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如何彰显人文关怀
作者:肖 枭
来源:《声屏世界》2008年第07
        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在此基础上,总书记还从多方面阐述了以人为本、构建新闻宣传新思维的目的、内容和方法。他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以人为本。他要求:科学地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宣传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形成新思路,探索新办法,开辟新途径,取得新成效。因此,以人为本是新时期新闻宣传的指针和号角。那么,新时期新闻媒体如何践行以人为本的战略思想,如何弘扬、彰显人文关怀,应该成为媒介研究、关注的重大课题。
        人文关怀的实质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弘扬,集中表现为对人的关注、尊重和维护。那么,媒介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始终坚持和弘扬人文关怀呢?笔者认为,要使新闻报道彰显人文关怀,就必须在新闻题材的选择上、新闻视角的选择上、提问方式的选择上更多地体现人本思想,让受众和采访对象感受到浓浓的人文关怀。
       
        新闻题材的选择上
        体现人文关怀
       
        选题是节目的首要程序,其过程就是人文关怀最集中体现的过程,是传播人文关怀的具体化过程。
        选题时要牢固树立老百姓是报道主体的思想。《普利策新闻奖最佳作品集》引言中有一段话:新闻之所以重要,主要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人。它写人、影响人。”“人是新闻的理由,写新闻时每个记者都应从人的角度去探索。新闻就因为写人影响人,所以才如此重要。因为人是社会的主体,是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应该成为报道的主体。我们应该更多地从人的角度来选题和报道。
        选题时要选择老百姓关注的话题。记者应深入田间地头,深入社区、家庭,体验老百姓
的生活,倾听老百姓的呼声,反映老百姓的疾苦,敢于触及老百姓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事实证明,只有把镜头更多地对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对准老百姓苦乐冷暖,才能使新闻报道与受众的关系更加密切,也才能真正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充分发挥好喉舌作用。
        此外,选材时还要充分注重观众的心理承受能力。
        2007416日上午,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击血案。韩国各大报纸头版关于击案的照片,都选用了三位幸存女大学生相互拥抱安慰的场面,没有出现尸体、血腥或者受伤者痛苦表情的照片和画面。
        电视以画面见长,电视新闻追求视觉冲击,这本身没什么错。然而,一味地追求视觉冲击容易造成人文关怀的缺失。韩国媒体如果选择尸体遍横、血流成河的画面,就会加重韩国民众的心理负担;如果一味渲染,就会加重赵承熙家属的心理负担。聪明的韩国媒体选择了幸存女大学生的相互拥抱安慰这种视觉冲击并不强烈的照片,恐怖和血腥的视觉冲击让位于更富有人性化彩的沉痛和哀伤,从而达到减轻民众心理负担的效果。
        韩国娱乐新闻网选材时,如果忽视人文关怀就会失去媒介公信力。
        美国一个小城发生了一起案,当地一家最有声望的电视媒体派遣了一个报道组赶到了那里。报道前几天他们围绕着被的孩子,伤心欲绝的家人以及警方的搜捕行动等有的情节展开。后来几天,事情发展到了高潮:这个报道小组取得了警方的情报,得知人质交换正在进行。于是,挂着电视台标志的转播车开到了现场,灯光和摄像机摆开了现场拍摄的架势。结果,这次交换自然没有成功。对于记者的擅自闯入,无论是警方还是被
者的亲属都非常愤怒,警方说记者干扰了他们的工作,孩子家人更是指责媒体置孩子的安危于不顾。媒体为了能够拍到独家新闻而不顾孩子的安危的做法引起了公愤,引起了民怨。
        娱乐新闻往往是人文关怀缺失的重灾区。目前,大多数娱乐报道不是报道明星的绯闻,就是报道明星的传闻,往往是无中生有,无病呻吟。前不久,媒介对刘德华跳下台去救歌迷的报道让我们看到了华仔的人性光芒。刘德华中国站巡回演唱会在成都举行最后一站演出,华仔为救冲过警卫线送花而被警卫追打的歌迷,竟奋不顾身跳下七尺高的舞台,亲自把歌迷带回后台才安心返回台上继续演出。全场六万多观众被他的行为感动,刘德华我爱你之声、掌声、呐喊声不绝于耳,震撼着整个场馆。报道中不仅有刘德华对保安、警卫行为理解的言辞,更有刘德华对歌迷的声声规劝,是近年来娱乐报道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新闻视角的选择上
        倾注人文关怀
       
