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二 散文阅读
专题测评一
一、(2018安徽江淮十校4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5)
 
刘庆邦
小时候我不爱干活儿,几乎是一个懒人。可我娘老是说,一只鸡带俩爪儿,一只蛤蟆四两力。在这样的观点支配下,一遇到合适的小活儿,娘就会拉上我,动用一下我的“俩爪儿”,发挥一下我的“四两力”。
秋天,生产队给各家各户分红薯。鲜红薯不易保存,把一块块红薯削开,削成一片片红薯片子,摊在地里晒干,才便于保存。削红薯片子是技术活儿,由娘操作。娘分派给我的任务是把湿红薯片子运到刚耩上小麦的麦子地里,一片一片摊开。这么多红薯片子,啥时候才能摊完呢,我一见就有些发愁。娘好像看出了我的畏难情绪,手上一边快速削着红薯片子,一边督促我:,,手脚放麻利
点儿!我虽然不爱干活儿,却很爱面子,不愿让娘当着别人的面吵我。只得打起精神,用竹篮子把红薯片子装满,抵在肚子上,一趟一趟往附近的麦子地里运。天渐渐黑下来了,月亮已经升起,照得地上的红薯片子白花花的。当时我一点儿都不觉得美,更没有感到什么诗意,只想赶快把活儿干完,好回家吃饭。
比起晒红薯片子,最让我难忘的活儿是推磨
石磨分两扇,下扇起轴,上扇开孔,把轴置于孔中,推动上扇以轴为圆心转起来,夹在石磨两扇间的粮食就可以被磨碎。磨的上扇两侧,各斜着凿有一个穿透性的磨系眼,磨系眼上拴的绳套叫磨系子,把推磨棍穿进磨系子里,短的一头别在上扇的磨扇上,长的一头杠在人的肚子上,利用杠杆的原理,人往前推,石磨就转动起来。
我刚参与推磨时,还抱不动一根磨棍,娘让我跟她使用同一根磨棍推。娘把磨棍放在小肚子上往前推,我呢,只能举着双手,举得像投降一样,低着头往前推。人的力量藏在身上看不见,只有干活儿的时候才能显现出来。可因为我和娘推的是同一根磨棍,我不知道能不能帮娘增加一点儿力量。娘一个劲儿鼓励我,,,,不错,男孩子就是劲儿大。得到娘的鼓励,我推得更卖力,似乎连吃奶的力气也使了出来。一开始我觉得推磨像是一种游戏,挺好玩的。好多游戏有一个共
同的特点,那就是让不动的东西动起来,不转的东西转起来。推磨不就是这样嘛!可很快我就发现,石磨可不是玩具,推磨也不是游戏,推磨的过程过于沉重、单调和乏味。只推了一会儿,我就不想推了,拔腿就往外跑。娘喊:“站住,回来!”我没有听娘的话,只管跑到院子外边去了。
等我长得能够单独抱得动磨棍,就不好意思再推磨推到半道跑掉。娘交给我一根磨棍,等于交给我一根绳子,我像是被拴在石磨上,只能一圈接一圈推下去。推磨说不上前进,也说不上后退,因石磨和磨盘是圆形的,磨道也是圆形的,推磨的人只能沿着磨道转圈,转了一圈又一圈,循环往复没有尽头。
推磨不仅要付出体力,更要付出耐心。每个人的耐心,都不是天生就很足够,多是后天经过锻炼、积累起来的。对我的耐心最大的考验来自每年春节前的推磨。一年一度过春节,要蒸白馍、包饺子、炸麻花,需要比较多的面粉。过年主要是吃白面,白面都是由麦子磨出来的。在所有的粮食中,麦子因颗粒小,坚硬,是最难研磨的品种之一。没办法,人总得过年,总得吃饭,再难推的磨也得推。年前学校已经放寒假,我再也不到逃避推磨的理由,只得硬着头皮加入推磨的行列。平常我们吃不到白面馍,都是吃用红薯片子面做成的黑面锅饼子,锅饼子结实又黏牙,一点儿都不好吃。吃白面馍的希望构成了一种动力,推动我们把磨推下去。
20世纪80年代,随着农村通电和打面机的普遍使用,石磨就用不着了。我小时候反复推过的、曾磨炼过我的耐心的石磨,也不知扔到哪里去了。
推磨的时代结束了,怀念就开始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  )
A.文章叙述了“我”干晒红薯片子和推磨的活儿,体现出“我”生活的年代特征以及“娘”对孩子的教育方法等,解说了第1段中“娘”的思想观点。
B.文章语言口语化、生活化,亲切自然,特别是对“娘”的描写,不仅体现了“娘”对“我”的关爱之情,还体现了“娘”对“我”的教育的循循善诱。
C.“当时我一点儿都不觉得美”表现了“我”晒红薯片子时的劳累,但从“当时”一词推测,“我”现在很怀念当年生活的诗意。
D.根据“我”认为推磨是沿着磨道转圈的循环往复,再结合打面机普及后“我”就不再用石磨的事
实可知,“我”讨厌重复劳动。
2.文章画横线的段落(4)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何具体作用?(6)
: 
 
