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学生沉迷网络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的案例在各大高校屡见不鲜。研究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心理成因,通过正确的教育引导和心理辅导,帮助大学生准自我定位,提高认知能力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之重。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经验,深入剖析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心理机制,并分析了网络游戏的利弊,为后期进一步研究如何引导大学生对待网络游戏奠定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游戏,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1 网络游戏的特点
网络游戏,即以互联网为依托,允许多人在线同时参与的游戏,参与者可以通过游戏中的互动来达到交流和娱乐的目的,是由真实人创建的虚拟世界。网络游戏之所以能让大量学生沉
迷其中,必定有其独特的吸引力。
1.1 网络游戏的虚拟性
虚拟性是网络游戏的本质属性,通过营造虚拟的社区、战场等,可以让人进入一个虚拟的世界,在其中无需顾及在现实中的身份,无需为在游戏中的行为承担责任,并能通过游戏获得虚拟荣誉,甚至可以获得现实世界中无法获得的一切。
1.2 网络游戏的普遍性
互联网的普及也带动了网络游戏的普遍发展。根据参与人不同,网络游戏的种类呈多样化,如科幻类、比赛类、搏杀类等。有一些网络游戏受到不同年龄体的追捧,如农场游戏、开心消消乐等。正是由于网络游戏的普遍性,游戏成了一个热门话题。
1.3 网络游戏的竞技性
网络游戏以互联网为依托,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可以不断超越的平台,且在多人参与的情况下,参与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当前热门的网络游戏一般采用排行榜形式,在朋友圈中进行公布流传,这种竞技性促进了参与者进一步挑战的欲望。
2 沉迷网络游戏的心理机制分析
根据动机行为理论分析,个体行为是内在需求(即动机)及外在诱因双重引导下发生的。网络游戏之所以能收到大量大学生的青睐,根本原因是满足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研究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心理机制,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笔者通过走访大量沉迷网络游戏的大学生,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心理因素从广义上分成以下几类:
2.1 填补心理空虚感、逃避现实
大学较中学自由,这就需要大学生拥有更强的自主性和自我控制力。很多学生到大学后,尤其在大一阶段,并不能很好地适应自主的学习生活方式;同时,在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尚未定型的大学生容易受到一些不良现象和社会思潮的影响,易产生困惑和迷茫,往往容易借助网络游戏来填补心理的空虚感。加之紧张的高考后,很大一批学生放松方式就是网络游戏,这容易让他们在大学自由自主的学习生活环境中,更加削弱自我控制力,沉迷于网络游戏。
此外,随着大学课程难度提高,大学生的课程压力增加,对大三大四的学生来说,就业压力也是他们即将要面临的重大问题,网络游戏提供的虚拟世界成了他们逃避现实压力的有效方法,甚至有学生将沉迷网络游戏当作步入社会前对自己的最后放纵。
2.2 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通俗讲就是“随大流”。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指出:从众心理的一般动机,是由或强或弱的对不从众感到难堪和不便的感觉构成的。通过走访学生寝室发现,打游戏现象一般是以同寝室里两三人为最小单位出现,且原先不参与网络游戏的学生易受其他学生影响,觉得周围同学都在玩网络游戏,讨论话题也常是网络游戏,自己若不参与就显得不合,因而也会成为网络游戏玩家。同时,很多热门网络游戏也是现下时尚的标志,大学生体喜欢社会潮流,不会玩风靡校园的网络游戏会显得落伍,由此也促使大学生的从众心理加强,也进一步增加了网络游戏在大学生体中的普及程度。
2.3 成就感
大学生体价值观尚未稳定,但追求自我,重视自我感受,渴望展示自己的能力,获得
他人认同。但由于大学仍处于教学阶段,实践机会少,学生缺乏表现自我的平台。同时,相对统一的管理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需要通过一定途径来实现、证明自我。而网络游戏具有竞技性,采用通关升级模式,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可以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平台。通过打败对手,可以获得较强的成就感,尤其是团队作战时,作出贡献的玩家可以获得其他队友的肯定和感激;此外,通过排行榜形式展示出地位,对于自我定位不明确、缺乏成就感和认同感的大学生来说,获得了极大的虚荣感。
