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络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重庆,中国,400045
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络进入现代生活后,对于人们人际交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先介绍手机在我们现在的社交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有利于人们的扩宽交往的范围,使交流更容易,但是这弱化了我们深沉次交流,放弃了面对面感情流露的交流,基于这种情况,分析相关利弊影响,最后基于人际交往的本性需求探讨出现这种倾向于通过手机网络交流的原因。
关键词手机 社交网络 人际交往  人与人的关系
前言:
全球有63亿人,其中有30亿的人会收到手机讯号。在中国我国社交网站用户规模为2.57亿,QQ空间有超过4.5亿的活跃网友,新浪的微博活跃用户达1.29个亿,腾讯QQ有高达2.9亿的在线活跃用户,覆盖到90%以上的中国网民。而世界上最大的社交网络Facebook公司的每月活跃用户总数其实已经超过了22亿人。其中,Facebook的每月活跃用户数为13亿人,WhatsApp的
每月活跃用户数 为5亿人,Instagram的每月活跃用户数为2亿人,Messenger的每月活跃用户数为2亿人,这些都是Facebook的重要业务,所有业务的用户数加在一起就是22亿人。大约有10亿人在手机上使用Facebook。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到由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络的普及和流行。
同时人们出门会带上手机,吃饭的时候看着手机,人们睡觉之前翻看一下手机,第二天醒来第一件事也会查看手机。而我们一般打开电脑或者滑开手机屏幕的时候,我们就会先登录QQ,或者上微博上。我们体验着网络聊天室和在线虚拟社区,我们享受着科技带给我们的便利性,多选择性,我们正从不同的角度探索自己。
正文:
人是社会动物,现代社会的人与人的关系通过信件、邮件、电话、短信或面对面交往而建立。智能手机改变了人际交往方式,大家习惯于通过智能手机来建立和维系人际关系。手机作为移动社交工具,突破了地域、时间的限制,让沟通变得更方便。这种人际交往方式提升了社交的效率,帮助我们建立或维护了过去很难建立和维护的关系。过去点对点的联系,现在变成点对、对的联系,可以说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络扩宽了我们人际交往的范围。
智能手机在人际交往方面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微博或中满天飞的各种新闻、消息、文章、图片、视频等创造更多学习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 即信息爆炸。我们可能会花大量的时间阅读无用的信息、玩游戏、自得其乐,而不愿意外出与他人交往。借用智能手机,人们与家人、朋友以及外界社会的交流再也不需要现实的空间和整块的时间,只要动动手指就可以随时完成。由此造成的后果是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了,甚至面对面交往的功能也逐渐退化了。
1.手机和网络对人际交往的正面影响
有利于拓宽人们交往范围。在传统的交往方式下,个体的人际交往常常局限于实际生活中狭小的生活圈子,而网络的有效连接,能在短时间内实现“面对面”的交流,达到一种“人——机——人”的状态,网络交往打破了身份、地位、财产等社会等级的限制,突破了国界和地域的局限,为人际交往提供了更广阔、更便利的交往方式,这种超时空的传播拓展了现实人际交往范围。
有助于人与人消除交往中的隔阂。这里所说的“隔阂”,是有很多因素造成的,比如文化的差异、自小生活环境的影响、风俗习惯的不同造成的交往不适以及价值观念相左等等。现实生
活中的人际传播较大程度依靠表情、动作等身体语言和衣着装扮来表情达意。由于面对面的人际传播能使人们对事物的反应尽收眼底,传播者之间如果存在文化上的隔阂,其最初的反应必然影响交流的结果。而在网络交往中,人们不能看到对方的表情,只能依靠文字、表情符号、声音等来传播自己,依靠想象来还原对方的思想感情。这种交往方式有一定的滞后性, 非直接的表达和理解允许人们有思考的空间,而且一旦出现文化冲突可以利用文字、表情符号等多媒体形式来适时解释化解,从而避免文化冲突导致的交流障碍。 
人们可以在社交网络中体验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角,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大量研究结果显示,扮演多重角比那些仅有少量限定角的个体会获得较多的益处,角的丰富性能增进交往人的生理健康和对生活的满意度。而网络创造的虚拟环境可以提供角实践的场所,从而理解角的行为规范,体会角的需求和情感,了解角的冲突,进而把握自己在现实社会中所扮演的各种角的尺度。
 按照社会关系理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为强关系与弱关系。所谓强关系,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密切的、有很强的情感因素维系着的人际关系,例如家人、好朋友等。强 关系给人带来的是信任、关怀和爱等情感体验,但由于强关系社会网络同质性较强,即交往的人所处的环
境、从事的工作、认识的人、掌握的信息都是趋同的,对个人利益的帮助是有限的。这时智能手机及社交网络的另一种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帮助我们建立弱关系。弱关系基于一种名片关系,我们关注的是他人是否能分享资源、是否能带来机会。智能手机大大提升了建立弱关系的效率,例如中的同事圈、同学圈、同行圈,以及因某种共同爱好或在某次活动后建立的圈子等等。这些圈子经常提供海量的信息,其中可能出现十分有用的信息。
2.手机和网络对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
我们现在用智能手机做的一些事情在几年前被认为是奇怪和不礼貌的,甚至是讨厌的,但是很快大家及习以为常了,比如人们在公司的会议上, 发短信或者写邮件。这样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人们发短信,网购,浏览社交网站,在课堂上,听报告时,和几乎每一个大小会议上。父母在早餐和晚餐的时候,手拿着手机发短信看邮件聊,孩子们因此抱怨