 
 
 
 
3.作者在体力劳动(晒红薯片子、推磨)的过程中有哪些感悟?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
: 
 
 
 
一、
1.答案 D “讨厌重复劳动”错误,作者写推磨“循环往复没有尽头”,是客观描述推磨的过程,没有体现“我”对重复劳动的厌恶之情。且“打面机普及后‘我’就不再用石磨的事实”也不能说明“我”讨厌重复劳动,由原文可知,“我”认为重复劳动磨炼了“我”的耐心。
2.5年高考3年模拟答案 内容:①石磨的构成和各部分的名称。石磨分为上下两扇,上扇两侧有磨系眼,可以拴磨系子,把推磨棍穿进磨系子里。在外力作用下石磨能够以下扇上的轴为中心转动。石磨的作用。通过石磨上下扇的摩擦可以把粮食磨碎。推磨的方法。把推磨棍穿过磨系子形成杠杆,人往前推带动石磨转动。
作用:①让读者明白有关石磨的内容。因为现在的读者大多没有推过磨,交代有关石磨的内容,让读者对石磨、推磨有个明确的认识,更容易理解文章。照应题目,并引出下文对推磨内容的描写。
解析 回答第一问,要从文章的第段表述的具体内容上分析、概括。回答第二问,可以从这段交代的内容与题目、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读者的关系等角度进行分析。
3.答案 ①所有人都有体力干活儿,体力也只有在干活儿的时候才能显现出来。孩子参与劳动需要大人的不断督促和鼓励。劳动不是游戏,过程可能比较沉重、单调、乏味,需要付出体力、耐心才能完成。人的耐心多是后天锻炼、积累出来的。希望的引领作用是巨大的,它能产生一种动力,推动人们继续工作。
解析 解答本题要注重分析文本描写“我”晒红薯片子和推磨两项劳动的内容,即作者在描写这些内容时表达了什么观点或表达了什么情感等。从第段看,作者借助“娘”的口吻告诉读者:每个人都有力量劳动,岁数小也应该有力量,只是力量不大而已。第,写晒红薯片子的内容,写了在“娘”的督促下“我”虽然不爱干活儿但能坚持干活儿。第,写“我”在很小的时候帮助“娘”推磨,“我”认为人的力量在干活儿的时候能够显示出来,并且认为干活儿不是游戏,干活儿是比较沉重、单调、乏味的。第,写推磨要付出耐心,自己就是在推磨中锻炼、积累了耐心;同时,作者认为希望获得美好的东西就会产生干活儿的动力。由此,将相似情感和类似感悟合并,就能得出答案。
二、(2019南京金陵中学高三学情调研)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15)
,老木风箱
马宝平
木风箱,不过是丑笨的木箱子。然而,在过去,它可是普通农家必不可少的灶具,它那膛子里装满了奥秘和学问。
它的外壳是用半寸厚的木板做成的,密封严实。前后两面的侧板上,各留有二寸见方的一个“吸气口”。“吸气口”的内壁悬吊着活动的小木板,叫“舌头”。风箱中间竖置一活动木板,周围密密地缚扎着一圈鸡毛,叫“毛头”。毛头像活塞一样和风箱内壁保持密封,它的面板上竖开两个直径约一寸的小圆孔,用来固定推拉杆,推拉杆的另一端通过小圆孔伸出风箱外,头部竖直安装一圆木柄,即拉风箱的把柄。拉风箱时,手握把柄,一推一拉,“舌头”也跟着有规律地一张一翕——“舌头”一张,外面的空气被抽进木箱里;“舌头”一翕,把吸气口挡严,木箱里的风就通过出风口呼呼地吹入了灶膛。
冬天,尤其是数九隆冬时节,风箱就成了一家温暖的心脏。我们兄弟姊妹围坐在炕头上,父亲
把柴火抱回屋子,不时地往灶膛里添柴,母亲不紧不慢地拉风箱,“呱嗒——呱嗒——”,给寒冷的生活注入了无限的暖意,给寡淡的日子增添了特别的情韵。
