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词中意境的分类有⼏种
诗词中意境的分类有:(1)热烈崇⾼、慷慨悲壮典型代表曹操的《观沧海》:东临揭⽯,以观沧海。
⽔何澹澹,⼭岛竦峙。树⽊丛⽣,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之⾏,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
幸甚⾄哉,歌以咏志。特点在于写景雄奇壮美,⽓势恢弘;抒情奔腾震荡,磅礴千钧;⽂辞渲染夸张,振奋激昂。
(2)悲凉凄清、苍凉悲壮典型代表——李⽩的《关⼭⽉》:明⽉出天⼭,苍茫云海间。长风⼏万⾥,吹度⽟门关。
汉下⽩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还。
戍客望边⾢,思归多苦⾔。⾼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其特点在于写景则苍茫辽远,峻拔萧疏;抒情则豪迈雄健,慷慨悲凉;⽂辞古朴遒劲,惨烈悠长。(3)
和平静穆、淡泊静谧典型代表——王维的《⼭居秋暝》:空⼭新⾬后,天⽓晚来秋。
明⽉松间照,清泉⽯上流。⽵喧归淀⼥,莲动下渔⾈。
随意春芳歇,王孙⾃可留。这⾸诗的特点在于通过描写⼤⾃然的空寂幽趣,表现作者远尘避世的淡泊情绪。
(4)宏伟壮丽、豪迈飘逸典型代表——王维《使⾄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胡天。
⼤漠孤烟直,长河落⽇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诗的特点在于写景则壮阔开朗,虚实相⽣;抒情则豪情满怀,飘逸洒脱;⽂辞轻健明快,奇谲俊丽。(5)深邃沉郁、慷慨悲壮典型代表——杜甫的《秋兴⼋⾸》第四⾸: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宅第皆新主,⽂武⾐冠异昔时。直北关⼭⾦⿎震,征西车马⽻书迟。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这⾸诗的特点在于思想上沉郁顿挫,曲回郁结;语⾔上不饰雕琢,真挚感怀,长于以情动⼈。
(6)清新素雅、⾃然淳朴典型代表——《古诗⼗九⾸》:⾏⾏重⾏⾏,道路阻且长,相去⽇已远,思君令⼈⽼,与君⽣别离。会⾯安可知。
⾐带⽇已缓。岁⽉忽已晚。
相去万余⾥,胡马依北风,浮云蔽⽩⽇,弃捐勿复道,各在天⼀涯。越鸟巢南枝。
游⼦不顾反。努⼒加餐饭。
这⾸诗的特点在于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风格纯朴清新。诗中或描写⼤⾃然景物,青⼭绿⽔,芳草佳树;或描写⼀些纯洁天真的⼈物,⽣动活泼,俏丽可爱。
表现⼿法多为细致素雅,清新婉转,似流泉鸣琴,洋溢着⽣⽓。(7)纤秣婉丽、秣艳瑰丽典型代表——温庭筠的《菩萨蛮》:⼩⼭重叠⾦明灭,鬓云欲度⾹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鹤鸿。这⾸诗的特点在于题材多“酒边花下,盛装美⼈”,表现⼿法“浓抹彩绘,刻意雕琢”,艺术形象“⾦碧辉煌,铱艳绝⼈”。
(8)凄冷寒凉、哀伤惨淡典型代表——李清照的《⼀剪梅》:红藕⾹残⽟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满西楼。
花⾃飘零⽔⾃流。⼀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头。这⾸诗的特点在于环境哀伤凄冷,如泣如诉,往往以愁肠楚恻的意象打动⼈⼼并唤起读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向往。
2.诗歌的意境类型有哪些
确定是问意境,不是风格吗?好吧,两个都答⼀下。
1.意境种类: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静谧、幽清、恬静、婉转、朦胧、明净、优美
繁复——绚丽、热烈、⾼亢、繁华、喧闹、瑰丽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概括时⽤⼆个词四个字,例如:
雄浑壮丽、幽清明净、沉郁孤愁、和谐静谧、开阔苍凉、⾼远辽阔
朴素⾃然、清新飘逸、华录艳丽、雄健⾼昂、悲壮苍凉、严谨细腻
2.下⾯是诗的风格种类,由唐⼈司空图编。
司空图归纳的⼆⼗四种诗歌风格为:雄浑﹑冲淡﹑纤秾﹑沉着﹑⾼古﹑典雅﹑洗练﹑劲健﹑绮丽﹑⾃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
3.诗词中意境可如何分类
关于意境的分类,⽂学史上出现了很多种分类⽅法。
有清代刘熙载从意境的审美风格上提出的分类⽅法,将意境分为“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空明”四境,也就是“明丽鲜艳、热烈崇⾼、悲凉凄清、和平静穆”四种美。⽽王国维在《⼈间词话》中,也提出⼀种分类⽅法。
他说:“有有我之境,有⽆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彩。⽆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如杜甫的《春望》为有我之境,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就是“⽆我之境”。王昌龄《诗格》中的 “三境说”,也可算是⼀种⽅法。
