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一度拥有众多制造类专业,这些专业也常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但近年来随着00后的学生逐渐步入职场,其选择就业时更注重毕业后的工作环境,高薪却高强度的劳动密集型工作会受到抵制。同时,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在不断上涨的用人成本面前,也在积极寻替代方案,比如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以智能机器人代替部分工人等,这对高等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能力、要素、过程、平台和网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虽然近年光电子产品的市场需求增长迅猛,但在生产环节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工业机器人技术逐渐完善的背景下,需要重新定义光电产业基层人才所需要的核心技术和能力。为了学生在未来就业时更具竞争力,同时也为了建设中的“智能光电技术应用”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能更好地依托前期国家骨干高职院重点建设专业“光电子技术”和江苏省重点专业“电子元器件专业”建设基础,本研究团队以新形势下“中国特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为契机,为新的光电专业人才需求开展积极调查研究。通过科学分析,尝试预判长三角地区光电类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真实需求,探索出智能光电技术应用专业值得优选的发展道路,避免专业毕业生“学有所长无所用,学有所用非所长”等尴尬情况的出现,重点避免
基于智能光电技术人才培养的专业建设规划探析
——以长三角地区高职院校为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就业方向
◎赵 玮 李洪昌 王 永 秋珊珊 张 君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信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摘要:通过对智能光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转型和规划条件的分析,探索光电类专业在新形势下的转型升级办法,更好地培养智能光电技术人才。在教学内容、师资培养、教学条件等方面进行改革,积极应对未来制造业升级前景下的新型人力需求。
关键词:长三角;职业教育;光电专业;建设规划
基金项目:全国工信行指委教科研重点课题(GXHZWZ13057);江苏省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培训资助项目(2022QYSJPX086);江苏省工信厅创新项目导向计划(1793);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YB20220103)。
作者简介:赵玮,博士,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智能光电技术应用。
学生毕业后长期从事枯燥的“机器人型工作”。
▋一、光电企业分布及对学生就业影响的分析
从产业分布角度而言,光电产业主要分为光通信、激光、光伏发电、LED 照明、光电显示等领域。上海、南京、苏州等地是我国发展 LED 照明产业较早的区域。无锡市锡山经开区的“无锡光谷”计划也聚焦光电信息和新型显示两大产业方向,着力培育一批光电传感、光电检测、新型显示等光电信息领域的高科技企业。预计到2025 年末,我国光电信息产业集规模预计超200 亿元,产业园产值超100亿元。作为我国工业与信息化技术发展的前沿阵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实力、交通环境和科技与人文素养,特别是“双一流”本科高校和“双高”高职学院的数量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地区内很多大型企业公司分别与国内知名大学建立了技术交流通道,着力技术创新和人才储备,对光电产业发展具有巨大促进作用。其中杭州光电企业集中分布较为明显,华普永明、万隆光电、大自然光电和彩虹光电等光电企业发展十分繁荣。而南京拥有龙腾光电、瑞仪光电、特美克光电和台积电等龙头领军企业,具有很强的技术纵深。此外,武汉的凌云光电、光谷光电和长江光电和分布于苏州的科宝光电、新纳晶光电都是全国知名光电企业,为我国光电行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
然而,高赋能性、高附加值的光电信息产业虽然是全国各地争相培育发展的新兴产业。但其技术迭代速度极快,随着数字经济和光电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成熟,新的应用场景和技术方案不断涌现。以光电显示产业为例,早期发展迅猛的液晶显示技术已处于利润极度微薄的境地。在2022年面临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液晶面板)进入调整周期的双重压力。显示企业大都采取了产能利用、产品结构调整、资源分配等,对光电类高职学生的就业有了直接影响。目前的光电显示行业已主要关注于AMOLED、柔性屏、IT
