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东方教育培训机构的研究综述(初稿)
其掌门人——俞敏洪
      第一例:求学
      翻开俞敏洪的创业履历,很容易让人想起诗人里尔克的名句:“哪有什么胜利,挺住就是一切。”俞敏洪经历过两次高考落榜、留学未能如愿,以及在北大当教师的种种不如意,但是他懂得如何“从绝望中寻希望”,从而把握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对于出生在江苏农村的俞敏洪来说,离开农村到城市生活是他儿时的梦想。而高考在当时是他离开农村的唯一途径。1978年是恢复高考的第二年,16岁的俞敏洪参加了当年的考试,他报考的是江阴师范学院外语专业。那一年江阴师范学院外语专业录取分数线是38分,而他的英语只考了33分。就这样,俞敏洪落榜了,他不得不重新回到农村劳
动。第二次高考,俞敏洪的目标还是江阴师范学院,尽管他英语考了55分,但江阴师范学院的录取分数线提到了60分,结果他再次落榜。第二次高考失利后,俞敏洪倍感失落,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从早到晚疯狂地背了6篇英语文章,竟然到了读英语的感觉,这也坚定了他复读
的决心。在高考补习班里,俞敏洪用最笨的方法,把英语老师综合各年考题总结出的300道试题,用了20多天背了个滚瓜烂熟,他的英语成绩也由班上倒数第一上升到正数第一。功夫不负有心人,1980年俞敏洪以总分387分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俞敏洪回忆他当年拿到北大录取通知书时简直像疯了一样,那场面就像是“范进中举”。西安电脑培训学校
    进人北大西语系以后,俞敏洪说他是苦苦挣扎了5年,全班只有3个从农村来的学生,他是其中之一。由于俞敏洪家乡口音重,是班上公认的英语“庸才”,入学没多久,就被从A班调到较差的C班。老师奚落他道:“除了俞敏洪三个字能听懂外,恐怕什么也听不懂了!”这段日子,是俞敏洪黯淡无光的一段人生。“新东方”副校长徐小平曾这样调侃他:“我,北大团委文化部长;王强,北大艺术团团长;俞敏洪?观众!而且是大礼堂某个角落里的站票观众!”
这时,知耻而后勇的俞敏洪想到了自己屡试不爽的老办法,果断地摆脱了北大现行的教学模式另辟蹊径。他买了一套《新概念英语》,杜绝了一切交往应酬,抱着录音机钻到北大的小树林里,一天十几个小时的狂听狂背。用他自己的话说,眼睛都绿了。疯狂两个半月以后,他终于成了会听、会说英文的人。
第二例:留学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出现了留学热潮,这让俞敏洪也萌生了出国的想法。俞敏洪回忆说:“仿佛一夜之间,我发现周围朋友们都失踪了,最后接到他们从海外发来的明信片,才知道他们已经登陆北美大陆。”从1988年起,俞敏洪由“醉里挑灯看三国”,转为夜战TOEFL GRE,并最终顺利通过。但这时美国对中国紧缩留学政策,中国赴美留学人数大减,再加上他在北大学习成绩并不算优秀,最终挣扎3年,千金散尽,俞敏洪出国留学的梦想仍是泡影。为了谋生,俞敏洪被迫到校外兼课教书,后来又约几个同学一块儿出去办托福班。1990年秋天,北大因俞敏洪打着学校的旗号私自办学,在校园广播、有线电视和著名的三角地橱窗里高调宣布了对他的处分决定。为了挽回颜面,俞敏洪被迫辞去了北大英语教师的职务,从此告别了一种平静的生活。   
对此,俞敏洪同事、新东方的李杜讲得幽默而到位:“老俞被北大处分,作为三流文人,既想保留文人的体面,又缺乏一流文人的风骨,不敢自沉未名湖。于是退而求其次,唯有辞职,落草为寇。此谓置死地而后生。”但正是这“落草为寇”,激发出了他的痞子精神。被北大“逼上梁山”的俞敏洪,从此走上了不归路。
      第三例:开始创业
离开北大后,俞敏洪在一个叫“东方大学”的民办学校办培训班,学校出牌子,他上交15%的管理费。干了一段时间后,眼看着培训班越来越火,俞敏洪渐渐萌生了自己创业的念头。“我是一个年轻人,我要有自己的事业,我要去办自己的学校”。俞敏洪把他的想法告诉了朋友,然后在一间10平方米透风漏雨的小平房里,开始了“新东方”的创业。创业之初,他经常一个人骑着自行车,背着浆糊桶,满大街贴招生广告。数九寒天,俞敏洪手中的浆糊经常结成冰,实在冷得受不了了,就掏出揣在怀里的二锅头抿上一口,然后继续把广告贴下去。
1992年初春,因为“新东方”异军突起,引起竞争对手的嫉妒。一次,“新东方”的广告员在粘贴广告时被人捅了3刀。这对既无社会经验,又无靠山和后台的俞敏洪刺激很大。熟思再三,他想出了一个笨得不能再笨的办法:连续几天到派出所观察进出的人,最终选定一位民警向他诉说自己遭遇的难题,请这位民警保护他。民警答应帮忙,并介绍他认识了派出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