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发展背景下的中山区域综合交通体系
林涛 陈建凯 高作刚 胡日明
【摘要】珠三角湾区成为未来战略要素聚集区,湾区发展也将成为珠三角新一轮发展,跻身世界水平城市的关键。中山地处珠三角核心,正处于工业化晚期向服务业演变过程中,城市也已形成城邦式的均衡发展格局,交通规划需依托“湾-市-镇”的发展愿景,以积极融入湾区发展为核心目标,构筑宜居、宜业、服务的综合交通体系。区域规划围绕湾区枢纽城市目标,理顺中山与湾区节点城市的关系,按照产品市场渠道、产业升级平台、滨水宜居生活等三大湾区发展诉求,将战略交通设施向湾区倾斜,真正用好用足湾区,以综合交通体系为抓手提升区域地位。
【关键词】湾市镇,环珠江口湾区;跨江通道;城际轨道;枢纽体系;宜居;
1、中山市综合交通规划视角
中山地处珠三角西岸广珠主轴中部,承接广佛、深港及珠澳都市区的多重辐射,由于缺乏便捷、可靠的跨江战略通道,中山经济发展体现出较强的广佛指向性,与广州主城区及佛山顺德等联系密切,而与珠江东岸的深港之间经济、交通联系受到较大程度抑制。
“环珠江口湾区”是包括港澳在内的大珠三角城镇的核心空间,本文简称“湾区”,该地区区位优越、资源丰
富、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作为未来区域核心的功能和地位,计划以宜居为目标,以合作、创新和服务为主题,共同将其打造成为大珠三角优质生活圈的精华地区、创新功能的重要载体,引领发展方式转型。“湾区”是珠三角区域未来发展的重点,区域对外交通体系主要依托,是中山市区域地位提升的关键,本文重点围绕湾区交通体系构建展开论述,力求结合需求分析,制定战略明确、主题突出、特鲜明的规划方案。
图1 中山与三大都市区空间关系图2 “环珠江口湾区”范围
2、区域发展背景——“湾区成为未来核心”
“湾区”成为珠三角新一轮发展空间重点,翠亨新区则是中山融入湾区的关键区域,宜居及低碳成为未来发展方向。
湾区拥有世界级机场和港口,是国际、国内贸易的重要对外窗口。湾区是全国机场最密集的地区,形成以香港国际机场、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珠海机场和澳门国际机场五大机场为主的布局,航线覆盖了全球主要城市。其中香港机场是全球最繁忙的国际空港之一,广州是国内三大航空枢纽之一。湾区同时聚集了世界级港口,香港港集装箱吞吐量为世界第二,深圳港为世界第四,广州港为世界第七,可方便到达世界各地市场。
湾区产业升级平台向湾区内圈集聚:南沙新区是国家粤港澳合作和新型城市化综合示范区,内地与港澳、国际接轨的服务平台,世界级城市的枢纽性城市,国家中心城市的海上门户,用地面积803平方公里,规划人口为200万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定位为珠三角的“曼哈顿”,侧重区域合作,重点发展高端服务业、发展总部经济,作为深化深港合作以及推进国际合作的核心功能区,用地面积15平方公里,人口30万,就业人口80万。横琴新区为“一国两制”下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区、深化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的先行区、促进珠江口西岸地区产业升级的新平台,用地面积106平方公里,规划人口为30万。
图3 湾区战略地区图4 翠亨新区
翠亨新区是中山引领城市中心城区东拓,顺应区域发展重心向湾区靠拢的重要抓手,规划定位为海内外华人共有精神家园探索区、珠三角转型升级重要引领区、岭南理想城市先行区、科学用海试验区。
优良滨水条件成为低碳发展的典范:珠三角城镇快速扩张造成土地严重浪费,并引发巨大环境压力。自然滨水生态条件是湾区发展的优异禀赋,也是珠三角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依托,共同打造宜居及低碳的“优质生活圈”成为重要的主题。
3、交通需求分析
3.1与广佛都市区——产业协作、内贸转运地、教育文化行政交通服务
广佛都市区仍将是中山市产业协作与教育文化行政服务最重要提供者,是区域交通的主要方向,未来货运需求增长将大于客运。货运方面,现状中山公路40%货运需广州中转,80%内贸经南沙港转运。未来产业协作在顺德家电向南头东凤转移协作的基础上,南沙装备制造和重工业将与翠亨新区协同发展,货运联系呈现重型化。客运方面,广州具有较多教育、文
