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8-10-15T10:37:19.037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下作者:金玲
[导读]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崛起,尤其是web2.0时代的到来,使大量的网络媒体快速崛起。
(博洛尼家居装饰(北京)有限公司,北京 100000)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崛起,尤其是web2.0时代的到来,使大量的网络媒体快速崛起。大量的网络媒体的快速崛起,不仅改变了传统新闻信息的传播方式,也提升了新闻信息的传播速度。新闻信息的迅速传播,导致新闻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极易出现误读现象。新闻误读现象的频频出现,不仅会大大降低新闻信息的可靠性与真实性,也会严重影响媒体的公信力。本文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并以2017年7月19日报道的《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城管局请环卫工人免费吃午餐》和2015年9月19日报道的《杭州女粉丝见韩国偶像李弘基兴奋晕倒,保安救人却被误读为揩油》两则新闻报道为例,来分析和探讨新闻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出现误读的原因,并提出减少新闻误读的措施。
关键词:传播心理学;新闻误读;原因
一、传播心理学的概述
传播心理学英文名communication psychology 。其兴起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前后的美国,德国心理学家Kurt Lewin(库尔特•勒温)和美国实验心理学家Carl Hovland(卡尔•霍夫兰)是传播心理学的主要奠基人。传播心理学是心理学和传播学交叉结合部上的一门综合科学,亦可称为边缘科学(由于心理学与传播学之间有大量的交叉与重叠,因此被称为边缘科学)。并且传播心理学不仅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次级分子学科,也是传播学的分支学科。传播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主要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扬弃(扬弃即辩证的否定,含有抛弃和发扬两重意义。指对原有事物既要抛弃其消极因素,也要保留、发扬其积极的因素。)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五种理论(五种理论包括的有认知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神经生物论),然后依据这五种理论来分析在传播领域中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心理行为活动的规律与特点,并提出改进建议。同时,传播心理学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需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传播主体的心理。传播心理学研究传播主体在传播活动中的心理时(传播主体指的是以信息传播为职业的团体或者个人),主要研究的是传播者的能力与智力因素、个性品质、传播动机、情绪状态等。第二、信息传播中的受众心理。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受众的心理活动对于信息传播的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需要着重研究受众的心理。(受众指的是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具体可包括新闻信息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视的观众等。)同时,研究受众心理也可从其特征进行研究。受众心理具有以下六个特征,即①新奇心理;②得益心理;③求知心理;④接近心理;⑤对比心理;⑥逆反心理。第三、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心理互动。心理互动指的是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和接受者心理上的互相影响和互相作用,也就是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的交互作用。
二、从传播心理角度出发,分析新闻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出现误读的原因
目前,我国新闻报道中的误读现象具有普遍性特征。(新闻误读不仅会歪曲新闻的本来面目,也会影响新闻的正常传播秩序。)而我们想要改善这一现象,需清楚新闻误读形成的原因。因此,我们想要清楚新闻误读形成的原因,可从传播心理角度出发,并通过以下两则新闻误读案例,来分析新闻信息在传播过程出现误读的原因。
案例一:2017年7月19日多家网站发布了一则标题为《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城管局请环卫工人免费吃午餐》的新闻,此则新闻中主要讲述的是在今年7月初,受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城管局的指派,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城管局局长助理王伟蔚组织成立了苏北第一家“关爱环卫工人志愿者协会”,并在全县发起了名为 “环卫工人免费午餐”的公益活动。“环卫工人免费午餐”于7月19日率先在睢宁县的主城区推开,“本着就近、便利、安全的原则,他们便在八里中学食堂、睢中南校食堂、睢小食堂、泰和广场原售楼部四个地点设立了就餐点,为每位自愿到就餐点吃饭的环卫工人提供一份免费午餐。”王伟蔚说,目前每天的就餐人数超过900人,而到今年年底,基本能实现主城区全部环卫工人的就餐目标。并且,多家网站在发布这则新闻时,还在新闻报道中插入了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城管局在泰合广场售楼部八里中学食堂、睢中南校食堂、睢小食堂设立的就餐点以及环卫工人在就餐点吃饭的图片。但是,这则新闻发布出来没多久,就被一些网友误读为“作秀”,同时,他们还认为城管局把就餐点设立在学校食堂,等学校开学后会严重影响校园秩序,并预测免费午餐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对此,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城管局局长助理
