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作耒耜于汝城
曹植《神农赞》诗云:“少典之胤,火德承木。造为耒耜,导民播谷。正为雅琴,以畅风俗。” 唐人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十一引《周书》曰:“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为耜锄耨,以垦草莽。”纵观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农耕文化的发展史;所以,炎帝神农氏一直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受到普天下世代炎黄子孙的崇敬。在神农氏的诸多事迹中,最为人们称道和熟悉的就是制耒耜、种五谷;特别是耒耜的发明,标志着中华文明从渔猎时代向农耕时代的过渡,开启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大幕,开创了中华农耕文明的辉煌历史。
神农与耒耜
一、炎帝神农氏
“逶迤九十九冈岭,云壑幽藏小洞天。井社延里环厥水,鼎舜颉颃际仪轩。沧桑有变岩未变,草木能仙石亦仙。千古教民勤稼穑,烈山典祀至今传。”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个名叫女登的美丽少女,天天到烈山上放羊,一有空闲就到山中一个幽深的洞里小憩。一次,她坐在洞中倚着洞壁睡着了,走进了甜美的梦乡,梦中她与一个自称七龙子的英俊少年相爱,缠绵不已。后来女登住进了洞里,并在农历四月二十六日生下七斤重的肉球。家人对肉球颇为反感,于是举起石刀,欲劈肉球,没想到肉球自动裂开,跳出一个牛首人身的胖小子。女登十分高兴,为他取名“石年”。石年天资聪颖,三天能说话,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穑之事,长大后做了姜姓部落的首领。因其生于烈山、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又称赤帝、烈山氏。又因他“制耒耜教耕种于耒山,拾嘉谷创水稻于嘉禾”,开启了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绚丽篇章,所以在历史上一直称之为神农氏。《世本·帝系篇》中把炎帝和神农氏一起合称“炎帝神农氏”。
距今约4600余年前,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与蚩尤部落在今河北省涿县一带进行了一场大战,史称“涿鹿之战”。“战争”的目的,是争夺适于放牧和耕种的中原地带。涿鹿之战的结果,有力地奠定了华夏集团据有广大中原地区的基础,并起到了进一步融合各氏族部落的催化作用。它是我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战争”,对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涿鹿之战是中华民族在发轫时期决定日后基本面貌的历史性“战争”,确定了华夏集团以炎帝族和黄帝族为主体。所以,华夏子孙至今仍称为“炎黄子孙”。
炎帝神农氏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制作耒耜以利耕耘 《易·系辞下传》云:“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论衡·感虚》说:“神农之挠木为耒,教民耕耨,民始食谷。”《白虎通·号》也说:“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通鉴前编》也说:“炎帝因天时地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与耜都是木制启土工具,是先民当时从事农业生产的最主要的用具。在生产水平十分低下的原始社会,耒耜的使用,为人类由原始游牧生活向农耕文明的过渡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始种五谷以为民食 《国语·鲁语》说:“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管子·形势解》说:“神农教耕五谷,以致民利。” 《淮南子·修务训》也说:“于是神农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此外,《庄子·盗跖》《商君书·画策》《吕氏春秋·爱类》《汉书·食货志》、《帝王世纪》《史记·三皇本纪》等都说到炎帝神农氏“身亲耕”“为天下先”。五谷的种植,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大事,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遍尝百草以医民恙 在原始社会阶段,疾病和毒蛇猛兽的伤害是人类生存最严重的威胁之一。炎帝神农在开创农业的同时,为了解除疾病和创伤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深入山野辨尝各
