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一)
题号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总分 |
得分 | |||||||
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答题时间120分钟。祝同学们考试成功!
得分 |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共26分。1~5、7~8小题,每题2分;6、9~11小题,每题3分。)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颁发(bān) 污渍(zì) 锐不可当(dǎng)
B.黝黑(yǒu) 禁锢(gù) 颔首低眉(hàn)
C.解剖(pāo) 犀利(xī) 振聋发聩(kuì)
D.诘责(jié) 畸形(qí) 发人深省(xǐng)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让需求简单一点,心灵就会更______________一点;让外表简单一点,本就会更接近一点;让沟通简单一点,情感就会更______________一点;让过程简单一点,内涵就会更丰富一点;让效率更高一点,成果就会更______________一点。
A.轻松 融通 丰满
B.宽松 融通 丰硕
C.轻松 融洽 丰硕
D.宽松 融洽 丰满
3.下面一段文字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①第19届杭州亚运会是一次心心相融的文明之约。②亚奥理事会45个成员全部报名,参赛运
动员超过12000名。③开幕式上,各代表团依次入场,一张张笑脸汇聚成欢乐的海洋。④杭州亚运会不仅为亚运历史、亚洲发展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一场亚洲各国体育健儿展示矫健英姿的体育盛会。
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③句 D.第④句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这里,鸣响着史前的风铃,流淌着远古的诗情,滋润着世事的沉浮;这里,有双城醉月□三盘暮雨,有古刹晨钟、沽水流霞□这里,有枕河人家、龙潭浮翠,有运河蜿蜒、中环彩练□这里错落有致地镶嵌在华北东南之隅,宛若一幅诗意浓郁的江南水墨,诉说着她那深邃而悠远的掌故逸事。她□就是天津卫。
A., ; 。 !
B.、 ; …… ,
C., ; ; ,
D.、 , …… !
5.下面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华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人一定要勇于走在时代的前沿,有一股子闯劲,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有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气,敢想、敢为,积极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就自我,贡献社会。
A.青年是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活力、最富有创造力的体
B.青年是最富有创造力、最富有活力、最富有朝气的体
C.最富有活力、最富有创造力、最富有朝气的体是青年
D.最富有创造力、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活力的体是青年
6.下面对《渡荆门送别》一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首联点题,写出诗人乘舟从蜀中到遥远的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
B.“山随平野尽”一句“随”“尽”两个字,让静止的山峦富于动态。
C.颈联描摹的朗月映照下的夜景和黄昏的天边云霞,宛如图画,令人陶醉。
D.诗人在尾联直抒胸臆,借对家乡之水的恋恋不舍,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植物中的数列
①有些看似平淡无奇的花朵,但实则是一件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品。
②中世纪数学家比萨的莱奥纳多发现了斐波那契数列,它是这样一组数列:l,1,2,3,5……即后一数字为前面两个数字之和。那么,数列和花朵有什么关联呢?请耐心点,答案马上为你揭晓!
③自然界中,一些植物的花瓣、萼片、果实的数目以及排列的方式,都是非常符合著名的斐波那契数列的。在一定条件下,细致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向日葵的花盘中有2组螺旋线,一组顺时针方向盘绕,另一组则逆时针方向盘绕,并且彼此相嵌。虽然不同的向日葵品种中,这些顺逆螺旋的数目并不固定,但往往不会超出34和55、55和89或者89和144这三组数字,这每组数字都是斐波那契数列中相邻的2个数,很有趣吧!这样排列的目的,是为了让植物最充分地利用阳光和空气,繁育更多的后代。
④斐波那契数列在自然里还有许多体现。例如,树木的生长。由于新生的枝条,往往需要一段“休息”时间,供自身生长,而后才能萌发新枝。所以,一株树苗在一段间隔,例如一年,以后长出一条新枝;第二年新枝“休息”,老枝依旧萌发;此后,老枝与“休息”过一年的枝同时萌发,当年生的新枝则次年“休息”。这样,一株树木各个年份的枝桠数,便构成斐波那契数
列。这个规律,就是生物学上著名的“鲁德维格定律”。
⑤为什么自然界中有如此之多的斐波那契数列巧合呢?这是植物在大自然中长期适应和进化的结果,就像盐的晶体必然是立方体的形状一样。当然,受气候或病虫害的影响,真实的植物往往没有完美的斐波那契螺旋。
7.选文的说明对象恰当的一项是
A.数学中的斐波那契数列
B.大自然里的斐波那契数列
C.生物学上的“鲁德维格定律”
D.斐波那契数列的应用规律
8.下面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自然界中,所有植物的花瓣、萼片、果实的数目以及排列的方式,都是非常符合斐波那契数列的。
B.向日葵的顺逆螺旋数目固定,每组数字往往都是斐波那契数列中相邻的两个数。
C.自然界中盐的晶体形状是立方体,也是斐波那契数列在大自然界中的体现。
D.一株树木各个年份的枝桠数,构成斐波那契数列,体现了“鲁德维格定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郦道元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见曦月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B.清荣峻茂 荣:茂盛
C.良多趣味 良:甚,很
D.林寒涧肃 肃:严肃,严厉
10.下面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略无阙处 B.沿溯阻绝 C.乘奔御风 D.属引凄异
1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写概貌,再做分述,布局自然,思路清晰,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雄奇险
拔、清幽秀丽的景。
B.第悠组词语①段描写了三峡的广度和高度,突出了三峡峡长山高的雄伟气象,为下文具体景物的描写提供了大背景。
C.第②至④段抓住季节特点,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描绘了三峡四季各具情调的不同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D.文章结尾写渔人的歌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进一步突出了三峡秋天的凄凉冷落。
得分 | |
二、默写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12.请根据原文或提示,将下面古诗语句补充完整。
(1)黄鹤一去不复返,____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2)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3)_____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烈士暮年,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龟虽寿》)
(5)南朝四百八十寺,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江南春》)
得分 | |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7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苏轼治水
(苏轼)徙知①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时不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②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③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
守犹不避涂潦④,吾侪⑤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⑥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⑦以守,卒全其城。
(《宋史•苏轼传》)
【注释】①知:主持,执掌。②卒长:古代军队百人为卒,其长官称卒长。③禁军:由中央直接掌握的正规军。④涂潦:道路泥泞积水。⑤侪:同辈,同类的人。⑥畚锸:泛指挖运泥土的用具。⑦堵:古墙体单位。
1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1)民皆动摇 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卒全其城 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在洪水泛滥的时候,苏轼采取了哪些措施保全了徐州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分 | |
四、课外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文后问题。
总与一缕炊烟有关
①写下这题目,我仿佛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地张望着村前的小路……
②时间往往是黄昏,彩霞满天,或傍晚,薄暮冥冥。父亲还在田地里劳作,我和妹妹走在由学校回家的路上。而那时,最迫切的意愿,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那混着浓浓的柴
草香、饭菜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在风中舞蹈,在田野歌唱。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③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光里,在几缕炊烟的余烬中,柔柔地喊一声:“吃饭了噢。”其实,母亲所能煮的,往往也只是“饭”而已。自每年三月下秧,到八月新谷入仓,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一天三顿,翻来覆去的,都只是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有时,我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又是红苕稀粥,又是红苕稀粥!”
④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黯淡瘦削的脸上,隐现着一丝愁苦和讪然,仿佛她真是不该煮出这样的饭食。偶尔,能听到母亲和父亲焦苦的叹息:“这日子,哎,真是亏了娃们。”声音很低,很低,却沉重如石地砸在我心坎儿上。那时,我才知道,母亲除了如我们一样饥饿外,还承忍了更难以言说的痛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