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速那么快,是怎么测量出来的?
大家都知道:光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一秒钟就能走30万公里,可以绕地球七圈半。这么快的速度,人类是如何测量的呢?
在古希腊时代,对于光速到底是什么,人们并不是很清楚,因此一些科学家——比如亚里士多德等人,就认为光速是无限大的。甚至有人认为:光是从眼睛中发射出来的,我们一睁眼睛就能看到遥远的星星,所以光速一定是无限大的。
伽利略
文艺复兴之后,近代科学的先驱伽利略在1638年做了第一个测量光速的实验。
伽利略和他的助手站在两个相隔较远的山头上,每个人手里有一盏灯。伽利略首先遮住灯,当助手看到伽利略遮住灯之后立刻遮住自己的灯。伽利略测量从遮住灯到看到助手遮住灯相差的时间,这段时间内光刚好在两人之间传播了一个来回,这样就可以测出光速了。
显然,因为光速如此之快,以至于这个实验根本不可能测量出光速,因为如果不计两人的反应时间和遮住灯的时间,光传播这段距离的时间只需要几微秒,在当时的设备条件下根本测不出来。伽利略也承认,通过这个实验他没有测出光速,也没有判断出光速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结论。不过,伽利略说:“即便光速是有限的,也一定快到不可思议。”
罗默
真正意义上的光速测量是从丹麦天文学家奥勒·罗默开始的。
1610年,伽利略利用自己改进的望远镜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其中木卫一最靠近木星,每42.5小时旋转一圈。而且,木卫一的轨道平面非常接近木星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所以,有时候木卫一会转到木星背面,太阳的光无法照射到木卫一,地球上的人就看不到这颗卫星了,称为木卫一蚀。
一光年等于多少年我们来看一个示意图,地球在绕着太阳A在圆轨道FGLK上逆时针运动,木卫一绕着木星B也
在逆时针运动。在木星背后CD之间是木星的阴影区,如果木卫一进入这部分阴影,太阳光照射不到木卫一,人们就无法看到它的。也就是说,当木卫一到达C点时就会消失,称为“消踪”,如果木卫一从阴影出来,就能够被人观察到,也就是木卫一到达D点时就会出现,称为“现踪”。罗默就是利用这个现象测量光速的。
首先,我们研究地球靠近木星的时候发生的消踪和现踪现象。
当木卫一到达C点时进入阴影,这个现象的光需要传播一段距离才能到达地球。假设光从C传播到地球时地球位于F点,那么人们观察到消踪现象就比木卫一进入阴影时间晚了一些,这段时间等于CF长度与光速之比。
当木卫一到达D点时走出阴影,重新反射太阳光。这个现象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到达地球。由于地球在运动,当这束光到达地球时假设地球位于G点,那么,人们观察到现踪现象也比木卫一走出阴影时间晚了一些,这段时间等于DG长度与光速之比。
但是,由于CF比DG长,所以消踪时间延迟比现踪时间延迟多,即晚发现消踪,早发现现踪。消踪与现踪的时间间隔比木卫一在阴影中的时间要短。我们可以用一个线段图表示这个关系。
同样,我们可以讨论地球远离木星时的消踪和现踪现象。
如果地球到达L发现木星消踪,到达K发现木星现踪,由于地球在远离木星,所以LC的长度小于KG的长度,早发现消踪,晚发现现踪,人们观察到消踪和现踪的时间间隔就会比木卫一实际在木星阴影中的时间长。
1671年到1673年,罗默多次进行了观测,并且得出在地球远离木星时消踪现踪时间差比靠近时长了7分钟,并得出了光的速度在十的八次方米每秒的量级。
牛顿和惠更斯这两位科学巨匠虽然在光到底是粒子还是波的问题上争执不休,但是在光速测量上都支持了罗默的方法。牛顿还测量了光从太阳发射到地球需要八分钟的时间,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太阳是八分钟以前的太阳。太阳如果某个时刻熄灭了,我们也只能在八分钟之后才知道。
迈克耳孙
200年之后,第一个把光速测量精度大幅提高的人是美国物理学家迈克耳孙。
在1877到1879年,迈克耳孙改进了傅科发明的旋转镜,示意图如下:
迈克耳孙在相隔较远的两处分别放置八面镜M1和反射装置M2M3,让一束光从八面镜中的某个面反射,经过反射后通过M2和M3反射回八面镜,并从另一个面反射后进入观察目镜。只有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时,观察目镜处才会有光。如果八面镜转动一点,经过界面1反射的光就无法照射到M2,观察目镜上就看不到光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