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8年聚焦三农问题。随后,在党的十九大,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国特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时代特征出发,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要求。2021年2月,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成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新奋斗起点。随后,2021年4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完善了乡村振兴的法律依据。当前,我国已进入“十四五”规划新时期,正在探索编制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村庄规划,研讨新形势下城乡融合、区域发展的乡村机遇。
1.2粤港澳大湾区与典型乡村的优势互补潜力
“典型乡村”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缺乏自身特,区位与交通优势不明显,周边无景区依托,不适宜将旅游业作为主打产业的乡村[1]。这类乡村在广东省乃至全国农村中占大多数,农业属性强,农业人口比例大,具备极高的第一产业首位度与劳动力聚集性。同时,由于开发程度相对较低,其生态环境良好,生物资源、土地资源充沛。
湾区指的是哪些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九市,而尚未赋予其周边乡村以区域职能。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将实现人才集聚、土地开发,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在农产品需求、土地利用整备与非城市功能疏解、生态环境建设、相关科学研究与产业链构
建等方面存在与典型乡村协同发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综上所述,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有助于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区域协调和乡村振兴,典型乡村融入大湾区发展背景,实现区域化发展策略急需学术界的探讨研究。
2广东省典型乡村发展困境
在乡村振兴中,如何实现在地资源的转化利用,培育良好的产业链条,强化乡村的“造血”功能?如何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与创新潜力,使乡村走上可持续的发展之
摘要 进入“十四五”规划新时期后,我国更加注重乡村的发
展,但目前我国乡村,尤其是典型乡村的发展面临诸多困境:与上位规划缺乏衔接、新型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现代化程度低且产业链不完善、生活便捷度较低等。本研究以广东省为例,尝试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探索出一条适合广东省典型乡村建设并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带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典型乡村;广东乡村;乡村振兴;乡村发展中图分类号 TU982.29文献标识码 A
基金项目 2020年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攀登计划”
专项资金)(pdjh2020b0104)。DOI 10.19892/jki.csjz.2022.13.25
Abstract In the new period of the “14th Five-Year Plan”, more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However,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in China, especially typical villages, is faced with many difficulties: lack of connection with the upper planning, imperfect new infrastructure, low industrial modernization and imperfect industrial chain, low life convenience, and so on. Therefore, this paper takes Guangdong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a path suitable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ypical villag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uangdong - Hong Kong - Macao Greater Bay Area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to promote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industries, talents, culture, ecology and institutions.
Key words GBA; typical village; Guangdong rural;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developmentds
1引言
1.1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重要地位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且大部分国土面积属于农村地区。据统计,农村集体土地总面积约436.67万km 2,耕地面积为119 491 100 hm 2。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
979万人,占总人口的36.11%。即使我国已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但农业依旧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亦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短板。因此,实现乡村振
作者简介:胡柔美(1998-),女。研究方向:乡村规划。
通信作者:作者单位:1.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2.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广东典型乡村发展策略研究
Research on Typical Rur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in Guangdong under the Construction Background of Guangdong - Hong Kong - Macao Greater Bay Area
胡柔美1 罗海智2 麦曼铃1 林宇宁1 赵晓铭1
Hu Roumei 1, Luo Haizhi 2, Mai Manling 1, Lin Yuning 1, Zhao Xiaoming 1