、显示模组、车载显示、VR/AR显示产品等。企业关注市场需求变化,坚持长期主义、坚持高端化竞争的意识也在2022年显示相关新产线的投产和投资中得到印证。持续扩大AMOLED 产能成为中国显示企业的选择。但受人力成本上涨影响,很多长三角光电显示企业将新的生产基地转向内地。如2022年第三季度,总投资22.2亿元的武汉华星光电第6代柔性 LTPS-AMOLED显示面板生产线项目模组厂房开始投产,国内首款用于智能手机领域的2K高频PWM柔性屏在此量产下线。2022年11月,维信诺与合肥共同投资建6代AMOLED 模组产线,项目总投资110亿元,该项目可年产6英寸~12英寸柔性AMOLED 模组产品2599万片,将生产包括但不限于曲面、对折、三折、中尺寸等多种类型柔性模组产品[2]。
今后,长三角地区留下的光电企业正加速改变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标签,可能会逐步转向技术密集型和服务密集型。这就给以技术技能培养为重点的高职院校提出了新的挑战。经过联系行业企业的管理者和一线从业人员,收集了高职学生毕业后第一岗位和第二岗位的工作状况。通过包括工作年限、工作表现、升职与离职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分析发现,高职院校光电类专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一些关键共性问题:
▋二、光电专业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智能光电专业作为新工科专业的代表,与传统工科专业相比,更强调学科的综合性、交叉性与实用性[3]。专业建设的目标最终需要落在人才培养上,新工科专业需要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与时俱进、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要达成这样的培养目标,专业建设就面临着一些新问题。
2.1 课程内容偏重光、电相关专业基础课程教学
光电专业主要的学科背景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涉及光信号的辐射、传输、探测及光电信息的转换、存储、处理与显示等众多内容,是多学科交叉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实践性专业。传统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强调
的是光、电、通信一体的核心课程,偏重光、电相关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而反映人工智能等新形势下智能光电技术理论和实践化教学、专业技能培训的课程较少,如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机器视觉”课程很少见或仅为选修课,这是个行业共性问题[4]。
此外,由于光电专业课程涉及光学、电子、信息和通信多个学科的交叉,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广、跨度大,且不同课程的教学重点和知识体系各有特点。如果课程组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很容易造成碎片化教学,造成学生培养质量下降,这段在课程设计和实训等环节体现得更加明显。2.2 专业教师师资力量固化严重
教师的转型升级是专业转型的重点和难点。智能光电作为一个集成了电子、机械、化学、材料、工程管
理等多领域的综合性专业学科,在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将会是多方面的。针对光电技术开办的高职专业,在应对产业转型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已有师资的二次培训上。
由于光电专业在实际产业发展中方向很多,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分类较细,相互间可迁移性不强,导致专业教师师资力量固化严重。随着办学年限增长,教师知识年龄结构逐渐失衡。目前,真正从智能光电专业毕业的年轻教师不多,大都是由电子通信计算机和光电材料器件等相关联专业毕业的博硕士,很难系统性、完整性地掌控智能光电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而阻碍了不同课程教师间的有效交流,这不利于智能化信息技术与光电专业知识体系的整合。
光电类专业在很多高职院校中都已有开设。在经过几轮评估后,应该基本都达到了必备的教学实训条件。转型升级中,一方面需要更新设备;更重要的一方面是用好设备,活用设备。学生毕业后未必用同样的设备开展工作,但需要理解基本流程,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成本因素、工作效率、管理方式等现代企业运作必须考虑的内容。在“生产实习”等教学环节中,建议深化“工业工程”的应用,把提高生产中的良品率,降低成本,增加产能等概念印在学生心中。这样即使学生将来不从事非常对口的专业,一样也能从生产实习中大获裨益。
2.3 校企合作培养形式较单一、协同性较差
校企合作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尤其是工科高职院校的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已受到广泛认可,其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方面的作用已达成共识[5]。然而,智能光电类新专业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也面临如下一些新问题。
