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研究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所著的脍炙人口的中篇小说,深入探讨了人性、战争、爱情和婚姻的关系。其中,“倾城”二字并非倾国倾城之意,而是指香港遭受战争,城池将倾。“倾城之恋”并非指女子因拥有倾国倾城的美貌而引发了一段才子佳人的爱情佳话,而是指香港的陷落在机缘巧合之下成全了一个女子的姻缘。
故事以白四爷咿咿呀呀的胡琴声为序幕和结尾,首尾呼应。白公馆的六小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带着一大笔钱投靠娘家,不出几年,这些钱都被哥哥们盘光了。他们将她看作家族的累赘,想方设法地要摆脱白流苏,以防未来要多赡养一个人。恰逢前夫的亲戚徐太太为宝络做媒,流苏因此结识了风流多金的范柳原。她以自己的前途为赌注,赴香港见他。两个精明的猎手将对方看作自己的猎物,一个为后半生有所依靠而屡次试探,一个为求得真正的爱情而步步为营。“你来我往、你进我退、真假虚实,进行着一场无聊的爱情游戏。”[1]若不是香港爆发战争,流苏很可能成为范柳原一辈子的。然而,香港的炮声响了,在那一刹那,他们只能互相依靠。共患难之后,他们终于结婚了,白流苏赌赢了,可惜的是,范柳原并没有收敛他的浪子本性。
张爱玲(1944)说:“从腐旧的家庭里走出来的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2]
1 白流苏:婚姻是一场交易
白流苏是上海一个没落望族的小,有倾国倾城的美貌。她“曲线玲珑”[3],面容似玉琢而成,一双清水眼顾盼生辉,有一种中国式的传统柔性美,“偏于柔弱、感性”[4],很容易勾起他人的保护欲。
白流苏具有新式思想,是个正正经经的淑女,但她“舍不下这‘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身份去为自己谋个生计”[5]。她和前夫已经离婚了七八年,娘家人却希望她去为因肺炎而死的前夫戴孝主丧,并过继他的一个侄子来过活。白公馆里“没有一般家庭的温馨和睦,有的只是彼此的对立冲突”[6],他们将家族的败落归咎于她一人身上,恨不得白流苏赶紧离开白公馆。
哥嫂们的冷言冷语以及白老太太的避重就轻让她痛苦万分,前来为七小宝络做媒的徐太太见了她这副可怜模样,发了善心,要为她也说一门亲事。徐太太给宝络介绍的是多金潇洒的华侨范柳原,给流苏介绍的却是有五个孩子的姜姓职员。
宝络和范柳原的相亲得到了白公馆一众人的重视,一部出差汽车里硬塞进了七八个人。在舞场,白家人
都不会跳舞,除了流苏,于是她“便乘着机会抢占了宝络的风头”[1]和范柳原跳了三次舞,这让众人心生不满。在跳舞时,范柳原对她说了很多甜言蜜语,流苏并不当真。从这里便可以看出白流苏的聪颖理智,她接近范柳原的目的并不单纯,只是想要夺走宝络的“金龟婿”,以此反抗家人对她的压迫,回应他们对她的嘲讽。
白流苏就像一个精明的商人,对男人有十分敏锐的判断,再加上她此前曾有一段婚姻,算得上是一个情场高手。她看到了范柳原对她的巨大价值:能给她安稳的生活,助她摆脱这个令她生厌的家族。范柳原这个公子哥儿帅气有钱,年少有为,且父母双亡,是流苏摆脱家族的最佳人选。流苏不可能想不到她横插一脚后,众人会在背后议论些什么,甚至不可能想不到妹反目、宝络对她心生芥蒂的后果。但她顾不了这么多,她禁不起老了,女人的青春极为宝贵,稍纵即逝,所以她必须先下手为强。范柳原,她势在必得。
之后,徐太太受范柳原所托,邀流苏到香港去,她不堪忍受家人的嘲讽和轻视,以自己的未来为赌注出走香港。假如流苏赌输了,她不光得不到范柳原,还会因此名节不保,后半辈子都难以得到保障;但假如赢了,她就能够拥有令众人艳羡的生活,让家人对她刮目相看。
中国的传统女性大多将自己后半生的幸福押在一个男人身上。嫁得不好,那么下场便像流苏的第一段婚姻:丈夫是个败家子,她长期遭受家暴。嫁得好,便幸福美满,举案齐眉,和和气气地过一辈子。
流苏有一定的女性意识,显然这“是后天自我觉醒的产物”[7]。她勇敢而果决,并不甘于无休止地忍受丈夫的毒打,大胆地和丈夫离了婚。但她又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希望靠婚姻摆脱家族,获得经济上的依靠,并不在意和对方是否互相喜欢。爱情于她,便是虚无,只有实实在在的婚姻,才能让她安心,所以她费尽心思地想要和范柳原结婚。
2 范柳原:要自由的爱情,不要束缚的婚姻
