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诗歌鉴赏
落花情——七朵组合
鉴赏
①一种相思花自飘零水自流,两处闲愁独自寂寞上心头。
这两句话其实出自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一剪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改编。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感,以及“水流无限似侬愁”之恨。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作者巧妙的调换顺序,使其能够融入歌中,并作为歌的开头,表达了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一剪梅》  李清照
赏析: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一剪梅》笔调清新,风格细腻,给景物以情感,景语即情语,景物体现了她的心情,显示着她的形象特征。词人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
②梦回青青池畔,回忆灯火阑珊。
该句中的“灯火阑珊”出自于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该词在诗句中的意思是天空飘洒下来的礼花,快接近地面时早已熄灭散尽。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是对辛弃疾他自己的一种写照。根据历史背景可知,当时的他不受重用,文韬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怀着一种无比惆怅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也就像站在热闹氛围之外的那个人一样,给人一种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觉,体现了受冷落后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士之风。灯火阑珊正好与落花情(花瓣凋谢)这种悲离的环境有照应,表达了词人的惆怅与悲伤。
③长夜漫漫  梦难求 ,  相思离愁  留恋处你我蓦然回首.                                                                                                                                                                                                                                           
该句后的蓦然回首同样是出自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其在诗词中的意思是为不经心地,突
然回想起。也引申为忽然发现,忽然明白,顿时悟透;表示一下子回头或突然回头,不经意回头的意思。经历过的事情,再次在脑海里显现。表现了词人发现意中人后的惊喜之情。这里作者以含蓄的语言,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活动。
在歌词中的意思是一回头,可以让听的人感觉到再回首的那一刹那看见了花瓣的凋落。描写的离情别绪,正好是适合离季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赏析: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片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片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
(1)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诗句赏析:词的上片,极写元夕灯火辉煌、歌舞繁盛的热闹景象。但灯火写得愈热闹,则显“那人”的愈孤高,人写得愈忘情,愈见“那人”的不同流俗。 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手法
出了一个自甘寂寞、独立不移、性格孤介的女性形象。作者写这样—个不肯随波逐流、自甘淡泊的女性形象,是有所寄托的。辛弃疾力主抗战,屡受排挤,但他矢志不移,宁可过寂寞的闲居生活,也不肯与投降派同流合污,这首词是他这种思想的艺术反映。元夕的热闹景象,最后突然把笔锋一转,以冷清作结,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造成了境界上的强烈反差,深化了全词的意境,而且很好地起到了加强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这三句也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然经过三境界的第三境,并以此作比喻,对做学问、做人、成事业者,在经历了第一境界和第二境界之后,才能有所发现,自己所追寻的东西往往会在不经意的时候,没想到的地方出现。
王静安《人间词话》也曾举此词,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之境界为第三即最终最高境。此特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
④但愿人长久,回忆门前柳。
这句话就是出自于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打
破了时间的局限; “千里共婵娟”,打通了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在歌词中表达了对枝头并不愿意让花离去。“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赏析:这首词中国风歌词以月起兴,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词作上片反映执著人生,下片表现善处人生。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