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说明⽂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给⼈知识的⽂章体裁。它通过揭⽰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
篇⼀:纳⽊错湖为什么越变越⼤
  ①⾃本世纪以来,居住在纳⽊错湖畔的牧民们发现,纳⽊错的湖⽔在⼀点⼀点向他们的居住地靠近,甚⾄有的牧民⼀觉醒来,发现⾃⼰的家已经和湖⽔挨在了⼀起。对此,各种说法在牧民中流传,有⼈说,这是“天湖”之神被惹怒了。因为牧民不注意卫⽣,使得⼀直都爱⼲净的纳⽊错仙⼥发怒,才将湖⽔涨起来,把湖边的⼈家给淹没。还有⼈说,天上的神仙发怒了,下了⼤⾬,下得太多,湖⽔⾃然就上涨了。
  ②纳⽊错的湖⽔上涨这⼀现象不仅引起当地政府和牧民的关注,也吸引了科学家的⽬光。中国科学院青藏⾼原研究所纳⽊错综合观测站的⼯作⼈员观测后发现,在1970~2009年的近40年时间⾥,纳⽊错的⽔位上涨了7⽶,湖⾯海拔从4718⽶变成现在的4725⽶,整个湖⽔增加近140亿⽴⽅⽶容量。
  ③纳⽊错湖⽔为何会突然上涨?那些增加的⽔是从哪⾥来的?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起查资料,⾛访村民,拜访专家,揭开问题背后的真相。
  ④在西藏地区,全球变暖导致的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冰川融化。我们知道,冰川是雪域⾼原的固体⽔
库,在⾼原的⽔循环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在纳⽊错周围,有很多⽩皑皑的雪⼭,这些雪⼭实际上就是冰川。这些冰川每年都在融化,向下游补给⽔源,⼜在每年冬天的时候通过降雪补充冰川的消融量,最终形成⼀种动态平衡。然⽽,随着全球⽓候变暖的加剧,这种动态平衡被打破,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冰川通过降雪所获得的补给量远远少于融化量。这样⼀来,冰川不断退缩,冰川融化的⽔⼤部分注⼊纳⽊错湖中,最终造成湖⽔⽔位上涨。
  ⑤除此之外,纳⽊错湖⽔⽔位上涨还受其他⼀些因素的影响。
  ⑥纳⽊错周边地区的海拔⾼度基本都在4000⽶以上,属于⾼寒地区,地表在常年低温的作⽤下形成⼀层厚厚的冻⼟。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员挖掘后发现,这些冻⼟层中甚⾄有⼀层很厚的冰层,这也在⼀定程度上成为⾼原⽔循环的⼀部分。
  ⑦这些冻⼟在低温状态下,长期以冰的形态存在。⽓温升⾼后,特别是冬季⽓温加快上升,冻⼟开始融化。这些融化的⽔也会注⼊地势较低的纳⽊错湖中,造成湖⽔⽔位上涨。
  ⑧通常情况下,全球⽓候变暖会导致⽔体蒸发量加⼤。然⽽,研究表明,蒸发是⼀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象要素,伴随⽓温的升⾼,⽔体的蒸发量不⼀定随之增加,它还与云量、⽇照、辐射等因素密切相关。
