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导读
【单元导教】
本单元以“触摸自然”为主题,编排了《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四篇课文。《草原》描绘了内蒙古大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丁香结》描写了北京城内外丁香的美丽姿态,记述了由“丁香结”生发的联想;《古诗词三首》分别描述了月夜下的建德江、夏雨中的西湖以及上饶乡村的景;《花之歌》则从花的视角描画了四季更迭花开花谢的现象。四篇文章题材不同,景各异,作者在描述景时均融入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单元教学目标】
字词句
会写25个字,会写38个词语。
阅读
1.能想象课文所描述的景,体会表达的情感,读出自己的感受。
2.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由此所想到的人、事或人生思
考等。
3.感受文中丰富的想象,领悟作者表达上的特点。
4.体会排比句的表达效果;体会分号的用法;初步了解地名和人名拼音的拼写规则。
口语表达
1.以《草原》和《丁香结》为例,交流由文章内容想开去的方法。
2.正确朗读并背诵《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过故人庄》,大致理解这几首诗的意思。
书面表达
1,根据习作要求和提示,联系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记叙变形后的经历、生活,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2.能根据老师和同学的建议,运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
1 草原
【课前解析】
关注写作顺序:本文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再描写喜迎远客场面和主客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推进自然。
关注语言特点:本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本文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关注作者:老舍(1899—1966)中国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著述丰富,善于刻画市民阶层的生活和心理,同时也努力表现时代前进的步伐;文笔生动、幽默,富有浓郁的地方彩。主要作品有《离婚》《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
【教学目标】
1.会写“毯、玻”等9个生字,会写“绿毯、线条”等19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背诵第1自然段。
3.能说出从哪里体会到了“蒙汉情深”。
4.了解课文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表达方式,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
阅读时能从所读内容想开去,想象草原迷人的景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在写景中融入感情的表达方法,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课前准备】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毯、玻”等9个生字,会写“绿毯、线条”等19个词语。
2.明确课文描述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三幅画面。
3.明确融情于景这一写法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出示课件3)
1.教师播放关于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视频,请同学们欣赏。
2.师生交流草原风光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及自己对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了解。
3.揭示课题《草原》,板书课题:草原,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以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视频导入,展示大草原蓝天白云、一碧千里的氛围,让学生对草原风光有初步的感受,使学生“入其境,爱其美”,由此产生对草原的兴趣和向往,拉近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了解作者(出示课件4)
欣赏完美丽辽阔的大草原后,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草原》这篇课文的作者吧。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他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著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等。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初读课文
(出示课件5)教师提出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
关于草原的古诗(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阅读,初步感受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无限风光,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能力。)
2.学习字词
(1)(出示课件6)出示词语:绿毯线条柔美惊叹回味乐趣洒脱衣裳彩虹马蹄礼貌拘束渲染勾勒羞涩目的地鄂温克马疾驰襟飘带舞翠欲流一碧千里陈巴尔虎旗
指名读词语,注意纠正字音,了解陈巴尔虎旗的位置。
(2)(出示课件7)读准“蒙古包”“蒙古族”“蒙骗”“启蒙”“蒙上一层纸”中的多音字“蒙”,明确该字在表示不同意思时的发音。
(3)(出示课件8)学生明确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容易写错的字,让学生相互提醒容易写错的部件和笔画。
(出示课件9)重点指导“毯”字的书写:先写“毛”,再写“炎”,“毛”的第四笔竖弯钩要舒展,能托住“炎”字。
(出示课件10)重点指导“腐”字的书写:“腐”由“府”和“肉”两个字构成,“广”字的撇要包住“付”和“肉”。
四、再读课文,厘清结构
(出示课件11)教师出示要求: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描绘了几幅画面,试着给每幅画起个名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小标题概括内容,厘清文章脉络,培养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出示课件12)学生交流汇报: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
教师板书: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本文“由景及人”的写作方法。
五、学习第1自然段“草原风光图”,开启寻美之旅
1. 初读语段,寻景之美
(出示课件13)教师出示要求:自由读课文第1自然段,用“”画出直接描写草原景的语句,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画面,在感受深的地方作简单批注。
学生活动:在教材中勾画描写景的语句。(出示课件14)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欲流,轻轻流人云际。
(3)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教师提问:通过这些语句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
学生回答:景美
教师板书:景美
2.品味语句,寻境界之美
(出示课件15)教师出示问题:在这些描写草原景的语句中,哪一句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预设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出示课件16)教师出示问题:作者为什么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作者看到的不只是草,“四面都有小丘”,羊“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的大花”。)(出示课件17)预设2:羊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的大花。
教师提出问题:“绿毯”和“白的大花”分别指什么?(“绿毯”指草原,“白的大花”指羊)这里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比喻)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字用得最巧妙?(品“绣”字之妙,感受羊给草原带来的生机,感受草原的动态美。)
(出示课件18)预设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教师提出问题:这句话中的“渲染”指的是什么?(用水墨和淡的颜料在宣纸上涂抹)“勾勒”指的是什么?(用线条画出事物的轮廓)从“翠欲流”一词你可以感受到什么?(翠绿的颜好像就要流淌出来一样)只渲染而不勾勒的好处是什么?(只渲染而不勾勒,景物和背景的边界就会不太清晰。远远望去,小丘与白云相接,就像绿要流到云里了)
3.着眼表达,寻感受之美
(出示课件19)教师出示问题:身处这样美的环境中,作者有怎样的感受呢?
(出示课件20)预设:(1)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2)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教师出示问题:“我”会唱些什么歌?“我”会低吟哪首小诗?
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播放歌曲《天堂》和诗朗诵《敕勒歌》音频。
教师出示问题:如果你是骏马和大牛会回味些什么?
预设1:回味草原的无限风光。
预设2:回味青草的甜美。
(设计意图:联系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引导学生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由理解到想象,发散学生的思维。)
(出示课件21)教师出示对比语段并提出问题:在写景中融入感受有什么好处?
语段一: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语段二: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相机指导。
教师总结:我们在描绘景时,也可以像作者这样,既可以写看到的、听到的,还可以融入自己的感受来写,这样才更能让读者感同身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增强学生的语感,有效落实学段、单元及本课目标。)
六、联系之前所学课文,从所读内容想开去
(出示课件22)教师出示问题: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还有哪些在描写景物的过程中,融入了作者的感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出示课件23)预设:在五年级上册《白鹭》一文中,在作者的笔下“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融入感受,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更突出了。
七、指导朗读与背诵
1.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出示课件24)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第一句音调稍高,表达出作者要与人分享所见的急切心情;第二句作者心情较激动,整体速度稍快;第三至第六句语速平缓,再现观察者慢慢欣赏的过程和草原的安静;第七句作
者被美景深深打动,感受强烈,直抒胸臆,语速加快;第八句写骏马和大牛在静立中“回味草原的乐趣”,速度减慢。
(2)教师播放第1自然段朗读音频,学生听完音频后自由朗读。
2.尝试背诵(出示课件25)
教师出示要求:尝试依据下面的顺序背诵第1自然段。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