他们的父母对他们不够关注。但是同时这些孩子也很少专心地与彼此相处,他们与朋友聚会时,却各自不说话,低头玩自己手机,我们称他们为“低头族”,这使一个聚会的人们,虽然在一起,在同一个地方,但是事实上又“不再一起”。
所以说手机给我们的人际交往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且是双面性,它在一定程度上扩宽了我们的社交范围,降低了我们社交成本,但是同时也降低了我们人际交往的深度,让我们越来越频繁的切换和浅层次的交流。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是用大量的语言线索比如姿势、语气、语调等背景信息来推断说话人的意图、地位以及人格的。这种用背景信息来进行推断的能力在中国表现得 尤为明显。心理学家理查德?也许我们需要更多将文字难以表达的内容换成用文字或者表情图片来表达,这使得交往中的掩饰性变强,社交的难度降低,而社交的深度与持久性却可能下降。
智能手机影响着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影响这我们与自己的关系。人们希望在一起,但同时也“在别处”,连线到他们想去的各种不同的地方人们拒绝对于别人给以全方位的注意力,他们想要定制他们的生活,想要在不同的场合和地点之切换,因为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控制和分配他们的精力。例如你想去参加董事会议,但是你只想关注你感兴趣的一小部分内容,所以你选择回避或者说跳过自己不感兴趣的部分。有人认为这是好事,但是长此以往,人们就会对别人隐藏自己,不能传达真正的自己,即便我们一直保持着彼此间的联系。
3.原因分析
不管是哪一代的人,我发现他们没法从彼此那里得到足够的关注——如果他们仅仅将彼此保持在一种可以控制的距离范围里。不太近,也不太远,刚刚好。这也许对于一个已经工作的中年人来说来处理与工作伙伴的关系是可行的,但是对于一个青少年来说,这对培养他与人进行面对面交流的能力有很大的阻碍。人们为什么不面对面交谈?他们回答说:“ 因为面对面交谈是实时发生的,你无法控制你要说什么。所以说这才是最重要的,发短信, 写邮件,贴照片发状态所有这些, 都能让我们向别人呈现出我们想变成的样子。我们可以编辑,就是说我们可以删除,可以修改和润,我们的面容,声音,甚至我们的整个形象,让它不少也不多,刚刚好地展现给别人。我们试图通过这些科技,把自己以我们理想的状态呈现给他人,只展现我们想要展现的地方,避开自己脆弱的地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藏在自己一手编织的面具之下。
因为人类的关系非常丰富,也很复杂,而且需要技巧和精力来处理。当这些智能手机附带着微博,和QQ出现在我们生活,我们现在可以利用这些技术使人际关系变得简便。但是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一个很可能的问题就是,我们为了简便的联系,牺牲了面对面的交流。但是这是自欺欺人。长此以往,我们似乎忘记了这一点,或者没有人在乎这一点了。
连接不上网络
有人会认为这些简短的手机文字对话,全部加在一起不能等同于真正的交谈吗?”事实上是不能的,以这种小片段的方式交流,可能可以收集到那些精心修饰过的信息,可能表达 “我在想你 ”,甚至表达 “我爱你”。但是这些小片段,很难让我们相互了解,真正地了解和理解对方。我们在与彼此交谈的同时,也学习着如何同自己交流。所以说放弃面对面交流,确实有很大的影响, 因为这会损害,我们自我反省的能力。特别是对于孩子们来说这项能力是成长的一个重要的基石。
我们听到越来越多的人说:“比起说话我更愿意发短信或者用QQ。”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也是,人们如此习惯于自欺欺人,逃离真实的交谈,如此习惯于逃向更少更浅的交流,以至于他们几乎越来越希望躲开别人,那种 “没有人愿意听我倾诉” 的感觉,在我们与科技的关系里起了重要的作用。这是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这么喜欢在QQ空间里面,的朋友圈或者微博里面,上面有这么多自动生成的听众呀!而且那种没人倾听的感觉使我们更愿意和看似关心我们的机器待在一起。
我们对于技术的期望越来越多,对彼此的期望却越来越少。技术最吸引我们的地方正是我们最脆弱的一方面。我都很脆弱——正是我们最脆弱的一方面。我们很孤独,却又害怕亲密的
关系。我们借助技术到和别人保持联系的感觉,并且可以舒服地控制这种联系。但是其实我们并没有这么舒服,也没能很好地控制。如今,我们口袋中的手机正在改变我们的想法和我们的心灵,缘于它们带来了三种让人兴奋的错觉,一,我们可以把精力分配到何我们想关注的地方;二, 总会有人倾听我们;三,我们永远都不用独自一人。
参考文献
[1] Sherry Turkle,Alone Together, Basic Books (2011). ISBN 978-0-465-01021-9
[2]陈朝阳 网络对人际交往心理的影响 心理科学  2006, 29( 4) : 1019- 1021 
[3] 屈勇 网络人际交往对中国人际关系模式的影响 应用研究·社会心理科学 2008 年第5期 
[4] 黄少华 论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 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4期 
[5] 张俊杰,姚本先 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J].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09(02) 
[6] 唐·泰普斯科特 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生活主张(陈晓开等译)[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7] 王莉,卢桂桃 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及对策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第31卷第2期  文章编号:1672-1942(20100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