王伟蔚向记者进行了详细回应,其表示该局已建立长效机制,目前爱心人士踊跃捐赠,捐款金额已达100多万。以后,如遇资金短缺状况,该县财政也将拨付专项资金支持,保证把免费午餐这项公益行动持续做下去。而把就餐点设立在学校食堂内,城管部门会等学校开学后,适当的调整环卫工人的就餐时间,做到与学生就餐高峰错开。这样即使学生开学后,环卫工人在学校食堂就餐也不会影响校园秩序。
韩国娱乐新闻网
案例二:2015年9月19日钱江晚报报道了一则标题为《杭州女粉丝见韩国偶像李弘基兴奋晕倒,保安救人却被误读为揩油》的新闻。这则新闻报道讲述的是在2015年9月19日,韩国明星李弘基现身杭州武林银泰商城,疯狂的粉丝把现场围得水泄不通。由于粉丝人太多,热情实在太高,杭州武林银泰商城的保安人员组成人肉隔离墙,几乎只能用推的方式阻挡不断向前拥挤的人。而在这个阻挡过程中,靠近前排的粉丝中,有人开始头晕,甚至晕倒。杭州武林银泰的保安人员见前排有粉丝晕倒,为了防止造成踩踏等意外发生,即立刻采取了果断措施,把晕倒的女粉丝从拥堵的人中抱了出来,然后转移到空气流通的地方进行休息。但是,这则新闻发布时间还未满两天,在20日开始,就有不少娱乐新闻的头条,被一张“保安抱着粉丝”的图片占据了,而这则新闻报道也被一些媒体和网友从“保安就晕倒女粉丝”误读为“保安揩女粉丝油”。对此,钱报记者从杭州武林银泰商城的保安处了解到,当天,保安鲁师傅接到公司任务,参与现场维持秩序。当天杭州武林银泰商城来了很多粉丝,商场内外人满为患。粉丝在见韩国明星的过程中,不知道是因为空气不流通,还是因为粉丝太激动,最前面的五六名女粉丝突然感到很不舒服,甚至还有一个晕了过去。当时,保安鲁师傅就在这几名女粉丝边上,职业本能告诉鲁师傅,如果
任由这种情况发生,现场很容易出现踩踏,后果不堪设想。想到这,鲁师傅二话不说,抱起其中一名女粉丝就往门外跑,这样来回跑了几趟,其才把觉得不舒服的女粉丝全都抱了出来。
通过以上两则新闻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明明一开始报道的是真实、正面的新闻,但在新闻发布时间过去没有多长时间,就被一些媒体或者网友解读为负面新闻。并且这些真实、正面的新闻在被媒体或者网友解读成为负面新闻后,翻阅新闻的众人还对这一错误的新闻信息深信不疑,进而导致误读现象频频出现。(目前,大部分网友在翻阅新闻的时候不会去做深入的了解,如果其翻阅的新闻已经是别人误
读的,而其再把这则误读的新闻转发扩散出去,进而就会使误读的现象频频出现。)为什么新闻被误读的现象频频出现呢?从上述两则新闻误读案例上,我们分析出了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新闻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存在噪音。新闻信息中的噪音指的是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如职业传播者-记者、非职业传播者-网民等,在对某一则新闻信息进行传播的过程中,为了蹭热度以及吸引眼球,进而得到高度关注,通常会在需要报道的新闻内容中加入一些虚构成分,而这些虚构成分就变成了新闻信息中的噪音。当新闻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被加入过多的虚构成分,就会严重影响新闻信息的真实性,更甚者让新闻的内容出现错误,进而导致接受者在阅读此则新闻时,出现误读的现象。同时,在目前的新闻信息传播过程,错误的新闻内容相较于正确、真实的新闻内容,错误的新闻内容更容易吸引众人的眼球以及得到高度关注。究其缘由,可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错误的新闻内容可更好的让新闻接受者发泄不良的情绪。以2017年7月19日报道的《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城管局请环卫工人免费吃午餐》这则新闻为例:这则新闻
报道在前期传播的过程中,其事情的真相是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城管局请环卫工人免费吃午餐。当这则新闻报道传播到中期的时候,相关新闻信息传播者在传播这则新闻时,为了吸引新闻接受者的眼球以及引起他们的集体共鸣,并使这则新闻得到快速、广泛的传播。随以这则新闻报道中的城管局为新闻卖点,把新闻标题与内容再添油加醋一番。而经过添油加醋的新闻虽歪曲了事实的真相,瞬时就吸引了新闻接受者的眼球以及其的集体共鸣,最终这则新闻得到了广泛传播。这则新闻我们从传播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城管局作为国家的政府部门,新闻接受者通常更想看到的是城管局的反面新闻而不是正面新闻,因城管局的反面新闻更能让一些网民对城管局的不良情绪得到发泄。第二、新闻信息接受者的心理难以改变。我们以2015年9月19日报道的《杭州女粉丝见韩国偶像李弘基兴奋晕倒,保安救人却被误读为揩油》这则新闻报道为例。这则新闻在传播的过程中,虽然被一些新闻媒体和新闻传受播者误读,但在新闻被误读后,就有新闻事件中的相关人员(新闻事件中的相关人员如杭州武林银泰商城的保安人员等)出面对其进行纠正与澄清。而被误读的新闻虽被纠正与澄清了,却依然没有被广大网民接受。究其缘由,就是因为新闻信息接受者的心理难以改变。为什么新闻信息接受者的心里难以改变?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人际传播活动中,(人际传播指的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新闻接受者通常是不愿进行自我否定的。当新闻接受者为错误的新闻信息建立了理论基础,再想要让其否定这条错误的新闻信息将会非常难。
三、减少新闻误读的措施
我国想要减少新闻误读现象的发生,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新闻接受者需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新闻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使自己变得明智,进而减少新闻误读现象的发生。第二、提升媒体的公信力,赢得新闻信息接受者的信任。参考文献
[1]何宛豫.浅析大众传播心理学中的新闻传播[J].新闻研究导刊,2018,9
[2]林之达.传播心理学基础理论探讨[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01):130-135.
[3]谷文静.从传播心理学视角谈新闻传播中的误读现象[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11):20-21.
作者简介:金玲(1987.5—).女,朝鲜族,吉林省桦甸市人,当前职务:媒介策划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新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