜测的数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高于平均数120。就在同学争论到底是多少下时,教者出示了李老师跳绳的实际成绩:107下。面对这个成绩,学生感觉很意外,甚至还有些怀疑。平均成绩是120,李老师名列第二,却只跳了107,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通过课堂情境的渲染,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为了更好地利用情境开展教学,教师应该注重环境的烘托,为师生心理氛围的营造创设一个好的教学情境,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双方心境及情感的和谐共鸣,即取决于师生双方的心理相容。情境渲染的途径可以不拘一格、多种多样,只要教师做有心人liuqian,注意积累,就一定能寻到教学内容与情境的最佳结合点。
       
        互动的参与
       
        在刘谦的魔术表演中,台上、台下的互动交流应该说是一个很鲜明的特。谁身边有一元的硬币,借给我可以吗?”“这个环节需要一位观众的参与,谁来?”……如果你在欣赏刘谦魔术表演的时候略加留意就会发现,刘谦在表演时与观众的语言交流很多,但他与观众的互动又绝非停留在语言上,他还让观众直接参与到魔术的表演中来。比如在猜钉子的魔术表演中,参与的观众在刘谦的要求下将一块立有铁钉的木块摆放在十个大纸袋之中,让观众凭着自己的感觉把可能没有铁钉的纸袋一个个压扁,因为观众的互动参与,一下子让这让这个魔术真切、生动起来。
        同样,教学过程也应该是师生、生生之间不断进行互动与交流的过程。师生之间的互动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要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身份充分倾听学生的心声、点拨学生的思路,通过优化教学互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产生教学共振”,增强师生情感交融,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折扣一课时,笔者课末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学校组织同学们去西湖旅游,门票每人40,50人以上可以8折优惠,现在全班有45,怎样购票比较合理。同学们通过互动交流
,一致认为买50张团体票,以八折优惠价购买花钱少。接着,笔者抓住时机进一步让同学们小组互动:如果全班只有35,购团体票合算吗?至少要多少人才能使团体票比每人单买便宜?同学们通过互动交流和细致的计算,很快有学生给出了答案:“50张团体票,每张40,8折计算要花钱40×80%×50=1600(),单买每张40,16000÷40=40(),所以当全班人数多于40人时,购团体票比单买便宜。这样,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使教学渐入佳境,达到了共识、共享、共进,实现了默契协调、同频共振。
       
        独特的创新
       
        刘谦的魔术能够风靡全国,除了表演素材贴近生活、演出现场讲究互动、个人形象极具亲和力以外,更为重要的是他对传统魔术的大胆创新。刘谦对于魔术技法的应用可以说已经达到炉火纯青、随意而行的境界,娴熟的技艺能充分实现他魔术表现的意图,使表演效果达到最佳。但可贵的是刘谦并没有停留于此,而是在对传统魔术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加入个性元素,使其表演别具一格。
        同样,数学课堂要想上得精彩、生动,这不但需要教师具备过硬的教学基本功,还要求教师不断地对传统教学进行反思和超越,使课堂彰显独特的个性魅力。应该说名师的成长经历值得教师学习和借鉴,无论是黄爱华老师严谨与活泼完美结合的课堂设计,还是华应龙老师理性与智慧激荡的完美演绎,抑或张齐华老师文化味、生活味浸润十足的数学画卷,名师教学风格形成的背后是他们对教学技艺的孜孜以求和个人创新的不断坚持。
        例如,“分数的意义这一课,关键是要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单位“1”的概念,很多老师在教学这一课时通常直接介绍单位“1”,至于为什么叫单位“1”,却往往没有进行深究,在平时的教学中也是一带而过。而张齐华老师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却另辟蹊径,他首先开门见山地在黑板上写了一个“1”,“哪些物体的数量可以用1来表示?”这个简单的问题拉开了这次教学创新的序幕。果然,学生的思路先是局限在单个的物体上,“一个苹果”“一张桌子。张老师稍一点拨,学生的思路马上打开:“1”还可以表示一个班集体”“一羊”“一束花”,等等。此环节,张老师把学生对“1”的理解引向了深入,由表示基数意义的自然数的“1”,引向了表示一个集合的整体意义的“1”
        张齐华老师对“1”的意义的建构,强化了把多个物体看为一个整体的数学眼光,借助对“1”的意义的建构,实际上突破的是对分数中抽象整体的认识。正是由于有对“1”可以表示一个整体
的事先认识,在之后的教学中,学生才很容易地摆脱了抽象整体的一份有多个物体的干扰,把分数的意义聚焦在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上。而这一切的实现都得益于张老师的教学创新。
        魔术需要用心去体悟,需要用时间去积淀;教育需要用智慧去倾听,需要用心灵去诠释,需要用人格去沁润。教育与我们身边的诸多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常言说得好:“处处留心皆学问,世事洞明皆文章。让我们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吧!
        (作者单位:江苏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