路?如何有机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实现乡村宜居宜业?虽身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但广东省的典型乡村并没有有效地利用宏观资源,相反,因为区位偏远、珍贵资源少而失去了在经济、人才上的竞争力,在建设过程中不到“突破口”和“发展点”,进而导致陷入发展的恶性循环。
2.1发展现状
根据前文对典型乡村的定义,本文分别以广东省梅州市木联村、惠州市楼下村、韶关市冲下村为例,对当前典型乡村发展现状和困境进行阐述与总结。
梅州市木联村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产业,产业结构单一且生产规模小、经济效益低。村域内耕地分布零散,利用率与集约程度低,土地抛荒现象严重。木联村拥有杉树林和油茶特资源,但现状杉树林与油茶主要为原材料输出,缺乏加工技术,尚未形成完备的产业体系,收益低,经济效益大打折扣,难以谋求长远发展。另外,木联村还存在对外交通联系薄弱、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未能实现全覆盖等问题。
惠州市楼下村同样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传统乡村,经济落后,人均年收入仅为14 600元。村域内耕地广阔,集中成片,具有独特的乡村田园景观特点,但整体利用率较低,且农田荒废现象严重,目前农业生产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缺乏农业生产所需的水利设施和农业机械化设备,具有较大的改造提升空间。
韶关市冲下村亦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乡村,存在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技术落后等问题。同时,村庄空心化问题严重,村庄难以发展。村域的客家排屋、祠堂、烈士纪念碑等具有客家文化和红文化的特资源存在保护缺失、老化严重、文化流逝等问题,村庄整体风貌杂乱。冲下村还存在配套设施不完善的情况,如垃圾收集设施未全覆盖、污水处理设施缺乏、交通条件需进一步优化等。
2.2发展困境
当前,广东省典型乡村在土地利用、产业发展、乡村人口、经济社会、区域空间层面均存在较大的发展困境。
2.2.1土地利用层面:用地布局不均匀,耕地抛荒情况严重
部分典型乡村农田分布零散,不具备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基础条件。除此之外,还存在严重的农地抛荒问题,农作物播种面积不断缩小,造成了巨大的土地资源浪费。
此外,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置滞后,距离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差距巨大。尤其是乡村的交通设施、养老设施、孩童嬉戏设施、社会养老服务设施较为短缺。
2.2.2产业发展层面:产业结构单一,农业环境较差
典型乡村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具有高投入、低产出、生产周期长、易受自然条件影响等特点。当前,广东典型乡村尚未实现产业集化发展,无规模化、专业化农业经营,农业生产总值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
此外,大部分乡村尚未引入农业机械化设施或仅引入小型设施,村内总体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低,农业机械总动力不足,农业生产环境差、生产效率低。2.2.3乡村人口层面:人才、劳动力流失,老龄化严重
根据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城市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13年,而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还不足7年,未达到九年义务教育水平。而大部分村民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选择外出务工,到城市发展后不愿意再回到乡村发展。同时,小农经济与农业现代化的矛盾、乡村村民典型的小农意识限制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但小农经济在我国必将长期存在,协调小农生产与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进一步提升村民的受教育水平和思想认识。
而对外缺乏吸引力亦导致大学生不愿意前往乡村就业、创业,直接导致村内农业科技人员缺乏。乡村面临着人才凋零、老龄化趋势加重等问题。
2.2.4社会经济层面:面临返贫危险
据2020年各省市人均GDP排行榜数据,广东省2020年GDP为110 761亿元,其中80%的GDP来源于珠三角区域,粤东、粤北、粤西仅占20%,发展差距大,富在广东,穷也在广东。2020年,广东161.5万相对贫困人口和2 277个省定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但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对乡村人口的虹吸效应将进一步加剧,乡村产业将会进一步减小乃至消亡,已脱贫的乡村存在较大的返贫危险。
除城市虹吸效应外,典型乡村的应急灾害响应能力亦相对较低,对于突发自然灾害的响应、灾后恢复能力均较弱。
2.2.5区域空间层面:独立发展,缺少区域协同
典型乡村对外交通能力薄弱,导致难以发挥其区域职能。同时,粤东西北地区乡村与珠三角地区的乡村经济产业基础的巨大差异和发展动力薄弱的困境[2],在规划层面导致了广东乡村独立发展、区域性较弱的现状。
3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典型乡村发展的需求耦合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对农产品的巨大需求为典型乡村带来发展机遇。而广东典型乡村的发展建设将发挥乡村作为独立区块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贡献农业力量,反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建设,填补粤港澳大湾区七大城市组在农产业上的短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发挥乡村的生态经济价值。作为大湾区优质新型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载体[3],使大湾区充满活力,从而真正实现大湾区与典型乡村联动发展。
3.1粤港澳大湾区非城市职能疏解需要:土地互补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要素向核心城市聚集,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土地不够用”的问题成为限制城市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而乡村的闲置土地可以承载城市产业、娱乐等功能,疏解城市压力,同时也促进了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推动了珠三角九市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3.2农业相关产业引入需要:产业链搭建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对农产品的巨大需求为典型乡村的发展带来机遇,通过大湾区建设可搭建农产品产销
平台,促进典型乡村农业结构调整。而典型乡村农业发展可稳住大湾区发展的农业基本盘,保障大湾区的粮食安全,为大
湾区的发展提供充足动力。
