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为什么叫重阳节
九月九为什么叫重阳节
因《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20XX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XX年12月28日,通过《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为老年节。
重阳节是什么意思
重阳节是指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
九九重阳节吃什么
1、饮菊花酒
古代的菊花酒十分讲究,人们会在头一年重阳节时为第二年重阳节酿制。
在农历的九月初九,人们采下刚开的甘菊和新鲜竹叶,掺在酿酒用的糯米里,然后一齐用来酿酒,放至来年九月九日饮用。人们认为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
2、羊肉面
重阳节吃羊肉面主要是讨一个好兆头,“羊”与“阳”谐音,应了重阳之典。
重阳节要吃白面,“白”是“百”字去掉顶上的“一”,有一百减一为九十九的寓意,以应“九九”之典。
3、重阳糕
重阳节有登高的传统,登高以避灾,取的是“糕”与“高”谐音,所以重阳节吃重阳糕有“步步高升”、“寿高九九”之含义。
重阳吃重阳糕始于西汉,当时称为“蓬饵”,亦即黍糕。到宋代,重阳节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一直流传至今。
重阳节的风俗是什么
1、赏菊
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阳举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
2、登高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
重阳节是什么节重阳节民俗有哪些
重阳节民俗:登高旅游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
重阳节民俗: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中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重阳节民俗: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重阳节民俗:簪菊花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重阳节民俗:吃重阳糕
重阳糕亦称“花糕”,汉族重阳节食品。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蒸重阳糕方法与蒸年糕相同,不过蒸糕要小一点,糕要薄一点。以米粉、豆粉等为原料,发酵,更点缀以枣、栗、杏仁等果馕、加糖蒸制而成。为了美观中吃,人们把重阳糕制成五颜六,还要在糕面上洒上一些木犀花(故重阳糕又叫桂花糕),这样制成的重阳糕,香甜可口。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