临近年节,家家户户都忙着储备各种吃食,有蒸花馍,炸麻花,做年糕、漏粉条等。每逢这种情形,婶子大娘们都来帮忙,拉风箱就成了我们兄弟姊妹的营生。
蒸馍馍拉风箱可是有许多讲究的。这时候,婶子就耐心地指导我们:“拉风箱要长拉慢推,吃匀力,节奏均匀,缓急有度。拉得太慢,吸不进风,风力小,不起火;拉得太快,风虽有力,但吹风时间短,火力也顶不起来;用力太猛,还会别住推拉杆‘憋住气’。还有,用力方向要吃准;偏上偏下,忽左忽右,推拉杆就会罢住。”随着婶子的一推一拉,风箱吹出了匀称适度的呼呼风声,炭块吐着红红的火舌舔着锅底,锅里的水开了,满屋子热气腾腾,笼罩着暖烘烘、乐融融的氛围。
不多时,馍馍的香味就在屋子里弥散开来。母亲一揭蒸笼,我们来不及等到冷却,捡一个轻轻一咬,齿颊生香,余味绕舌。
这种农家乐,在谁家帮忙,谁家就是年。母亲用准备好的肉、菜做一顿丰盛的大餐,硬把亲邻留下。母亲忙着炒菜炖肉,我们帮着取碗递盘。炒菜最关键的是火候,我们小孩子把握不好。
这时候,轮到父亲拉风箱了。那风箱也似乎更加热心,炭火轻吻锅底,屋子里香飘四溢。炖肉和各种土菜一样样地端上来……人们边吃边夸母亲的厨艺,母亲招呼这个应答那个:“往前坐,家常饭,要吃好,都是自家人,拿啥心哩!”她们那一张张笑脸,辉映着晾满屋子的花馍,乐成了花海。这时,室内屋外似乎弥漫着融融的春意,飘散着浓浓的年味。
在那个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我们的日子却过得红红火火,有滋有味,风箱陪伴在我们的生活中,她似一位慈祥的祖母,一天天,一年年唱着一首单纯而又执着的歌,为我们的生活鼓足了气,加满了劲。
如今,木风箱,连同那些耧、连枷、车轱辘等旧式物件,都完成了它的使命,被闲置了。然而,它们都承载着一段厚重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存在人们心灵的底片上,仿佛镌刻在山岩上的天书箴语。
(有删改)
1.文章第段详细地介绍了风箱的制作和工作原理,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5)
: 
 
 
 
2.请赏析文章第段画线句子的表现特。(4)
: 
 
 
 
3.请探究文章标题的意蕴。(6)
: 
 
 
 
二、
1.答案 ①许多人已不熟悉风箱,需要介绍;②照应了上文的“奥秘”“学问”;③引出下文关于拉风箱的“讲究”;④表达了“我”对风箱的深厚感情。(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分析段落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在内容上,因许多人已不熟悉风箱,需要介绍;表达了作者对风箱的深厚感情。在结构上,段属于中间段落,可以从照应前文、引出下文等角度分析,很显然本文第段照应了上文的“奥秘”“学问”;引出了下文中拉风箱的“讲究”等内容。
2.答案 运用拟人修辞,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写出了婶子拉风箱的高超技巧,营造了和乐的氛围。
解析 “风箱吹出了匀称适度的呼呼风声,炭块吐着红红的火舌舔着锅底”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而且还从视觉、听觉、触觉方面写出了婶子拉风箱的高超技巧,营造了和乐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