种草木的性味,从而发明用草药医治疾病和创伤的方法。《世本·作》说:“神农和药济人。”《淮南子·修务训》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帝王世纪》说:“神农氏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之命。”《史记·三皇本纪》也说:“神农……始尝百草,始有医药。”神农是我国医药学的奠基者,所以秦汉之际成书的第一部药物学典名曰《神农本草经》。神农在与大自然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为后世医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日中为市以利民生 《世本·作》说:“祝融作市。”祝融是神农的僚属。《史记·三皇本纪》则说:“炎帝神农氏教人日中为市,交易而退。”这也正是《易·系辞下》所谓:“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孔颖达《正义》云:“日中为市,聚合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象物噬啮乃得通也。”日中时设立集市,聚集四方货物,进行以物易物,这是社会分工出现后必然产生的贸易活动。神农发明的日中为市、以物易物的市场是我国货币、商业发展的起源和基石。
治麻为布以御民寒 《庄子·盗跖》:“神农之世……耕而食,织而衣。”《吕氏春秋·爱类》云:“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织者,则天下或
受其寒矣。’故身亲耕,妻亲织,所以见致民利也。”这虽有用后世男耕女织经济生活去附会远古经济生活的迹象,但毕竟反映出当时已出现纺织生产的雏形。炎帝神农时代的陶纺轮在汉水中游乃至长江中游的大量发现,证明当时纺织业的某些因素已得到发展。这是人类由朦昧社会向文明社会迈出的重大一步。
削桐为琴以怡民情 《世本·作》说:“神农作琴,神农作瑟。”桓谭《新论》说神农氏“始削桐为琴,练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又云:“神农氏为琴七弦,足以通万物而考理乱也。”扬雄称赞说:“昔神农造琴以定神,禁淫僻,去邪欲,反其天真者也。”当初的琴和瑟,相传都是五弦的。《史记·三皇本纪》即谓神农“又作五弦瑟”。《史记·封禅书》云:“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据《世本•下篇》载,神农发明了乐器,他削桐为琴,结丝为弦,这种琴后来叫神农琴。神农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此琴发出的声音,能道天地之德,能表神农之和,能使人们娱乐。
重演八卦以探天象 原始农业的发展,是原始天文历法产生的前提。炎帝神农在创立原始天文学和历法学方面,也卓有成就。相传炎帝神农氏造历日、正节气、审寒暑,定为八节,以
治农功。《通鉴前编》即说炎帝神农“因火德王,故以火纪,官为火师。春官为大火,夏官为鹑火,秋官为西火,冬官为北火,中官为中火”。这正是天文历法中的所谓“观象授时”。炎帝神农部落先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注意了“火”(星,即天象)与季节的关系,并利用所掌握的天文知识指导农业生产,这是完全可能的。炎帝神农已产生地域观念,始立地形,甄别考察天下方位。《帝王世纪》说:“自天地设辟,未有经界之制”。三皇尚矣,诸子称:“神农之有天下,地东西九十万里,南北八十五万里。”《广雅·释地》也有相同的记载。地理观念的产生,是血缘关系开始削弱、地域观念逐渐增强的表现,是社会进步的趋向。
陶冶器物以储民用耒 《逸周书》说:“神农之时,……作陶冶斤斧。”《太平御览》卷833引《逸周书》则说:“神农耕而作陶。”这是见于古籍较早的制作陶器的记载。在人类发展史上,人工种植农作物与制陶术的发明是原始社会两项最主要的创造,也是人类由原始的茹毛饮血的朦蛮时代而向文明时代迈进的基础。自从发明了制陶技术,人们能用粘性适度的泥土掺沙烧制成各种生活用品,如炊具的灶、鬲、甑、鼎、釜,食具的杯、豆、盘、碗、钵、盆,盛器的缸、瓮、罐、壶以及汲水器等等。陶制用品的发明,极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不仅可将获取的各种食物用炊具煮熟而食,不再像以往那样生吞活剥、茹毛饮血,从而使人们的营养结构得到改善,体质大为增强,而且可以随时储存必要的生活资料和用于再生
