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的明朝的事儿
六百年以来,明朝作为一个一直被后人所诟病的王朝,无时无刻不在被人所痛骂。所以是时候该仔细谈上一番,明朝到底与史书来说,与后人之评,是应该以怎样的一个面貌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那么这就要先从这个从蒙古铁骑手里夺回中原的人说起——明太祖朱元璋,想必各位都清楚他是如何从一个叫朱重八的小和尚成为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作为中华史上最富有传奇和最具争议的皇帝之一,朱元璋一生都很矛盾,他的起点很低,如何评价他的成功,简直可以写一部传奇小说,他也是史上第一个农民起义成功,且朝代同样成功熬过百年的皇帝。
要么不做,要么做绝。这句话可是囊括了朱元璋成功的所有要素。大部分从底层上来的人都具有些特别的特质,比如说雄才大志,比如被人拥戴。朱元璋并不是这些品质中最突出的一个,如果说在陈友谅张士诚一干人中,朱元璋有什么特别的优秀点的话,那就是由于初期碰到了好的战略师,他采取的低调战略可是帮了他大忙。乱世末年会选择出一个人,要不是朱元璋也是别人,这些人的特点一致,都是残忍加坚韧,通俗的说,都是坏人。自从成功坐上皇帝这个宝座,朱元璋的工作强度也是有目共睹的,算得上最勤奋的皇帝之一。朱元璋把明朝从上到
下,从里到外设计了一遍,无论中央还是地方,很多都沿用至今。尤其是税收和军队尤为精彩,民不加赋,国用充足,唯独对吏治十分苛刻。此后数十年汉族达到对四夷从未有过的优势,动辄五十万大军,出塞千里,勒石记功,驱鞑奴于外蒙,剿黄金于海畔,远甚于秦皇汉武。而国内民生安乐,欣欣向荣,就连满清也得承认朱家父子理政“治隆唐宋”,拓土"远迈汉唐"。所以变章服小结,全国体政制,满清才苟存二百年。
这时读者可能要说了,朱元璋不是罢了丞相制,设立了东厂西厂锦衣卫吗,不是还搞吗?怎么一路写下来都是说他好话呢,首先要说,当一个皇帝不容易,当一个好皇帝更是难上加难,那么.必须亮出自己的獠牙,才能有效地控制住所有的人,即使是皇帝也不例外.。
朱元璋已经给后人打好基础了,就看接下来的了。这涉及到三任皇帝: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
明成祖朱棣,后人评价他:他不是个好人,却是个好皇帝。亲征漠北,打交趾,郑和下西洋,定都北京。每一件事都不亚于唐宗汉祖,但还是要聊一聊他的性格,多疑好杀,就是个最好的形容,灭方孝孺十族,对此,自古以来对待方孝孺的这一行为似乎都有不同见解:有人认为方效孺是坚持了自己的信念,也有人认为方孝孺意气用事置自己家族命运不顾。就比如
说胡适认为:" 方孝孺就是为主张、为信仰,为他的思想而杀身成仁的一个人。"另一方面, 蔡东藩则认为:"方孝孺一迂儒耳,观其为建文立谋,无一可用,亦无一成功。至拒绝草诏,犹不失为忠臣,然一死已足谢故主,何必激动燕王之怒,以致夷及十族,试问此十族之中,有何仇怨,而必令其同归于尽乎?"但总的说来,从朱棣最早有夺嫡之心,但表现得则很淡定,就表现出这才是可以成大事的人。虽说成大事者不惜小费,但朱棣杀方孝孺,还是对明朝的官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那么明仁宗和他儿子明宣宗的仁宣之治,可以说是明朝的黄金时代,朱瞻基和他的父亲朱高炽的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对这这十一年统治时期,史料中溢美之词不胜枚举。仁宣二帝不仅继承了朱元璋开创的事业,而且还革除了洪永时期遗留下来的弊政。在发展社会经济、轻刑罚、薄赋税、纳谏、用人方面都有建树,后人把其比之于西汉文景之治。
明朝并不是一点坏都没有,八股文限制了百姓思想,锦衣卫东厂西厂那些太监把明朝搞得够乌烟瘴气,几个昏庸的帝王甚至十几年不上朝,即使有再好的家底,也迟早会被败完的。但是明朝无论是遇到多大压力,既没有屈膝投降,也没有割地赔款。在明末那种内忧外患中,明朝依然兵分两路对付满清和造反的李自成,对关外的土地依然没有放弃“全辽可复”的
计划。从英宗到崇祯的几次北京保卫战中,明廷更是坚定,兵临城下宁死不迁都,这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或许崇祯吊死在煤山上,也是一种骨气,这是大明的祖训: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嗟尔明朝,气数已尽!”大明王朝的确不一样,但是还是很惋惜,历史没有偶然,天下的重新洗牌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