  ⑨笔者曾与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博⼠⽣导师康世昌谈起过纳⽊错湖⽔蒸发的问题。根据他们的分析和研究,在⽔位上涨的那⼏年,纳⽊错地区的云量,特别是低云量增加了,但纳⽊错地区的蒸发量相⽐之前反⽽减少了。
  ⑩这意味着,蒸发量的减少也是造成纳⽊错⽔位上升的⼀个原因,但与冰川和冻⼟对湖⽔⽔位的影响相⽐,这⼀因素要弱得多。
  11说到这⾥,⼤家基本上就明⽩纳⽊错的湖⽔⽔位为什么升⾼了。归根结底,这种情况是由于⽓候变化所导致的。因此,关注⽓候、关注我们居住的地球,意义⾮常重⼤。
  (选⾃2017年1⽉《百科知识》,有删改)
  1.本⽂第②段主要运⽤了列数字和  的说明⽅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  。(2分)
  2.概括纳⽊错湖越变越⼤的三点具体原因。(每点⽤四个字概括)(3分)
  3.下列对⽂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项是()(2分)
  A.这是⼀篇事理说明⽂,纳⽊错湖越变越⼤,归根结底是⽓候变化导致的。
  B.本⽂是按由主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来说明纳⽊错湖⽔位上涨原因的。
  C.第①段提及的湖⽔上涨的两种猜想,就是为了告诉读者牧民⼗分愚昧。
  D.第⑥段加点词语在⽂中起限定作⽤,体现了说明⽂语⾔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4.作者在⽂尾说“关注⽓候、关注我们居住的地球,意义⾮常重⼤”,请结合实际,谈谈你能为保护我们的家园做哪些事情?(试举四例)(4分)
  答案:
  1.作⽐较纳⽊错湖⽔上涨了很多
  2. ①全球变暖 ②冻⼟融化 ③蒸发减少
  3. C
  4. 关注⽓候,关注我们居住的地球可以从⼩事做起,我们每天上班上学可以骑⾃⾏车,尽量做到绿⾊出⾏;拒绝使⽤塑料袋;节约⽤⽔⽤电;将垃圾分类。
篇⼆:⼆⼗⼀世纪潜在的新能源——可燃冰
  ①可燃冰⼀直被认为具有巨⼤的潜在价值。虽然多个国家努⼒研究,但是因为各种原因,⼤规模开采
可燃冰尚不可⾏。2 017年5⽉18⽇,中国成功试采可燃冰,让世界看到了希望。
  ②可燃冰是⼀种由天然⽓(主要是甲烷)和⽔组成的外形像冰的⽩⾊固体物质。由于它含有⼤量甲烷⽓体,可以直接燃烧,因⽽俗称可燃冰。可燃冰通常存在于岩⽯的孔隙或裂隙中,呈分散状、结核状、层状或块状产出,其颜⾊随分⼦结构的不同⽽有⽩⾊、淡黄⾊、琥珀⾊和暗褐⾊等多种。
  ③形成可燃冰,第⼀是低温,⼀般要求温度低于10℃;第⼆是⾼压,⼀般要求压⼒⼤于10兆帕;第三是地层中要有充⾜的天然⽓供给;第四是地层中要有充⾜的孔隙空间。
  ④可燃冰有的分布在极地地区,即⾼纬度的永久冻⼟带或⼤陆架上的永久冻⼟带,它们主要是在低温和较低压⼒条件下形成的。已发现的极地可燃冰主要分布于北极圈内,例如加拿⼤北部、阿拉斯加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北部的永久冻⼟带。另⼀种则⼴泛分布于海洋中的海底,主要蕴藏于⼤陆边缘⽔深较⼤的⼤陆坡、海⼭、边缘海深⽔盆地以及内陆海中。据透露,中国已在南海海底发现了巨⼤的“可燃冰”带。由于海洋的⾯积⼤于永久冻⼟带⾯积,⽽且⽓源供给更为充分,因此海底可燃冰的资源总量⼤于极地可燃冰资源量。
