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 
一、研究背景
(一)互联网模式不断创新,微博兴盛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我国网民规模保持平稳增长。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占比提升至97.5%。互联网模式不断创新,新的媒介形式开始兴盛,微博就是其中的一种。
微博,即“微型博客,是一种基于有线和无线互联网终端发布的精短消息供其他网友共享的即时信息网络。随着科技的发展,微博的消息能以很多方式发送,并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多媒体化特征,字数也不再局限于140字。在我国,新浪微博、腾讯微博、搜狐微博、网易微博是主流的微博服务。但随着2014年网易、腾讯、搜狐以关闭或转型方式告别自身经营的尴尬,新浪微博一家独大的局面已经形成。截至2017年9月,新浪微博月活跃用户共3.76亿,与2016年同期相比增长27%,日活跃用户达到1.65亿。
(二)“韩流”影响力依旧强劲
赵丹红和于子舒认为,“韩流”是“在韩国特有文化、纯粹韩式生活方式的基础上,辅之东西方流行元素进行加工和包装,所呈现出的一种全新的亚文化在中国娱乐市场走红的现象。”
早在20世纪,“韩流”就在我国出现并引起过轰动。1997年,中央电视台影视频道播出韩剧《爱情是什么》,收视率高达4.2%;1999年11月,《北京青年报》首次使用“韩流”一词描述突显的韩国文化影响力;2013年12月,韩剧《来自星星的你》播出,立即在掀起了一股“教授依赖症”及“炸鸡啤酒”的热潮;2016年2月,《太阳的后裔》的播出更是一度让主演之一的宋仲基成为“国民老公”。
虽然2017年2月,有网友发现网上所有韩国综艺的2017年新视频都无法播放,疑似落实“限韩令”,但2017年冲击韩国娱乐圈的双宋结婚、T.O.P 、金柱赫去世等重大事件依旧占据着国内网友的视线,“韩流”的影响力依旧强劲。
二、“韩流”信息的传播主体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的崛起,新浪微博在信息传播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在新浪微博平台,有影响力的“韩流”传播主体主要有两类,一是机构认证类账号,二是个人认证类账号。
(一)机构认证类账号
截至2018年3月1日,新浪微博搜索关键词“韩娱”,机构认证类账号粉丝数排前三的分别是新浪韩娱(205万)、
DISPATCH 韩娱王(115万)和大麦网韩国站(86万);搜索关键字“韩国”,机构认证类账号粉丝数排
前三的分别是韩国新世界_SHINSEGAE(380万)、韩国乐天百货店(375万)和韩国思蜜达(353万);搜索关键字“韩流”,机构认证类账号粉丝数排前三的分别是韩流音悦Tai(177万)、爱豆韩流社区(123万)及微博韩流(121万)。这些机构认证的账号,会按照自己的账号属性进行内容传播,虽然在内容上有差别,但唯一的主题是韩国。
(二)个人认证类账号
截至2018年3月1日,新浪微博搜索关键词“韩娱”,个人认证类账号粉丝量前三则分别是韩娱排行榜(123万)、日韩潮风尚(92万)和韩娱Doublek(71万);搜索关键词“韩国”,个人认证类账号粉丝量前三分别是韩国me2day (684万)、奋斗在韩国(241万)及韩国潮流精选(224万);搜索关键词“韩流”,个人认证类账号粉丝量前三则分别是全球韩流风尚(144万)、韩流零距离(107万)及Seoul 韩流(58万)。这些账号或因自身的媒介属性或因为自身的内容,在韩流信息传播中占据着主体位置。
三、韩流信息传播内容(一)传播内容
在个人认证类账号中,韩国me2day 是粉丝数最高的一个账号。据笔者考察,截至2017年12月31日,新浪微博有关韩国me2day 的标签数量中,名人明星有129条,美食有84条,娱乐有79条,旅游66条,视频音乐52条。可以看到,名人明星、美食、娱乐相关的内容占了韩国me2day 微博的很大的比例。
通过考察,笔者发现韩国me2day 所发布的信息,按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其一,是明星娱乐动态。这一部分为韩国me2day 微博的主体,他所发微博大量的内容都与此有关。如2017年12月31日,韩国me2day 共发微博123条,其中娱乐明星动态的微博有116条,其他内容仅为7条。其二,是有关韩国旅游、食物及商品代购的信息。有关这部分内容的微博,占其总微博数量的比重不算太大,而且这些内容多为转发信息,不是韩国me2day 自己原创。
整体而言,“韩流”的传播内容还是以名人明星为主体,以他们的作品及动态为主要内容,进而关联到相关的服饰、美妆、食物、旅游等内容。
(二)传播形式
通过对韩国me2day 微博内容的考察,笔者对其微博的形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涌入大众视野,“韩流”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将在传播学视阈下,探析“韩流”信息在微博中的传播,得出“韩流”信息传播具有信息不对等特征,需要传播主体做好“把关人”角的结论。
关键词:传播;韩流;微博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2018)03-0119-02传播学视阈下的“韩
流”信息传播初探
——以新浪微博账号“韩国me2day”为例