产的种子等物。与此同时,人们在制作陶器过程中,通过陶器制形、施彩、绘画以及塑造各种动物模型等活动,促进了原始艺术的发展。
发明食盐改善生活 《世本·作》说;“宿沙作煮盐。”《淮南子·道应训》说;“昔宿沙之民,皆自攻其君而归神农。”由此可知,首创煮盐的是炎帝神农的部属宿沙之民,并联系到炎帝神农首创农业种植和谷蔬加工。盐的发明对于改善营养结构进而增强人类体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剡木为矢以安民居 神农始创了弓箭,有效地防止了野兽的袭击,有力地打击了外来部落的侵犯,保卫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劳动成果。
二、最早的农耕工具——耒耜
神农作耒耜,最早见于《古史考》“神农作耜”,“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
耒耜,先秦时期的主要农耕工具。耒为木制的双齿掘土工具,起源甚早。《周易·系辞》说神农氏“揉木为耒”。现在所知,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中,已发现有保留于黄土上的耒痕。甲骨文中耒字作方,刻画出商代木耒的大致形象。双齿之上有一横木,表明使用时以脚踏之,
以利于耒齿扎入土中,也即古人所说的“跖耒而耕”。耒在战国文献中也很常见,常常和耜并提,据《考工记》,耒通高为六尺六寸,合今1.4米左右;耜为木制的铲状耕田工具,西周时为人们普遍使用,《国语·周语》所引《周制》,其中有“民无悬耜”之语。春秋战国时仍继续沿用,《孟子·滕文公》:“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吕氏春秋·孟春纪》说每年之春,天子要亲载“耒耜”而来到籍田。《周礼》中还谈到制作木耜的情况,《地官·山虞》:“凡服耜,斩季材,以时入之”,即选择较小的树木以作为耜材之用。《吕氏春秋·任地》:“是以六尺之耜,所以成亩也:其博八寸,所以成甽也。”可见耜之通高和耒相近。“其博八寸”是指其刃口的宽度,而《考工记·匠人》则说“耜广五寸”则耜刃的宽度似随地而异。
战国时耜也称为臿,故《说文》云:“耜,臿也。”当时将臿和耒连在一起,如《韩非子·五蠹》说:“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在铁器出现之后,木耒、木耜也开始套上铁制的刃口。如《管子·海王》说到当时铁官时,以为“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这是这类工具变为铁制的明确证据。在出土的实物中也有这方面的材料,如湖北江陵曾出有战国时的耒。其形制是,从柄到齿皆为木制,柄略向后屈,双齿则略向前弯,齿端套有铁制的刃口。战国时臿的实物未见。长沙马王堆仅墓出土的木臿上面也套有铁刃。战国时的臿与此不会有太大差别。汉代学者以为耒耜为一物。如许慎以为耒为上部,耜为下部,但都属于木制。而郑玄
也认为上为耒,下为耜,所不同的是,以为耜为金属刃口的专称。现在根据《管子·海王》等记载来看,战国时耒、耜为两种农具,而且也为出土的实物所证实。
神农作耒耜于耒山
一、神农作耒耜于汝城耒山
《衡湘稽古录》记载:“神农作耒耜于郴州之耒山。”《万历郴州志》又云:“耒山在桂阳(今汝城县南),四面孤绝,耒水所出之南。”
湖南汝城,踞罗霄山脉之冲,处湘粤赣三省交接之壤。早在人类文明萌芽时代,就有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大约公元前26世纪,神农炎帝崛起烈山,率部落离开中原至长江流域,并一路南下,最后跋涉至湖南南部的郴州一带。在嘉禾偶然发现一束九穗稻种,这就是史上所说的“天降嘉禾”,并种植成功。据史书记载:“神农种谷于骑天岭之阳,九州之人,乃知谷食”。 据《拾遗记》记载:一天,一只周身通红的鸟儿,衔着一棵五彩九穗谷,飞在天空,掠过神农氏的头顶时,九穗谷掉在地上,神农氏见了,拾起来埋在了土壤里,后来竟长成一片。他把谷穗在手里揉搓后放在嘴里,感到很好吃。
神农氏从这里得到启发:谷子可年年种植,源源不断。若能开垦出更多的土地,多多种植,大家的吃饭问题不就解决了吗?可是,开垦土地需要一种合适的工具呀!他走遍了郴州的山山水水,踏遍了郴州的沟沟壑壑。有一天,神农来到了汝城的耒山脚下,突然驻足不前了:山高百丈有余,山势陡峭,四面峭壁悬崖;怪石嶙峋,雄壮险峻;山上古木参天,苍翠、葱茏。神农顿生好奇之心,遂走近山脚,援藤蔓,抓岩崖,一步一步攀了上去。登上山巅,只见山中古木,千奇百怪,形态万千:或争高真指、树冠参天,或枝柯横斜,遮天蔽日,或曲曲虬虬、形态迥异。神农望着眼前的情景沉思良久,心中豁然开朗,那个缠绕在他心中许久的困惑终于释然,那个终日冥思苦想的问题终于在此到了答案:这些都是制作农耕工具的上好材料呀。于是,神农在此架棚筑穴,划地为图,经过反复的思考和实践,“斫木为耜,揉木为耒”,发明了人类第一件耕作工具——耒耜。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