  ⑤可燃冰⾥蕴藏丰富的甲烷。中国科学家从⽔深1.2千⽶的海底提取出样品,计算出1⽴⽅⽶的可燃冰等同于160⽴⽅⽶的⽓态天然⽓。汽车加100升天然⽓能够⾏驶300公⾥,⽽加⼊100升“可燃冰”理论上则可跑5万公⾥。显然,该技术完全可能使世界油⽓价格“崩溃”。全球可燃冰中蕴藏着⼤约280万亿到2800
万亿⽴⽅⽶甲烷。这意味着,以⽬前的消费速度,可燃冰储量可以满⾜80⾄800年的全球天然⽓需求。
  ⑥然⽽,专家担⼼可燃冰产业化开采,会造成甲烷泄露。甲烷可能造成的温室效应是⼆氧化碳的25倍。海底可燃冰的分解可能造成海底地质灾害,给⼈类带来巨⼤危害。同时,可燃冰分解引起的海底地质灾害还会导致海底⽣态环境恶化⽽殃及海洋⽣物。
  ⑦但这样⼀种新能源并不会因此就远离我们。科学家预计,⼤约⽤⼗年时间,⼈类有望解决好“可燃冰”的开采和清洁燃烧的技术问题,届时⼤量的“可燃冰”便能⽤于应付能源危机。
  (根据2017年5⽉25⽇《中国产经新闻报》等资料改编)
  1.⽂章第②-⑥段分别介绍了可燃冰的物理性质、、、价值和储量、产业化开采可能带来的危害。(2分)
  2.第⑤段画线句除了列数据外,还⽤了哪种说明⽅法?有什么作⽤?(2分)
  汽车加100升天然⽓能够⾏驶300公⾥,⽽加⼊100升“可燃冰”理论上则可跑5万公⾥。
  3.下列各句对原⽂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项是()。(2分)
  A.由天然⽓(主要是甲烷)形成的像冰的魄固体物质就是可燃冰。
  B.可燃冰⼤部分分布在极地地区,还有少部分分布在海洋中的海底。
  C.全球可燃冰中蕴藏着⼤约280万亿到2800万亿⽴⽅⽶甲烷。这意味着,可燃冰储量可以满⾜80⾄800年的全球天然⽓需求。
  D.可燃冰这种新能源的产业化开采,可能会给⼈类带来巨⼤危害,但⼈类有可能解决好它的开采和清洁燃烧的技术问题。  答案:
  1.形成条件、分布地区(分布情况)(2分,每空1分)
  2.运⽤了作⽐较的说明⽅法。⽤汽车加100升天然⽓能够⾏驶300公⾥,与加100升可燃冰理论上可跑5万公⾥作⽐较,突出说明可燃冰的开采价值很⼤。(2分,指出说明⽅法1分,答出说明⽅法的作⽤1分。)
  3.D(2分)
篇三:⽉之精灵——蟾蜍
  ①在我国古代,蟾蜍很早就跟⽉亮联系在⼀起。汉代的⽉神画像砖中,通常都趴着⼀只蟾蜍。就连发明地动仪的张衡在著
述中都说:“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妲娥窃之以奔⽉……妲娥遂托⾝于⽉,是为蟾蜍。”两汉有关⽉亮的众多图画和⽂献,也都描述了这⼀神话,难怪古⼈把蟾蜍称为“⽉之精灵”。
  ②不论是神话传说中的蟾蜍,还是现实⽣活中的蟾蜍,都确确实实与⼈类有密切的关系。
  ③现实⽣活中的蟾蜍,⾝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能分泌黏液,⼜俗称“癞蛤蟆”。
  ④蟾蜍虽然容颜丑陋,却是⾃然界中的⽣存⾼⼿。它常常在早晨、黄昏或暴⾬过后,出现在道旁或草地上。蟾蜍的⽪肤柔软、潮湿、黏滑,含有丰富的⽑细⾎管,⽽且它的⽪肤较厚,具有防⽌体内⽔分过度蒸发和散失的作⽤,能长久居住在陆地上,⽽不到⽔⾥去。每当冬季到来,蟾蜍便潜⼊烂泥,⽤发达的后肢掘⼟,在洞⽳内冬眠。三⽉初,当北⽅⼤地乍暖还寒,温度回升到10℃左右,它便从冬眠中苏醒。蟾蜍⼀般在清明前后产卵,⼀只雌蟾每次产卵3000~5000枚。