赵瑞楠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作者简介:赵瑞楠,女,汉族,陕西榆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式得出以下数据:
表1 韩国me2day微博内容形式统计情况
内容形式数量(条)
文字+图片98002
文字+视频18266
文字+音频1759
微博总量103085
数据截至:2017年12月31日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韩国me2day微博的形式主要以“文字+图片”为主,辅之以“文字+视频”的形式。这样的内容形式比起单纯的文字来说,更能吸引受众。此外至2017年12月31日,韩国me2day共发微博105408条。其中原创93463条,约占88.67%;转发11945条,约占11.33%。
(三)传播强度
截至2018年3月7日,韩国me2day共发微博151726条,其中2017年一整年,发博量总计为24165条,平均每天发66条微博左右。据新浪微指数,2018年03月07日,韩国me2day被网友热议的指数(该关键词提及量)在11:00、15:00、12:00、14:00为一天中最高的时段,分别为269次、178次、125次及118次,其中11:00达到最高,为269次。
此外根据考察,韩国me2day的传播强度远高于同类账号。以新浪韩娱作为对比,2018年3月12日,新浪韩娱发博量为30篇,阅读量100万+,互动量为1万+;与之相比,韩国me2day当日发博量为84篇,阅读量为100万+,互动量为82万+。无论是发博量还是互动量,韩国me2day的影响力远高于同类账号。
四、韩流信息传播渠道
进入互联网时代,大量信息得以在互联网的海洋中传播。“韩流”作为一种文化,主要的传播渠道在线上。
北京青年图片线上传播中,传播渠道主要是相关的社交媒体,如豆瓣、知乎、贴吧、微博等。其中两大平台的影响力不容忽视,一个是新浪微博,一是百度贴吧,并且随着微博的兴盛,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变成了微博。
五、韩流信息受众分析
(一)受众规模
在微博中,账号的活跃度及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粉丝数量的多少。以自媒体账号为例,截至2017年3月1日,网络上极具影响力的博主papi酱有粉丝2763万,新浪韩娱粉丝数205万,而韩国me2day粉丝数为684万,作为娱乐性传播媒体其在规模上也不算小。
(二)受众属性
据新浪微指数数据,截至2017年3月1日,韩国me2day 粉丝性别比例:女性92.74%,男性7.26%。韩国me2day此外,粉丝年龄分布中:18岁以下为占21.65%,19~24岁占57.2%,25~34岁占18.77%,35~50岁占2.18%,51~80岁占0.20%。其中,19-24岁的网民构成了韩国me2day粉丝的主体,而这些人中又以学生为主。
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中“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体”这一信息,无疑与韩国me2day粉丝中“19~24岁占50.95%”不谋而合。由此可见,学生体是韩国me2day粉丝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互动性较强
通过考察韩国me2day的微博,笔者发现仅2018年3月9日一天,韩国me2day微博阅读量达到100万+,互动数达88万+,并且博文中关于Big Bang、EXO、防弹少年团等明星的信息在转发量和评论量上都比较高,几乎每条的转发和评论都在2000条左右。
而除了在一些发布的信息中,粉丝通过转发、评论、点赞等方式与韩国me2day进行互动之外,韩国me2day也会不定期地在微博上设置“米兔讨论”,与粉丝进行讨论与反馈。如“最想(现场)看哪位爱豆团的演唱会?”“今年上半年播放的韩剧当中,值得推荐的有哪些?”“最喜欢的韩剧情侣是哪一对?”等问题,而粉丝也会在评论和转发中与其进行互动。
六、总结
综上,韩流信息在微博平台的传播,主要通过机构认证/个人认证账号,借助文字+图片/文字+视频的形式,传播以名人明星、旅游及服饰化妆为主的内容,以此在受众中产生影响。
今天,网民可以从互联网海量的信息中到自己想要的信息。但“韩流”信息在传播中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信息的不对等。由于不是人人都懂韩语,所以传播的主动权就会被动地让位给有能力和影响力的人或体。由此,受众接受信息的自主性就会被减弱,他们只能浏览到经过别人翻译、搬运甚至加工过的信息,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一定程度上会使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受到削弱。由此,这类资讯类账号应做好“把关人”的角,承担起信息真实性、准确性和客观性的责任,尽力呈现给受众及时且有效的信息。
参考文献:
[1]喻国明.传媒新视界:中国传媒发展前沿探索[M].新华出版
社,2011(1):88.
[2]赵丹红,于子舒.浅析“韩流”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J].内蒙
古科技与经济,2013(24):157.
[3]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信息
中心,2018(1):21-22.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