3.3高层次人才需要:人口重构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带来大量人才流动,为典型乡村的发展提供了人才资源,而典型乡村的发展建设能够吸引城市人口流入,充分激发人才活力,从而实现人口流转的良性循环,促进城乡人口重构。
3.4宜居宜业宜游需要:生态文明提升
粤港澳大湾区将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为生态环境良好、自然资源丰富的典型乡村带来机遇,依托大湾区特优势及香港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构建文化历史、休闲度假、养生保健、邮轮游艇等多元旅游产品体系,丰富粤港澳旅游精品路线,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促进典型乡村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优化[4-6]。
4国内外相关经验
4.1国外乡村规划建设经验借鉴
韩国的新村运动自上而下开展,从中央到地方,再延伸至末端村庄[7]。村庄被划分为“基础村庄”“自助村庄”和“自立村庄”三个类别,通过不同的扶植策略和升级制度,刺激和引导村庄间的竞争[5]。首先,通过完善基础设施进行住宅改良,提升农村生活环境质量;其次,以农业为突破点,发展农副产品、农产品加工等与农业相关的第二产业,促进产业的发展,激活村庄活力。最后,引入“优势村”诱导性竞争机制,提高村民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提高农村的活力,激发农民对农村的认同感。
日本的新农村建设以振兴产业为着力点,通过建立和完善涉农法律法规体系改变农业结构,增强农村活力。注重农村品牌的建设,以“一村一品”造村运动[4]为切入点复兴乡村,通过特农产品形成独特地域文化。发展“农业+观光旅游”的模式,打造特旅游品牌,以此打开乡村发展之路,弥补城市生态的缺位,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美国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注重对农田水利设施、交通基础设施、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等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建设特小镇和推广农业科技,美国的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了70 %[6]。另外,美国特别重视农民的专业化教育,美国农民大多数具有本科以上的学历,且至少具有两年以上的农业专业化教育,保证了农业生产人员的专业性和科学性[4]。
4.2国内乡村建设经验
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已初步形成了符合长三角城市与乡村发展利益的区域联动和城乡融合发展模式。
浙江省安吉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是依附长三角崛起的生态经济特强县。安吉县以“经营乡村”为发展理念,以生态建设为抓手[7],准确把握机遇,利用紧依杭州、上海、南京大都市的市场区位优势与大城市对农产品、农业资源的巨大需求,将农业资源进行商品化运作,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资本。
浙江省永嘉县以“环境综合整治、村落保护利用、生态旅游开发、城乡统筹改革”为主要内容开展美丽乡村建设[8]。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村庄立面改造、田园风光营造等推进环境综合整治,改善乡村人居环境。通过人文资源开发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实现城乡资源、人口和土地的最优化配置和利用,进而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促进乡村的经济发展。利用长三角大城市人口对乡村恬静生活的需求,将乡村建设与服务业紧密结合。
4.3对广东省典型乡村建设的启示
分析乡村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寻发展的突破口,是乡村发展的基点。安吉县抓住生态优势,永嘉县抓住人文资源优势突破瓶颈。因此,在典型乡村建设过程中,应从乡村自身条件出发,寻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通过优势放大和问题解决的路径到适合的发展道路。
乡村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有效引导,在大政策的背景下自上而下的实施,韩国通过扶植策略和升级制度,
日本通过法律、政策、制度等手段对乡村的发展进行推动,并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持续地进行支持及引导。我国乡村发展需要盘活乡村土地资源,促进乡村土地流转,这就需要政府的可持续性推进。
乡村规划建设需要提升村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促进村民的参与。村民是乡村的主人,村民知识技能及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乡村规划建设的参与,是乡村发展的关键。可通过各类的乡村教育及培训,提升村民的整体素质,使之在乡村建设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5典型乡村发展建设策略探索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能仅有城市,乡村更不能缺位,城乡融合发展方能让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世界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恰好位于广东省中部区域,湾区的发展必将带动广东其他地市的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双轮驱动下,会进一步刺激决策者、规划者去解决广东省典型乡村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运营不创新、人才培育链条不连贯等问题,将典型乡村的发展融入湾区发展的大环境中,实现乡村高水平发展。
5.1优化乡村空间布局,补齐乡村民生短板
乡村是大湾区建设的稀缺资源,是大湾区生态功能的重要承载,是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空
间。
优化乡村空间布局、盘活乡村既有资源、释放资源价值,是乡村发展的核心。在遵循上位规划的基础上,自上而下地整合和梳理国土空间资源,统一收集土地类型、乡村人口等基础数据,实现基础资料“一张图”,衔接国土空间规划的探索。明确国土空间主体功能定位,完善空间布局和结构,优化乡村开发保护格局,增加规划的落地性与可实施性,避免乡村规划“本子越做越厚,废话越来越多”的情况。
打造大湾区优质生活圈,需要优先发展民生工程,乡村的发展更需要补齐民生短板,改善整体人居环境。首先大湾
区交通条件要求较高,但大湾区内乃至广东省内的典型乡村整体交通条件都较差,需要加强乡村内外道路的建设,完善交通设施条件,促进乡村对外及对内交流,加快信息流通;其次,需要加强对乡村教育的投入力度,保证乡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再次,完善乡村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提升乡村的整体医疗水平,保证村民的身心健康;最后,加强乡村养老设施的建设,提高养老服务能力。
5.2寻乡村发展基点,稳住农业基本盘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乡村的角和功能必不可少,乡村发展需要从自身寻发