化、行政和交通资源,也是中山与广州客运联系的主体。
图5 中山与三大都市区的空间联系
3.2与港深都市区——产业转移与协作、外贸进出窗口、资金经济服务来源地
与港深都市区由于深中通道建设导致空间格局巨变,是中山市区域对外联系的增长速度最快的方向。参考日本濑户内海大桥和美国切萨皮克湾大桥可有助于判断中山与港深之间的联系需求变化。
濑户内海大桥位于日本本州、四国和九州之间,为公路铁路两用桥,上层为4车道的高速公路,下层为JR线,总长37公里。大桥未建成前车辆过海需船摆渡,耗时2小时以上,大桥建成后只需40分钟。大桥建成后主要变化:一为交通物流系统的大幅度提速,促进濑户内海南北两侧的客货运交流,并带动周边跨海通道建设,后逐步兴建明石海峡大桥及西濑户自动车道,本州与四国之间有3条路径方便联系。二为片区呈现较强的外向型特征,产业发展首先获益,其次是服务及居住等,大桥刺激四国岛产业发展,沿聚集多个重、化学工业以及轻纺工业中心。
图6 濑户内海大桥
切萨皮克湾大桥沿岸是马里兰州、弗吉尼亚州和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为方便切萨皮克湾海湾东西往来和国内外游客而兴建,连接东海岸乡村地区与西海岸的城市地区,桥梁隧道综合体全长37公里。桥梁为单向收费,东向收费,两轴车4美元。大桥建成后促进区域性居住选择,形成“卧城”与主城格局,并增加与东海岸的交流。东部安妮皇后郡逐渐演变成“卧室社区”,华盛顿及巴尔的摩的上班族选择此地作为居
住地。
图7 切萨皮克湾大桥
可基本看出,珠江三角洲为作为制造业基地及世界港口,跨江通道率先带来东西岸产业交流,其次是服务业;未来中山市提供的区域性居住有一定增长,主要为度假休闲性质,但难以形成通勤性质。
深圳市正在转变发展模式,着力构建以“高、新、软、优”为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正寻求广大范围内的产业协作以及空间转移。中山土地资源相对充足,将是深圳市产业协作和转移的重要承载区,同时也是中山市外贸进出的窗口,未来客货运需求将快速增长。客运方面,随着深中通道及深茂铁路建设,深港机场将是中山最倚重的机场,港深经济金融及专业服务业发达,将吸引大量中山商务客流。翠亨新区建设全球华人精神家园,发展宜居旅游产业,港深都市区大量投资,并将作为房地产购买主体。货运方面,港深具有世界级的港口,中山外贸货物约70%经海路抵香港,深圳港也将分担更多。高价值货品依托深圳机场和香港机场。
3.3与珠澳都市区——房地产客户来源地、消费中心
珠澳都市区是中山南部房地产主要客户,也是中山市重要消费中心。客运方面,坦洲三乡距离珠海市区极近,14万珠海人居住中山,产生大量通勤交通,大部分回珠海消费,另外中山人也多往澳门珠海购物。货运方面,由于产业规模相对较低,且空间分散,货运交通联系不强。
4、区域交通体系空间组织
4.1战略指导——携手湾区,跨江开放
湾区指的是哪些地区携手南沙新区湾区枢纽,突出中山地位并丰富重大设施;规划上,配合南沙国家级新区的定位,将南沙定位为区域综合交通核心枢纽,国铁城际等重大设施引入南沙。地理位置上,南沙地处东西两岸主轴交汇处,必然成为区域客货运交流的中心地。
强化与珠江东岸的多方式联系,尤其是跨江公路通道;中山市未来发展的机遇不仅在于南沙,同时也在于跨江通道建设引发交通格局改变后,珠江东岸港深产业及经济带动。
建立开放式交通体系,承接周边都市区的多重辐射;中山位于广佛、港深及珠澳三大都市区之间,接受多重辐射,且珠三角已发展成为高度开放、一体的经济区域,建立开放式交通体系承接东西两岸交流,并与周边城市建立紧密的合作是中山市的发展必由之路。
4.2空间总体框架——南北强化,构筑中枢
中山—南沙作为广珠发展轴与沿海发展轴交汇段:广珠走廊随着南沙新区开发进一步强化,在既有形成的主走廊基础上,将进一步成为中山最重要走廊。沿海交通走廊除深中通道外,主要跨江交通设施需经南沙枢纽,中山—南沙成为广珠走廊与沿海走廊重叠交汇。
中山需携手南沙共同发展,成为湾区广珠走廊与沿海走廊枢纽节点:广珠交通走廊现状广珠城际、广珠西线使得中山‐顺德支线需求较强,未来经南沙前往广州势必成为主轴。未来深中通道将增强中山区域地位,深茂铁路、中莞城际等东西两岸跨江轨道线路经过中山、南沙联系东岸。
图8 区域交通空间总体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