  ⑤蟾蜍⾏动笨拙蹒跚,不善游泳。由于后肢较短,只能做⼩距离的、⼀般不超过20厘⽶的跳动。如被⼈们⽤脚碰⼀下,它会⽴即装死,躺着⼀动不动。
  ⑥蟾蜍种类繁多,分布⼴泛。常见的蟾蜍,只不过拳头⼤⼩。可是南美热带地区,却⽣活着世界上的蟾蜍,个体长约2 5厘⽶,为蟾中,⽽有些⼩型的⾮洲蟾蜍的⾝长只有其1/10。中国4大发明
  ⑦蟾蜍是农作物害⾍的天敌。它平时栖息在⼩河、池塘的岸边草丛内或⽯块间,⽩天藏匿在洞⽳中不
活动,清晨或夜间爬出来捕⾷昆⾍、蜗⽜等⼩动物。据科学家们观察研究,在消灭农作物害⾍⽅⾯,蟾蜍要胜过漂亮的青蛙。它⼀夜吃掉的害⾍,要⽐青蛙多好⼏倍。
  ⑧蟾蜍还是⼀种药⽤价值很⾼的动物。中国第⼀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记有蟾蜍的性味、归经和主治等⽅⾯内容。蟾蜍全⾝是宝,蟾酥、⼲蟾⽪、蟾⾐、蟾头、蟾⾆、蟾肝、蟾胆等均为名贵药材,对慢性肝病、多种癌症、慢性⽓管炎、腹⽔、疗毒痈疽等有较好的疗效。
  ⑨尽管许多⼈对蟾蜍的外形没啥好印象,然⽽。蟾蜍挺着⼤肚⼦,⼀次产卵数千枚,早在⽯器时代就被视为孕育⽣命、⼦孙昌盛的图腾。蟾蜍⽇伏夜出,与⽉亮同步出现,⽽⽉亮⼜与⼥⼦、婚姻、繁衍密切相关,所以蟾蜍成了⽉亮的形象⼤使。历代⽂⼈都常⽤“蟾宫”指代⽉亮。民间还⽤“蟾官折桂”来指代应考得中,甚⾄有⼈把砚台雕刻成蟾蜍形象,以求吉利。唐宋之后,⽉宫⾥的蟾蜍逐渐被⼈冷落,⽽⼝吐铜钱的“⾦蟾”却在民间⽇渐红⽕,形成了“家有⾦蟾,财源绵绵”的说法。民间画家在年画中也多以“⾦蟾”为题材,创作了“刘海戏⾦蟾”等作品,寓意财源⼴进,⼤富⼤贵。
  ⑩“鲛室影寒珠有泪,蟾宫风散桂飘⾹。”蟾蜍及其承载的传统⽂化,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仍然散发着⽆穷的魅⼒。
  1.⽂章以“⽉之精灵——蟾蜍”为题⽬,有什么作⽤?(3分)
  【答案】题⽬点明了⽂章说明的对象——蟾蜍,同时把“蟾蜍”⽐作“⽉之精灵”,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阅读全⽂,在第⑨段横线处填写⼀个能概括下⽂的句⼦,使上下⽂语意连贯。(3分)
  尽管许多⼈对蟾蜍的外形没啥好印象,然⽽。
  【答案】⽰例:在中国⽂化中它却有着许多美好的寓意(或“蟾蜍却是中华⽂化的承载者”)
  3.⽂章第⑥段画线句运⽤了三种说明⽅法,任选其中⼀种,简要分析表达作⽤。(3分)
  【答案】⽰例⼀:列数字。“个体长约25厘⽶”使我们对“的蟾蜍”有了量化和具体化的认识,使说明更加直观⽣动,增强了⽂章的说服⼒。
  ⽰例⼆:作⽐较。“⼩型的⾮洲蟾蜍的⾝长只有其1/10”是将“⼩型的⾮洲蟾蜍”和“的蟾蜍”的体型作⽐较,从⽽突出“的蟾蜍”的体型之⼤,使说明更加⽣动,增强了⽂章的说服⼒。
  4.阅读第⑦段,分析下⾯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3分)
  它平时栖息在⼩河、池塘的岸边草丛内或⽯块间,⽩天藏匿在洞⽳中不活动,清晨或夜间爬出来捕⾷昆⾍、蜗⽜等⼩动物。
  【答案】“平时”反映了蟾蜍的⽣活习性,是⼀般状况,并不排除其他状况的存在。充分体现了说明⽂语⾔的严密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