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单元知识整理
《壶口瀑布》
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本文紧扣游记的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采用定点换景法,用磅礴大气的语言,细致描绘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层次清晰、鲜明逼真地展示了壶口瀑布的立体美并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胸怀,再由黄河的伟大性格联想到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
从句式特点、修辞手法、词语运用(四字短语、动词、叠词、重复用词)等角度品析这些精彩的语句,体会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和伟大精神
看了让人下面滴水的说说文章(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赏析:“挤、撞、推、搡、呼、拥”等动词准确地表现出水的种种动态。“挤着”“撞着”突出波浪数量之多、密度之大,“推推搡搡”是横向的动态,“前呼后拥”是纵向的动态,这样就把“撞”的情态写得非常细致生动,突出壶口瀑布波涛汹涌、奔腾激越的气势。(动词)
(2)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赏析①:用短促急骤的句式,表现河水奔腾汹涌之势,突出画面的动态美。(句式特点)
赏析②:“推推搡搡”“排排黄浪”“堆堆白雪”中叠词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叠词)
(3)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赏析①:大量地运用四字短语,如“一川黄浪”“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旋”“如丝如缕”,将泉、溪、漩涡的形态描绘得精练生动,简洁整齐,余味无穷,显得典雅而有韵味。(四字短语)
赏析②:“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水的流淌赋予人的动作,使其一下子就有了不同的情感,甚至成为人遭遇困难、障碍时选择心态的象征——有的果断
放弃,有的伺机而动,有的灰心退却。(修辞手法)
(4)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赏析:“跌”“碎”二字反复出现,不仅强化了瀑布流水的力量,也形成了独特的音节效果。(重复用词)
本文语言畅达自然、雅洁凝练,富有古典气息;节奏感强,张弛有度;善用修辞,生动形象;用词精准,表现力强;运用叠词,富有音韵美。作者用这种磅礴大气的语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一往无前的精神,既生动形象,又别有雅韵。
《在长江源于格拉丹东》
作者按照时空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层次清晰地描述了自己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从远眺、近观到身处其间,描写重点从雪山转向冰塔林再到冰窟,景物特点各异,营造出一种雄伟、圣洁、瑰奇的境界突出了风景给人带来的震撼和触动
读第10、11段,勾画描写冰塔林美景的语句进行品析,感受景物的神韵(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描写方法、感官描写等角度,任选一个角度进行品析。)
(1)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
评析:简笔勾勒冰体的奇形怪状,美不胜收,并且称这些奇形怪状为“最漂亮的这番模样”,足见作者对自然伟力的赞叹之情。(描写方法)
(2)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
评析:从听觉角度描写,表现冰风的永不停息与凛冽。(感官描写)
(3)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
评析:置身冰窟中,感觉仿佛置身于“琼瑶仙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冰窟的美丽、圣洁;“静穆”一词准确生动地写出冰窟的静态美;“晶莹和洁白”,写出冰的颜与亮度。(修辞手法、词语运用)
(4)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
评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冰的流苏”比作“长发”,生动形象地写出冰窟中冰体的形状怪异、美丽瑰奇。运用对比,用人的渺小衬托冰山的巨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5)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评析:运用大笔涂抹的方法,从视觉角度写出了冰的彩美,表现冰塔林的光彩神韵。(描写方法、感官描写)
(6)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删去加点的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评析:删去加点部分后,全句就只是对眼前景物的实实在在描写,缺少了对大自然漫长历史和永恒运动的想象。没有了想象之美,景物也缺少了神韵。
(7)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评析:作者并不去详细描写冰山裂纹和皱褶的形状,而是由此写到关于冰川、冰山形成变化的想象,把冰山的皱褶想象成树的年轮。这样的写法能让读者联想到眼前景物“背后的故事”——大自然漫长、反复的变化,并由此认识到:这冰山、冰川其实是大自然历史的一部分。
冰塔林具有漫长的历史,在永恒地运动,反复地变化,壮美至极。通过对“最美冰塔林”的品读,你发现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塔林的美景的?这种写法有什么妙处?
