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跟踪检测(五)认识二十四节气
[基础练]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几千年来对我国农牧业的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下图为二十四节气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农事活动中的谚语与“惊蛰”这一节气相吻合的是()
A.春雷响,农夫闲转忙B.麦熟一晌,虎口夺粮
C.东风不倒,雨下不小D.有霜有霜,晚稻受伤
2.有关济南的描述,正确的是()
A.寒露的夜较清明的昼短
B.小寒较大寒日出时刻早
C.立春与立冬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D.夏半年与冬半年的时间长度一样
解析:1.A  2.C第1题,根据二十四节气图可知,惊蛰是春分(3月21日前后)之前的一个节气,进入春季,“春雷响,农夫闲转忙”与之相符,“麦熟一晌”反映夏季麦子成熟的季节,“东风不倒”反映夏季多雨,“有霜有霜,晚稻受伤”,反映的是秋季。第2题,寒露在秋分之后15天,直射点在南半球,清明是春分之后15天,直射点在北半球,两节气直射的纬度数一样,所以一天的昼长应等于另一天的夜长,A排除;小寒较大寒日出时刻晚,B排除;立春与立冬刚好对称分布在冬至日的两侧,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相同,所以济南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C正确;由于近日点和远日点地球公转速度不同,夏半年与冬半年时间长度不一样,D排除。
我国古代人民根据日月运行位置、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图1)。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图2为北半球晨昏圈与纬线圈的切点在一年中所处纬度位置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在下列各组节气中,上海的昼长时间最接近的一组是()
A.清明、雨水B.立冬、立秋
C.立春、立冬D.雨水、处暑
4.图2中四点的日期所处的节气可能正确的是()
A.①表示大雪B.②表示立春
C.③表示秋分D.④表示大雪
解析:3.C  4.D第3题,上海地处北半球,根据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结合二十四节气分布图可知,由春分日沿逆时针方向到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反之,北半球昼短夜长;所以雨水、立冬时,上海昼短夜长,清明、处暑、立秋时上海昼长夜短,故排除选项A、B、D;由图可知,立冬、立春关于冬至日对称,昼长相等,故选项C正确。第4题,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变化规律可知,冬至、夏至时晨昏线与北半球66°34′N纬线相切,结合二十四节气分布图可知,③点日期所处的节气可能是夏至或冬至;
①点日期所处的节气可能是小暑或小寒;②点日期所处的节气可能是立夏或立冬;④点日期所处的节气可能是芒种或大雪,故选项D正确。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主要以黄河流域这一带的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从黄经0°起,地球沿黄经每运行15°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如图)。每月的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共12个;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共12个。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统称二十四节气。读图,回答5~6题。
5.霜降大致对应的黄经度数是()
A.60°B.240°
C.150°D.210°
6.关于二十四节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冬至”
B.二十四节气对我国南北方地区农业生产具有一样重要的指导意义
C.“大暑不热”的年份,登陆我国的夏季风势力较强
D.二分二至日分别表示我国四季的开始
解析:5.D  6.C第5题,由材料可知,霜降是秋分后的第二个节气,位于秋分后30°,对应的黄经度数为210°,D正确。第6题,“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A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南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并不相同,故二十四节气对我国南北方地区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不同,B错误;“大暑不热”的年份,登陆我国的夏季风势力较强,C正确;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我国四季的开始,D错误。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大约15天一节气,用于指导农业耕种。据此完成7~8题。
7.我国下列法定假日中与二十四节气紧密相关的是()
A.春节B.清明节
C.端午节D.中秋节
8.周朝时期周公曾在河南登封市“垒土为圭,立木为表,测日影,定四时”,可通过观测一年中每天正午太阳投在地上的影子长度变化来测量二十四节气。其观测结果正确的是()
A.一年中冬至日杆影最短
B.春分日杆影与杆高相等
C.每个节气影长跨度相等
D.杆影变长期间当地昼渐短
解析:7.B8.D第7题,“春雨惊春清谷天”中的“清”即是清明节,B正确;选项中的其他节日与二十四节气
关系不大,A、C、D错误。第8题,河南登封县位于北半球,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影子长度最长,A错误;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若杆影与杆高相等,表明正午太阳高度角为45°,由此可计算标杆所在地为45°N,该纬线不经过我国河南地区,B错误;相邻的两个节气时间差约为15天,但并非绝对的15天,因此每个节气的影长跨度不一定相等,C错误;杆影变长,说明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小,表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当地昼渐短,夜渐长,D正确。
9.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形成于黄河流域,综合了天文、气象等知识,反映了我国古代发达的农业文明。图1实线所示为晨昏线上地方时为12时的P点某时间段内的纬度位移,图2为二十四节气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示意图。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上午忙麦茬,下午摘棉花”是民间描述寒露时节农事活动的谚语。该谚语描述的农事活动场景最可能出现在我国的哪个地区?
(2)滨州市一年中的日出方位最接近的是图2中哪两个节气?()
A.谷雨与立夏B.清明与白露
C.雨水与处暑D.立冬与立秋
(3)描述P点由b移向c期间北京市的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4)P点位于①位置时,最可能对应图2中的什么节气?
解析:第(1)题,谚语说明该地既种小麦又种棉花,应该位于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的暖温带地区,所以最可能是华北地区。第(2)题,日出方位接近的节气,其太阳直射点纬度相同,根据太阳运动规律可知,当两个节气所表示的时间点关于夏至日或冬至日对称,这两个节气的日出方位最接近。据图可知,选项中只有清明与白露关于夏至日对称,故选B。第(3)题,P点由b移向c期间,时间是从冬至到春分,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北移动,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昼渐长、夜渐短。第(4)题,P点位于①位置时,刚过秋分,下一个节气应该是寒露,所以最可能是寒露节气。
答案:(1)华北地区。(2)B
(3)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昼渐长、夜渐短。(4)寒露。
[提升练]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从地球上看,就是太阳在天空中移动一圈,太阳这样的移动轨迹叫作黄道。农历二十四节气(图中1~24点)就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每个节气内太阳在黄道上运行15°。读二十四节气位置图,完成1~2题。
1.每年的芒种节气(6月5日左右)太阳位于黄道的()
A.6 B.8
C.18 D.202022立秋
2.有关图中各节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19——海口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
B.7——上海白昼时间达一年中最大
C.6、8——南京的夜长相同
D.12、14——盐城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解析:1.C  2.C第1题,6月22日前后是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位于图中的19,二十四节气中大约每隔15天一个节气,每年的芒种节气(6月5日左右)比夏至早一个节气,也就是图中的18位置,故选C。第2题,19是夏至,海口正午太阳高度不是一年中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