2.4 逆反心理
网络游戏纵然风靡一时,但是由于网络游戏耗费学生学习时间、买装备需要资金投入等原因,家长、老师对学生玩游戏持反对态度,并对学生玩网络游戏的行为进行严格管理。青春期的逆反心理使得该年龄段的学生喜欢尝试被禁止的行为。尤其是大学生正处于建立和完善自我的关键时刻,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尤其是被家长所管制的事物。同时,也有些大学生希望将网络游戏作为谋生方式,即职业玩家,从而向家长及老师证明自己玩网络游戏并不是一无是处。
3 网络游戏对大学生的影响分析
笔者通过走访大量参与网络游戏的大学生发现,网络游戏作为一种风靡当下学生体的新兴事物,其影响也是有利有弊:
3.1 正面影响
3.1.1释放压力、缓解情绪。由于网络游戏的虚拟性,参与者可以在其中做很多现实生活中不能做,可以忘记自己的身份进入一个全新世界,因而在烦恼、高压时,可以释放自己的情感,做不一样的自己、过不一样的生活。尤其是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人的期望高,压力大,通过网络游戏可以释放压力,有助于调节情绪。
3.1.2增强自信、获得优越感。很多学生玩网络游戏是因现实生活中不如意、压力大、没有成就感,但虚拟的网络游戏可以让参与者做成很多现实生活中没法做到的事情,可以不断超越自己,尤其是得到同伴肯定时,会让参与者获得认同感,极大增强参与者的自信心,并进一步获得优越感。
3.1.3 加强交流、增强同学友谊。一部分大学生在平常生活中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比较低。尤其是90后学生独生子女多,相对比较自我,在人际交往中难以换
位思考。集体主义观念薄弱。很多网络游戏以团队作战形式进行,需要团队成员之间互相帮助、信任,这势必需要成员之间有良好沟通,因而网络游戏能够促进内向的参与者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同时团队成员之间的感情也会因为游戏协作而变得更深。
3.2 负面影响
3.2.1影响身心健康、诱发神经障碍。沉迷网络游戏的大学生往往长时间在电脑前,生活饮食不规律,晚上更是常熬夜打游戏。长此以往势必对身体健康造成损伤。一方面容易导致内分泌失调、生物钟错乱、脊椎病等生理疾病,甚至重者导致猝死,近几年在高校已不新鲜。另一方面沉迷虚拟网络,大脑长时间亢奋,容易导致强迫症,最终导致神经衰弱、精神不振等精神障碍。
3.2.2导致自闭倾向、社会适应能力下降。网络游戏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沉迷网络游戏的大学生一部分是因为孤独,但从客观来讲,参与者的交流对象就是电脑,且长期“人—机”式交往容易进一步导致参与者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更深的冷漠、疏远,更加逃避现实,形成自闭倾向。从而对社会适应能力下降,导致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受挫,进而进一步去网络游戏中寻慰藉,最终导致恶性循环。
3.2.3 法制观念单薄、诱发犯罪心理。网络游戏的虚拟性让参与者可以在其中做很多现实生活中不能做、甚至是违法犯罪的事情而无需承担责任。而网络游戏往往以“搏斗、战”等为主题,可以随心所欲地参与搏杀、情等活动,容易激发攻击性格形成,强化暴力倾向,长此以往,网络游戏沉迷者容易将虚拟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混淆,法制观念逐渐淡化,增加违法犯罪几率。
3.2.4 人生目标丧失、影响学业前途。网络游戏耗费大学生大量时间,据统计,80%的网络游戏参与者均有逃课的经历,且大学生涯阶段的学习中断(包括退学、休学),80%与网络成瘾有关。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往往表现出学习兴趣下降、作息不规律、早上逃课成习惯等等现象,进而成绩下降,挂科严重。此外,网络游戏沉迷者往往没有兴趣爱好,没有明确的未来职业规划,在游戏中得过且过。
4 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网络游戏之所以能取得大学生的青睐,有其独特魔力。网络游戏并非一无是处,从某种程度上,对大学生的性格培养甚至存在正面影响,但由于大学生自控能力较差、价值观不稳定等原因,网络游戏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大,因此用正确的心态对待
网络游戏十分必要。而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认真研究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心理机制、正确引导学生对待网络游戏是我们须持之以恒的工作。
[中国网络游戏排行榜参考文献]
[1] (美)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2] 余强,袁晓艳,赵永清等.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现状调查分析[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0(27).
[3] 梁瑛楠.大学生从众心理及原因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0(04).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