写景方法:
(1)作者对冰塔林的描写有详有略,略写时一笔带过,详写时细致刻画。
(2)作者善于捕捉所写景物的神韵,无论是简笔勾勒、大笔涂抹还是详细描写,都重在写神而非绘形。
(3)写景时往往把自己的感受、想象与客观的描写融为一体,往往从眼前的景物出发,做时间维度上的延展。
写法妙处:这样的写法既增加了文章的厚度,也赋予了文章独特的韵味,同时还能引发读者的遐思迩想,使其能更好地沉浸到文章营造的境界中去。
作者多次写身体感受到底有什么作用?
(1)从侧面写出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艰险,突出了本文“所至”和“所见”的独特性。
(2)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作者的身体状况构成了文章的一条潜在线索,随着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作者对各拉丹冬的感受与理解却越来越细致,想象也越来越富有诗意。
(3)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乐观与坚强,也让文章显得更亲切、真实、可信。
追问: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的作者在文中反复写自己身体的痛苦感受,还有什么表达效果?
作者反复叙写身体的痛苦,并将它与景物描写以及自己的内心体验、邈远思绪融为一体,表现出各拉丹冬的壮美迷人,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细腻感受、诗意想象和敬畏之情,使文章呈
现出一种悲壮美的彩。人的痛苦在伟大而恒久的自然面前,显得多么微不足道,作者以身体的痛苦感受,反衬出大自然的伟力,表达作者对自然的礼赞、敬畏之情。
本文的语言读起来比较平实随性,实则不乏精心锤炼、准确传神之处。赏析句子
第一组:(精彩的描写)
(1)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1)语言精准又生动形象,首先用长句总写各拉丹冬的变化多端,然后接连用短句,简笔勾勒各拉丹冬巍峨高大、棱角分明的特点,张弛有度,富有音乐美感。
(2)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2)用语精简而准确,形象性强,短促的句子节奏,很好地表现出冰体形状之多令人目不
暇接,最后部分节奏放缓,形成一种张弛有度的音乐美,让句子又融入段落主体比较舒缓的节奏中去。
第二组:(幽默的点染)
(1)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的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1)将自己的身体不适比喻为“小震”“大地震”,描写自己由于病痛而行动迟缓的“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幽默之中,透露出作者乐观、坚强的精神和对探险事业的热爱。     
(2)正是在后退的当儿,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
(2)用“分外利落”形容自己拍摄冰山时跌倒骨裂的情景,好似没有痛苦一般。这幽默调侃之中,透露出作者乐观、坚强的精神。
第三组:(精练的哲思)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1)“眩晕”原指一种症状,感觉到自己或周围的东西旋转,这里指“浩浩苍苍”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令人不知该看什么;“卖弄”原指有意显示、炫耀,含贬义,这里指大自然的无穷创造力在各拉丹冬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两个词表现了作者面对冰峰、冰河、冰谷等景感受到的震撼,以及基于人与自然的对比而产生的对自然的敬畏。
(2)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有什么含义?)
(2)坚冰之下的流水,是长江的生命源头,从这里开启了长江的生命之旅。它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文化。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和这长江一样源远流长,表达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3)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各拉丹冬的近旁。(“的确”二字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3)各拉丹冬环境险恶,不见自然生物痕迹,却有人前来拜访。“的确”二字表达作者在赞美自然、敬畏自然的同时,也赞美了人挺立于伟大自然面前的卓绝风姿,富有哲理意味。
这类语言形成了文章审美的聚集点,调节着全文的节奏,闪烁着思想、精神、情感的火花,使文章既流畅自然,又张弛有度,平易处读来轻松自如,锤炼处则需细细品味,很能吸引读者。
文章记叙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描绘了各拉丹冬独特的气候和地域特点,展现了它的雄奇壮美,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礼赞之情。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将写景与自己的身体状况、感受思绪融为一体,用平实又精准传神的语言来表达,使文章流畅自然、张弛有度,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