首先是合作培养形式较单一。包括智能光电专业在内的各工科类高职的校企合作主要形式通常就是组织学生到企业集中实习,但限于企业的运营情况,每个企业所能提供的研发、技术岗位往往不多,并且每年存在变动,这也为实习管理带来困难,学生的留岗率也较低。
其次是欠缺过程反馈与连续性。由于缺乏有效的协同管理,校企合作过程划分泾渭分明,各自为政,且欠缺及时评价反馈,一些项目只能低质量完成,甚至中止。要实现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稳定合作,需要校企双方长期磨合,而智能光电这样的新兴行业发展极快,人员流动频繁,留给学校的摸索空间并不充裕。从全局看,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是一个大的方向,但如何做到真正的共享互补,如何拓展合作培养的形式,在实践中仍有许多问题亟待探索 ▋三、基于智能光电技术人才培养的光电专业建设对策
3.1 课程内容问题的应对措施
首先,专业转型升级是一个动态过程,不能等到这个过程结束定型了,再来确定教学内容。因此教学内容需要与时俱进,周期性地刷新一定比例。专业教师在授课时,应该依据一份包含基础知识要点和考核要点的大纲,但具体章节内容的标准不应死定不变。授课组在进行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时,共同确定需
要更新的教学内容。在这点上,自编的校本教材实用度高于公开出版的教材。
其次,在保证基础核心类课程的前提下,还需要定期分
析企业对光电人才需求的变化,与企业合作建立专业选修课程库,相关课动态调整,使学生知识的学习能随着市场需求变化而变化。如可将“平板显示技术”“智能光电检测”“光电通信技术”等课程放入“库”里,依据企业和学生的需求进行调整。对于某些技术类课程可以考虑从企业聘请专家来校授课,既能够使学生初步了解企业发展的动态,又能够较早地了解企业的文化,为今后的学习就业奠定基础。因此课程建设最终要落实到师资队伍建设上来。
3.2 师资团队问题的应对措施
第一,探索专业转型期内的教师培训体制和机制。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企业实践任务已逐渐制度化,可以积极发挥光电行业乃至工信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协调作用,让教师利用企业实践机会实际学习产品设计和售后运维等方向的知识和经验。与本专业的工程师,特别是往届毕业生联系,了解光电行业对产品设计和售后运维方面的软硬件要求。
第二,探索高级工程人才的入校“传帮带”作用。让一些企业的高级工程师来高职院校中发挥余热,给高年级学生和青年教师配备“工程导师”。当然这需要政府,特别是劳动和社保等部门政策引导。让众多具
有资深一线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把“高职院校兼职教师”作为欣然的选择和荣誉的象征。打造“混编师资团队”。
3.3 校企合作问题的应对措施
构建“生师企”三方需求互补的实践创新培养模式可以用来应对校企合作问题。学校与企业合作时,不仅要考虑学生需求,也要考虑教师发展,将校企合作的表现与教师晋升和奖励等有机结合。学生需要强化专业实践训练,了解行业动态,需要对口岗位就业机会;教师则不仅要校企协同培养,也需要与行业需求结合开展课题研究,带领学生参与校企科技项目。因此智能光电等新工科高职专业的校企合作必须引入科研机制,以校企合作课题作为生师企三方互利共赢的抓手。
▋四、结语
通过综合系统化应对智能光电专业建设中的课程内容、师资建设和校企合作三个方面的问题,在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加大的情况下,专业竞争力依旧坚挺,这不仅为今后更好地培养科技人才,办好电子电路专业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长三角地区高职院和应用型本科的相关专业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焦铮,王姣.基于企业分布分析的光电专业就业对策[J].黄山学院学报,2019,21(5):117-119.
[2]王伟.项目纷纷落地,显示产业抢抓新机遇[N].中国电子报,2023-01-17(005).
[3]陈志峰,刘翠红,张冰志,等.“生、师、企”需求互补的新工科实践创新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以光电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2023,9(4):31-34.
[4]和二斌,马庆修,张文杰,等.人工智能背景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以广西某应用型高校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22,8(6):76-78.
[5]赵延明,周少武,欧青立,等.电气信息类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实践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6):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