小说的男主人公范柳原是个私生子,自小在英国长大,他的身份一直难以得到法律的认同,吃了一些苦以后才获得了继承权。族人至今对他仍持仇视的态度,所以他很少回老宅,缺乏归属感。又因为年轻时受了些刺激,成了个风流浪子,看不上任何女人却喜欢与她们厮混,是个名副其实的“渣男”,但他在精神上极度孤单,只能用这种办法寻求一丝慰藉。放浪形骸正是他缺乏安全感,渴望被爱、被认同的表现。
就像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那个小故事那样,范柳原就是那个逛庐山的人,准备了七八个坛子用来装云朵。然而,“为了爱而结婚的人,不是把云装在坛子里的人一样傻么”[8]。
范柳原身着洋装,接受过西方的教育,但骨子里还是个实实在在的中国人,审美也是中国化的。他和白流苏之间的爱情与婚姻,并非“由男性的一方‘见生欲’而发起的”[9],而是因为流苏善于低头,具有传统东方女人的魅力。诗人徐志摩在《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中
《倾城之恋》中两种婚恋观的对比及原因分析
黄蕴垚
(南京林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摘要:本文对比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两种婚恋观,并分析这两种婚恋观形成的原因。女主人公白流苏把婚姻看作一张长期饭票,可以获得“经济上的安全”,帮助她在家人面前扬眉吐气;而范柳原渴望爱情,而非两个人凑合着过日子的婚姻,他向往自由,不愿被束缚。
男人恋爱时结局关键词:《倾城之恋》;白流苏;范柳原;婚恋观
中图分类号:I207.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9-0150-02
150
第34卷第9期 2021年05月
Vol.34 No.9
May 2021艺术科技
这样写道:“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10]他喜欢她身上的东方气质,喜欢冰清玉洁而富有挑逗性的女人,冰清玉洁是对外人,富有挑逗性是对他。
他就像一个小孩子,渴望被爱,“希望能够与自己真正爱的人喜结连理”[11]。他几近绝望而又固执地一遍遍哀求流苏懂他,却总是“装假”,让人分不清哪句是真心,哪句是假意。
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在感情中总是疑神疑鬼,难以信任对方,总是要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试探才能完全确定对方的心意。范柳原如是,白流苏如是。只不过一个重过程,一个重结果。所以,两人的恋爱只能“成为一场斗智斗勇的情感高手的角逐与比赛,一次次的欲擒故纵,一次次的互诉衷肠,在双方情感较量中轮番上演”[12]。
虽然范柳原渴望精神上纯粹的爱情,但他难以放弃多年来花花公子的习性,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他依旧沉溺于灯红酒绿的生活。范柳原得到了流苏,但和她缠绵了一周之后便前往英国,很明显,他并不想对她负责,不想让婚姻的责任像藤蔓一样缠住自己,使自己失去自由。他像一只风筝,拼命地想往高处飞,感受风的自由,企图挣断束缚他的绳索,但他又不能没有那个牵引着他的人。而白流苏就是那个放风筝的人,她死死地拽住风筝线,不让范柳原脱离她的掌控。两人互相牵制,也有合作的意味蕴含其中。
战争结束之后,范柳原的一句话很有意思:“我们那时候太忙着谈恋爱了,哪里还有工夫恋爱?”前一个“
谈恋爱”指的是战争爆发之前他们互相算计,范柳原有意在旁人面前表现得亲昵,以测试白流苏对感情的真诚度,也让旁人误以为白流苏已经是他的人了,让她不到借口离开他,若她一意孤行,流言蜚语就会像千斤大石,压得她抬不起头来。他深知流苏放不下淑女的架子,不会冒险而为。而白流苏则想方设法让范柳原愿意娶她。后一个“恋爱”指的是在战火中他们彼此仿佛都有那么一点真心,金钱财产都抛在身后,一起洗衣做饭,过着平凡夫妻的生活,仿佛真的谈起了恋爱,这达到了范柳原心中对爱情的预期。
3 两人不同婚恋观导致的结局:圆满中的荒凉
在现实中,两个观念不一致的人很难在一起,即使后来成功步入婚姻殿堂,婚后的生活也会存在种种矛盾。
然而,“命运的奇幻就在于有些事情是我们人自身无法掌控的”[13],因为香港战争的爆发,范柳原前往英国的计划泡了汤,只得折返寻白流苏。战争就像一根绳子,将白流苏和范柳原紧紧地绑在了一起,两人只能共同面对今后的命运。只有在这种危急时刻,人们才会明白身边人的难能可贵。最终两人喜结连理,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的爱情是纯粹的。