展基点,需要做好基础调研工作,收集资料数据,总结资源条件、经济基础、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及领导力量等方面的优势和问题,到最核心的问题,抓住优势,寻发展突破口。
粮食安全是乡村振兴的底线,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典型乡村的发展应以农业为重,稳住农业的基本盘,农业不仅能提供农产品,还具有产业链延伸、生态文明载体、社会发展支撑和农耕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功能。广东属于平原地区,适合种植粮食和蔬菜,且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建设对农产品需求巨大,为典型乡村带来了发展机遇。首先,要用好广东在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方面积累的经验,共建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园;其次,利用广东东西部协作产品交易市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广东东西部协作(肇庆)创业创新基地等平台,广泛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最后,要加强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农业品牌品质,进一步辐射广东省其他地方。
5.3产业振兴,有机衔接小农生产和现代农业
典型乡村产业发展需要建立一个有特、有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体系,即实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的产业链。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突出特、多元发展,全面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活力和内生动力,提高内生发展能力,走内生型乡村振兴之路。
小规模生产经营是我国农业生产经济的主体形态,小农生产和小规模经营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将长期存在,把小农生产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起来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新方向,也是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要落实和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促进农业人口转移,推进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农业人口就近转移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本保障,有助于培育多样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小农户以迂回投资的方式融入,并通过农业服务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的分工分业,延伸产业链,激活新动能,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
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盘活乡村资源,促进产业融合,拓宽农民功能性增收渠道,进行农业生态、康养、文化等多种功能和农村经济、生态、生活等多元价值的开发,如创新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5.4加强人才培养,建设智慧乡村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必将带来教育结构和人才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其中,乡村人才缺口巨大。可以通过粤港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的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推动乡村技术人才的培育和流动。根据实地调研,村庄的发展需要提高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还需要乡村振兴的农业技术人才和一支能够带领大家往前走的领导班子。
要充分发挥高校、政府、乡村等要素资源优势,加强乡村科技创新力量的发展。首先,城乡规划专业通过人才培养改革,培育出具备产业基础知识与规划理论知识的复合人才;其次,城乡规划专业高年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到对口行政村把农校特带入乡村规划,对产业发展进行初步策划,院校通过农林人
才的介入和标准园、示范园的建立,以及理论研究加示范建设,确定区域最宜种植的农作物;再次,乡村通过“乡贤”或致富带头人,将示范点建设经验逐步推广出去,实现规模化、高效化种植,进而实现农产品高产出;最后,依靠农校社会资源的介入也能拓宽农产品销路,打造乡村品牌,实现乡村、企业互利互惠与农校突围。
另外,需要正视城乡数字经济鸿沟,逐步推进农村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通过智慧乡村的建设来缩小城乡数字经济的鸿沟。
6结语
我国的乡村振兴开展得如火如荼,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农村创新创业稳步推进。但在疫情防控背景下,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暴露出过于依赖外力的问题,且我国乡村数量庞大,而大多为缺乏特、无明显交通和区位优势的典型乡村,并不适宜赶上旅游热潮,这类乡村如何突破发展瓶颈是全面振兴乡村的关键点。借鉴国内外乡村发展的案例,从农业切入典型乡村的发展,可拓宽我国乡村规划中对典型乡村的发展视野,为典型乡村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罗海智,赵晓铭,王靖玮,等.当代典型乡村建设策略的耦合性分
析:以广东省韶关市冲下村为例[J].农业与技术,2019,39(24):59-61,74.
[2] 魏剑丹,郭素萍,邹伟勇.从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的广东省实践
探索[J].南方建筑,2019(02):62-67.
[3] 叶红,魏立华,阮宇超,等.湾区乡村角地位与突围策略研究[J] .
上海城市规划,2019(05):16-21.
[4] 严旭.域外乡村治理的典型模式及经验借鉴[J].攀登,2020,39
(02):89-92.
[5] 南根祐,庞建春.韩国的新村运动和生活变迁[J].民间文化论坛,
2019(06):26-37.
[6] 陈新.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的难点及对策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20.
[7] 黄杉,武前波,潘聪林.国外乡村发展经验与浙江省“美丽乡村”
建设探析[J].华中建筑,2013,31(05):144-149.
[8] 刘昭沄,江金启,孙学涛.韩国新村运动的政策演进及其对中国乡
村振兴的启示[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
(06):646-650.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