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三⼤湾区:东京湾区
东京湾区由“⼀都三县”即东京都、神奈川县、千叶县和琦⽟县所组成,包括东京、横滨、川崎、千叶、横须贺等⼏个⼤中城市,是⽇本最⼤的⼯业区,占⽇本总⾯积的3.5%。2015年,东京湾区GDP总量达1.8万亿美元,聚集了⽇本1/3⼈⼝、2/3经济总量、3/4⼯业产值。⽬前,⽇本三菱、丰⽥、索尼等年销售额在100亿元以上的⼤企业近50%都聚集于此,是⽇本制造业的核⼼区域。
⼀、东京湾区产业概况
从三次产业看,东京湾区以三产服务业为主导,⼆产⼯业次之。⽬前,东京湾区服务业占主导地位,GDP占⽐达80%以上,主要为⾼端制造业提供服务的⾦融、贸易、⼯程服务、研发等⽣产性服务业;第⼆产业占⽐不⾜20%,但⽬前仍是⽇本全国制造业的核⼼,⼯业产值占全国的3/4以上。
图:2015年东京湾区三次产业结构
从⼯业结构看,东京湾区⾼科技制造业与重化⼯⼯业并驾齐驱。⽬前,东京湾区制造业主要为3C电⼦消费品、精密机械、汽车制造等⾼附加值制造业,以及⽯油炼化、钢铁加⼯、印刷等重化⼯⼯业。湾区指的是哪些地区
⼆、东京湾区制造业概况
(⼀)制造业发展历程
东京湾区制造业是随着东京城区产业转移发展起来的,20世纪60年代,东京都已步⼊经济⾼速发展时期,此时便开始实施“⼯业分散”战略,将⼀般制造业外迁⾄距离不远的东京湾区。⾄此,东京湾区⼯业发展拉开序幕,历经从初级加⼯⼯业到重化⼯业再到⾼附加值制造业的转变。
图:东京湾区制造业的三个发展阶段
第⼀阶段(20世纪60年代前):东京都实施“⼯业分散”,机械加⼯、电器⽣产、⾷品加⼯等⼀般制造业向东京湾区转移,东京湾区进⼊初级加⼯⼯业阶段。
第⼆阶段(20世纪60-80年代):此阶段东京湾区在港⼝优势、与城市相隔的优势下,⽯油化⼯、钢铁冶炼等重化⼯业发展起来,成为⽇本最集中的重化⼯业区域。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东京湾区(尤其是临近东京的京滨⼯业带)科研⼈才集聚、城市功能慢慢体现,重化⼯⼯业逐步向外扩散,开始发展精密机械、电⼦信息等⾼附加值、低污染的制造业,同时⼤范围布局服务于制造业的现代物流等⽣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布局
⽬前,东京湾区形成了京滨、京叶两⼤⼯业区。其中,京滨⼯业区以电⼦信息、精密机械制造为主,⼯业产值占⽇本全国的40%,成为东京⾸都圈产业研发中⼼。京滨⼯业区临近东京城区,集聚了NEC、佳能、三菱电机、三菱重⼯、三菱化学、丰⽥研究所、索尼、东芝、富⼠通等许多具有技术研发功能的⼤企业和研究所,以及庆应⼤学、武藏⼯业⼤学、横滨国⽴⼤学等⾼校,为⾼端制造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京叶⼯业区以⽯油炼化、钢铁等⼯业为主,是世界最⼤规模的液化⽯油⽓储备基地、⽇本最⼤的材料与能源⽣产基地。京叶⼯业区较京滨⼯业区发展起步晚,⼜与东京都市圈相隔较远,⽬前产业仍以重化⼯为主,但已规划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型。
图:京滨(左)、京叶(右)⼯业区
三、东京湾区制造业发展借鉴意义
(⼀)基于各区域长板,打造错位发展的产业布局
湾区⼟地空间有限,充分拉长优势长板形成合理的产业空间分布最为关键。东京湾区在产业空间分布上表现为集发展模式,根据周边城市功能在不同阶段的演变,不断进⾏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如,东京都产业布局从传统⼯业化时期的⼀般制造业、重化⼯业为主的产业格局,逐渐蜕变为以对外贸易、⾦融服务、⾼新技术等⾼端产业为主,同时⼜与京滨、京叶⼯业区紧密互动,促使每个产业集聚平台形成合理化、专业化分⼯格局。
(⼆)制定产业准⼊门槛,从源头控制能耗排放
东京湾区在发展初期,由于⼤量发展重化⼯业,造成严重环境污染问题。随后,东京湾区便实施“先污染、后治理”战略,开始整治湾区各种综合能耗排放。⼀是制定产业准⼊门槛正⾯清单,从源头上控制污染⾏业进⼊;⼆是围绕准⼊产业制定细分产业政策,进⼀步⽀持现有产业快速发展。
(三)创新引领,形成良好的产学研运⾏体系
东京湾区⼯业区建⽴了专业的产、学、研协作平台,同时,⽇本将原来⾪属于多个省厅的⼤学和研究所调整为独⽴法⼈机构,从⽽赋予⼤学和科研单位更⼤的⾏政权⼒,进⼀步建⽴更有竞争活⼒创新体系。此外,政府营造环境⿎励企业创新,每年企业研发经费的投⼊占⽇本R&D经费的80%左右,通过“产学研”体系的协调运转,发挥了各部门联合攻关的积极性,也使得京滨⼯业区不断集聚⾼科技研发机构和企业,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