成年人的爱情在平淡的日子里往往能够得到沉淀,在受困的日子里,两人只能为了生计努力,无暇顾及其他的东西,金钱、权力、地位都成了身外之物。战争使他们明白要珍惜眼前人,范柳原在战后终于决
定和流苏结婚。在这场关于情爱的棋局中,白流苏从原本的全面溃败,到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但她心里明镜似的,知道是战争圆了她的这个愿望。因此对后来范柳原的浪子本性重现,和别的女人调情,她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是心里总不免有些惆怅罢了。
这个看似圆满的结局,实则暗含无尽的悲凉,最重要的原因便是两人的婚恋观不同,范柳原想要真诚的爱,白流苏只想要稳定的婚姻。这样的矛盾必然导致婚后生活
的不美满。这样的结局也体现出了作者张爱玲对婚姻与爱的理解。
张爱玲出生在一个没落贵族家庭,极有写作天赋,“她的作品善于洞察人情,挖掘女性深层心理,描写千疮百孔的人伦情感”[14]。“近代社会的不断变革推动了女子受教育权的发展”[15],张爱玲因此得到了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写就《倾城之恋》时,她不过20多岁。《倾城之恋》中所表现出的“荒芜的爱”与张爱玲父母的婚姻生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张爱玲父母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促成的,虽然门当户对,但思想差距过大,争吵不断,最终协议离婚。
《倾城之恋》最后的结局就是这样一种“废墟之爱”,无爱的婚姻,相悖的观念,结局必然不会完满,只能“嬉笑怒骂地继续着生活”[16]。
4 结语
范柳原和白流苏不同的婚恋观是经历、家世使然。结局看似圆满,实则满含悲凉意味。小说中因为香港倾城,男女主人公最终才结为夫妻,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巧合少之又少。以经济为目的的婚姻是无爱可言的,女性只有在经济上独立,才能自主地追求爱情。
参考文献:
[1] 谭媛.倾城之恋——张爱玲认为的真正的爱情[J].文艺评论,2019(06):35.
[2] 张爱玲.关于《倾城之恋》的老实话[N].海报,1944-12-09.
[3] 张晓茜.论媒介发展初期对女性审美特点的记录与传播[J].汉字文化,2020(10):175-176.
[4] 薛芳芳.浅论刚性美、柔性美和美育[J].大众文艺,2019(09):252-253.
[5] 翟敏伶.《倾城之恋》的人物情节剖析[J].大学语文建设,2019(07):46-47.
[6] 郭贞娴.文学作品中的人性思考——读威廉·福克纳诺贝尔获奖辞有感[J].戏剧之家,2019(24):235.[7] 薛静.女性意识的挣扎与文化思索——以陈凯歌电影为例[J].艺术科技,2020(01):37-38.
[8] 林湘莹.浅析《沉香屑·第一炉香》葛薇龙的性格特征和心理表现[J].汉字文化,2019(04):73-74.[9] 陈凯伦.浅谈电影《水形物语》中的孤独与爱情[J].
汉字文化,2019(08):45,47.
[10] 徐志摩.志摩的诗[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7.
[11] 卜嘉敏.从人物价值研究西方悲剧的人物特征[J].
汉字文化,2020(03):76-77.
[12] 韩彩琼.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塑造——以《倾城之恋》《金锁记》为例[J].名作欣赏,2019(24):
80-81.
[13] 卜嘉敏.从美学的角度论述西方悲剧的审美艺术特征[J].汉字文化,2019(15):121-122.
[14] 缪依蕾.黄金枷锁下的人性挣扎——论《金锁记》中曹七巧命运的悲剧性[J].汉字文化,2020(07):
66-67.
[15] 凌欣怡.论中国女性受教育的权利[J].汉字文化,2019(16):167-168.
[16] 张亚瑛.荒诞始于人性[J].戏剧之家,2019(18):111.作者简介:黄蕴垚(2002—),女,福建福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指导老师:缪军荣
151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