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21: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专题训练
1.(2019衢州质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6)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1)孔子认为,君子实践“义”的条件有符合礼仪、        (2) 
(2)孔子的“杀身成仁”应如何理解?与孟子的“舍生取义”有何关联?(4)
: 
 
答案 (1)态度谦逊 有诚信
(2)孔子用“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阐述了自己的理想和行为方式,那就是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而孟子“舍生取义”的主张,正是对孔子“杀身成仁”思想的进一步
阐明。
解析 (1)题干说“君子实践‘义’的条件有……”,可见应从材料一中答案。且“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已经有了,所以从其后两句中提取关键词,即“孙”和“信”,翻译成现代汉语即可。
(2)如何理解“杀身成仁”,即解释“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按这个方向解读即可。孟子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二问按这个思路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孔子说:“君子把义作为根本,按照礼来实践它,用谦逊的态度来表达它,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它。这才是君子啊!
(《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志士仁人,绝不贪生怕死而损害仁道,只会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成全仁道。” (《论语·卫灵公》)
2.(2019丽水、衢州、湖州三地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6)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
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去鲁,:“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孟子·万章下》)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 接淅:捧着已经淘湿的米,指行匆忙。
(1)阅读前两则材料,用一个短语概括孔子的处世态度。(1)
: 
(2)结合上面材料中孔子的言行,写一段关于孔子的评语,80字左右。(5)
: 
 
 
答案 (1)知权达变(或顺势而为、顺时而动、与世推移、用行舍藏、用舍行藏)
(2)孔子坚持理想又处事灵活。他坚持“仁”、恢复周礼,坚忍不拔。当理想与现实冲突时,他能顺势而为,顺时而动。这种处世、处事的态度和原则给后人以积极的影响。
3.(2019 浙江高三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6)
材料一: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本不固者末必几,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墨子·修身》
材料二: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
(1)用一个成语概括材料一画线句墨子的观点。(2)
: 
(2) 孟子关于“言行”的观点和墨子是否矛盾?写出你对孟子理论的理解。(4)
: 
 
 
答案 (1) 正本清源。
(2) 不矛盾。墨子主张君子要言行一致;孟子并不反对君子要言行一致,只是强调君子不必完全固“执”于此。孟子的理论既表现了儒家对“义”的坚守,又体现了儒家“中庸”、权变的思想。
4.(2018浙江名校交流卷镇海中学命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6)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论语·子路》)
(1)《论语》有言,“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在材料一中,子路的言行直接体现了其中哪两方面的教育?(2)
: 
 
 
(2)丈人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评价孔子;樊迟“请学稼”“请学为圃”,却被孔子批评为“小人哉”。由此,是否能看出孔子不重视农业生产?为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4)
: 
 
 
答案 (1)5年高考3年模拟,忠。
(2)(示例)并不能看出孔子不重视农业生产。孔子强调“上”好礼、好义、好信,可见在孔子看来,自己培养的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士”,而不是亲自参加农业生产的“民”。“士”只要学会如何“劳心”,用“礼、义、信”来引导民众即可,“士”要重视农业生产,但并不需要直接参与农业生产。所以,孔子并非不重视农业生产,而是不重视直接参与农业生产。
解析 (1)从“拱而立”可看出孔子的“行”教;子路去而复回,有劝说丈人之意,由此可看出孔子的“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教。
(2)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儒家培养的是“士”,也正因为如此,孔子对樊迟的“小人”评价并非从道德层面来的,而是从地位层面来的。在农业时代,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但社会分工决定了他们反对“士”亲自参加农业生产。所以孔子并非不重视农业,而是反对“士”亲自参加农业生产。
  [参考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碰到一位老人,用拐杖扛着除草农具。子路问道:“您看见我的老师了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你的)老师?”说完,把拐杖插在地上除起草来。
子路拱着手恭恭敬敬地站在那里。
老人留子路过夜,杀了鸡、做了黍米饭给他吃,(并且)让他的两个儿子见了子路。
第二天,子路上路,(赶上孔子,)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是位隐士呀!(便)叫子路返回去见他。子路到达他家时,老人却出门了。
子路说:“不做官不合乎义。长幼之间的礼节,是不能废弃的;君臣之间的大义,又怎么可以废弃呢?想要保持自身的清洁(而隐居不仕),却搅乱了君臣之义这一重要的伦理关系。君子出来做官,是为了实践大义。(至于)自己的主张行不通,(那是)早就知道了。”(《论语·微子》)
  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民。”又请教如何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
樊迟退出。孔子说:“真是个小人啊,这个樊须!在上位者喜好礼,那么百姓就没有人敢不谨慎从事;在上位者喜好义,那么百姓就没有人敢不服从;在上位者喜好信,那么百姓就没有人敢不真心实意地对待你。若能如此,那么四方的百姓就会用襁褓背着孩子来投靠了,哪用得着亲自种庄稼呢?(《论语·子路》)
5.(2018温州高考适应性测试)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6)
  材料一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论语·述而》)
  材料二 厩焚。子退朝,:“伤人乎? ”不问马。 (《论语·乡党》)
(1)材料一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情怀?(2)
: 
 
 
(2)材料二中孔子“不问马”的言行跟材料一是否矛盾?你怎么理解?(4)
: 
 
 
答案 (1)仁爱。(“怜悯”“博爱”“对万物皆有爱”等类似答案亦可)
(2)不矛盾。孔子非不爱马,问人,是因为事情有轻重缓急之分,是下意识的举动,这可见其仁心。这与材料一的仁爱并不矛盾。
解析 (1)首先理解材料意思,然后分析其中蕴含的孔子的情怀。
(2)考生应先明确态度,即“不矛盾”,然后分析“不问马”这一行为与“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共性。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只用鱼竿钓鱼,而不用纲取鱼;用带生丝的箭射鸟,但不射栖宿中的鸟。 (《论语·述而》)
  材料二 马棚失了火。孔子从朝廷回来,:“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