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相依在西窗下一起剪烛花呢?到那时,我再和你说说今天夜里,我在巴山独自看雨时是怎样思念你的情景吧。
【出典】晚唐 李商隐 《夜雨寄北》
注:
1、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注释:
寄北:寄赠给住在北方的友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
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指作者的妻子王氏。一说是友人。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也叫大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泛指巴蜀之地)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什么时候,哪一天?
淅共剪西窗烛:在西窗下共剪烛蕊。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剪:剪去烛花,使烛光更加明亮。 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却话:回头说,追述。从头谈起。却:副词。还,且。表示轻微的转折。
3、译文1: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彻夜长谈;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注:①蜡烛燃烧时间过长会引起烛花现象,也就是火苗会跳动,必须剪短烛心才能保持烛火苗不动。
译文2: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池子。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在西窗烛芯;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思念。
译文3:
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
译文4:
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译文5: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译文6:
你来信询问我何时启程返回你的身边,可现在归期还不能确定。我所滞留的川东巴山秋雨连绵、池水上涨。面对此景我浮想联翩;什么时候能同你重新相聚在一起,久久地倾诉今日巴山夜雨中所萦绕心头的那种离别的惆怅之意,以及他日亲人得以重新团圆的喜悦之情,到那时恐怕你我情语不止,不觉夜愈浓,还要频频用剪子剪去那西窗畔红烛的残芯呢……
译文7:
你若问我归家的日期,我还没有定期!今夜巴山淅沥的秋雨,却已涨满小池。几时才相会共剪红烛,在那西窗之下?再来细诉今夜巴山中这听雨的情思。
4、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 ,祖辈迁荥阳(今河南荥阳市)。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李商隐的曾祖父李叔恒,十九岁登科进士,位终安阳令,祖父李俌,位终邢州录事参军。父亲叫李嗣 。李商隐出生时,其父李嗣正任获嘉县令。三岁左右,李商隐随李嗣赴浙。不到十岁,李嗣去世。李商隐只得随母还乡,过着艰苦清贫的生活。在家中李商隐是长子,因此也就同时背负上了撑持门户的责任。李商隐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时期曾“佣书贩舂”,即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李商隐“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回乡后曾从一位精通五经和小学的堂叔受经习文,至十六岁,便因擅长古文而得名。此外,写得一手秀丽的工楷与一手好文章。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