        同样一个报道题材,同样一个新闻事件,不同的视角会有不同的报道;选择一个好的新闻视角会给文章增,会使新闻价值成倍增长。
        优秀的新闻记者面对题材,善于从人文角度切入,让新闻报道闪耀人性之光。平常所说的人文精神就是关怀人,弘扬人性,一是对人的关注,特别是对人的生存状态和需求的关注;二是对人的尊重,表现为对人性和人的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张扬。体现在新闻视角的选择上,就是采写者要树立民本思想,以平民眼光平视而不是俯视芸芸众生,讲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注重捕捉普通人身上的生命活力、人格魅力和人性光辉,比如平凡中的不凡、困顿中的乐观、琐碎中的崇高、艰难中的努力等等。
        先说一个新闻素材:沈阳市一对夫妇因独生女娜娜在部队执行任务牺牲而痛不欲生,一家医院得知后,利用现代医疗技术帮助年过半百的母亲再次怀孕。众多媒体在采写这则新闻时,选择了两个不同的角度:一个侧重于年过半百怀孕,把它作为一个普通的社会新闻、医疗新闻来写;另一个则侧重于人文关怀,采写的重点是社会各界关爱烈士父母,理解和支持他们再生一个孩子的心情,一位记者充满深情地给稿件取了一个标题——《娜娜又回来了》。
        从上面这个例子可以清楚地看到,同一个新闻事实,只因选择了不同的切入角度,就会产生不一样的传播效果。
       
        提问方式的选择上
        追求人文关怀
       
        新闻采访离不开提问,而提问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质量的优劣。优秀的记者善于用人文关怀式的提问打动采访对象,与采访对象建立一种在平等基础上的交流与沟通,人文关怀成了记者贴近采访对象和观众的桥梁和纽带。
        2002年美国有线新闻网记者向总理的提问:跟1998年您第一次举行记者招待会的时候相比,现在看起来,您虽然同样地帅,但是略显疲劳。我的问题是,操持一个有十三亿人口国家的大事,我难以想象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您能否谈一下,在您管理国家大事
的时候,最让您头痛、最让您难以入睡的问题是什么?在您担任总理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有一些事情,可能现在还没有完成。您能否讲一下哪方面是否做得还不够?这一提问的核心乃是您作为中国的总理,最感头疼的问题是什么,但是这位美国记者用了一个富有人情味的铺垫,一个本来简单的字问题立刻涂上浓厚的人文关怀彩,颇能打动被问者的心。果然,总理作了使这位记者,也使全世界为之动容的回答:我比1998年是不是显得疲倦,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作何评价。不过我想时间已经过去四年了,人总是要老的嘛。但是,这四年来,我始终丝毫不知疲倦地在进行我所担负的政府的工作。然后他谈到最感头疼的农民的收入问题,在国内外引起强烈的反响。
        人性化,并不简简单单意味着报道有人情味儿的故事,采用人性化的语言。而是说,在对待弱势体时,媒体最基本的态度应该是采取平等的态度,用宽容和尊重的心情平衡对待每一个被访者。在保护个人隐私、不贬损他人人格的基础上,充分完整地表达被访者的观点。
        此外,在提问时记者要兼顾受众和采访对象双方,问受众想知道的问题。记者在采访人物之前要认真思考,要站在受众的角度想,想受众想知道这个人物的什么,会对他的哪些感
兴趣。只有心中想着受众,受众才会喜欢看你做的报道。同样,也要站在采访对象角度考虑:他想要告诉受众些什么,他有什么好的经验和闪光的东西对受众有启迪。只有两方面都想到了,记者提的问题才会让双方都感兴趣。
        (作者单位:湖南广播影视集团)
        栏目责编:胡江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