他认为,“诗有三境:⼀⽈物境。欲为⼭⽔诗,则张泉⽯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处⾝于境,视境于⼼,莹然掌中,然后⽤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处于⾝,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意境。亦张之于意⽽思之于⼼,则得其真矣。
”这⾥的“三境”,实际上就是意境的三种类型,把偏重于描写景物的称为物境,偏重于抒写情怀的称为情境,偏重于说理⾔志的称为意境。这⾥,我们采⽤刘熙载的从意境审美风格上提出的分类⽅法,并将他提炼的四种扩展到⼋类,以便读者学习。
4.诗歌中有哪些意境
关于意境的分类,理论上尚待深⼊。中国古代⽂论为我们提供了两种分类⽅法。
(1) 刘熙载分类法
第⼀种是清朝刘熙载从意境的审美风格上提出的分类⽅法。他说:
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空明,诗不出此四境。
所谓“花鸟缠绵”是指⼀种明丽鲜艳的美;“云雷奋发”是指⼀种热烈崇⾼的美;“弦泉幽咽”是⼀种悲凉凄清的美;“雪⽉空明”乃是⼀种和平静穆的美。这四种都是中国抒情⽂学意境美的表现,哪⼀
种写好了都能出上乘之作。⼀般来说,风格不应有⾼低偏正之分,当然个⼈鉴赏时是允许有偏爱的。
(2) 王国维分类法
王国维在《⼈间词话》中,也提出⼀种分类⽅法。他说:
有有我之境,有⽆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彩。⽆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所谓“有我之境”,是指那种感情⽐较直露、倾向⽐较鲜明的意境。如杜甫的《春望》:“国破⼭河在,城春草⽊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烽⽕连三⽉,家书抵万⾦。⽩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此诗道出作者历经战乱,⽬睹安史之乱后京城怕破败景象的痛苦⼼情。花草本不含泪,鸟⼉也不会因⼈的别离⽽惊⼼,只因诗⼈痛苦不堪,所描写的景物都带上了⼈的情感⾊彩,这就是“有我之境”。
所谓“⽆我之境”,并不是指作者不在意境画⾯中出现,⽽是指那种情感⽐较含蓄的,不动声⾊的意境画
⾯。王国维认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就是“⽆我之境”,作者⾃⼰虽出现在画⾯中,但他的情感却深藏不露,⼀切让读者⾃⼰从画⾯中去体会。
5.现代诗歌的意象分类
现代诗歌的意象: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是意和象融会的复合体,是作者主观的⼼意和客观的物象相凝聚的具象表现。
从创作⽅法的⾓度,可将意象分成以下三类: 1、⽐喻性意象。⽐喻是诗歌最基本的表现⽅法之⼀,⽐喻的主要任务是使诗歌作品形象化。
在诗歌中,⽤作⽐喻的意象可称之为⽐喻性意象。⽐喻有明喻、隐喻之别。
明喻要求本体与喻体都在诗中出现,并在两者之间加上“如”“似”“若”“像”“仿佛”⼀类表⽰⽐喻的词语。在明喻中,本体与喻体有某些相似之处,但两者不是等同关系。
例如:像云⼀样柔软/像风⼀样轻/⽐⽉光更明亮/⽐夜更宁静/⼈体在太空⾥这是艾青看了俄国舞蹈家乌兰诺娃的芭蕾舞《⼩夜曲》后写的诗。⽐喻中的本体是舞蹈家的“⼈体”,喻体则
是“云”“风”等等。
现代诗歌中的意象,通常使⽤“暗喻”(或说“隐喻”)和“曲喻”的⼿法。所谓暗喻,就是把喻体说成就是本体,暗⽰其相合的特性。
⾄于“曲喻”,就是奇想,奇特⽽⼜⼤胆到⼏乎不近情理的联想、⼀般⼈想象不到的变异的狂想,但是,如果在诗歌中处理得当,反倒可以产⽣意想不到的惊⼈效果。例如:这是⼀沟绝望的死⽔/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闻⼀多的《死⽔》把⿊暗的旧中国⽐作“⼀沟死⽔”,全诗是⼀种隐喻,它以⼀沟死⽔⽐喻那个黏滞得流不动的、沤得发臭的、完全丧失⽣命⼒的社会现实。
2、象征性意象。象征是指借助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作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法。
现代诗歌中的象征性意象可以表达某种特定的意蕴。例如:太阳是光明的象征,鸽⼦是和平的象征,豺狼是残暴的象征,绵⽺是温顺的象征,孔雀是骄傲的象征,玫瑰是美丽的象征,百合花是纯洁的象征…… 现代诗中,同⼀个意象在不同诗篇中的象征性可以是不同的。
狼可以象征残暴,但有的场合也可以象征野性、⾃由不羁等等。所以,现代诗中的意象,其象征性往往是不确定的。
从接受美学的观点看来,可随着读者的不同⾓度、不同背景⽽转移,可以有不同的解读⽅式。例如,艾
青的《礁⽯》:⼀个浪/⼀个浪/⽆休⽌地扑过来/每⼀个浪都在它的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上/像⼑砍过的⼀样/但它依然站在那⾥/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这⾸诗中的“礁⽯”,显然是⼀种拟⼈(有⾝体、有脚、站在那⾥、脸上含着微笑)的象征性的意象。
但它究竟象征什么具体的事物,读者可以发挥各⾃的想象⼒,没有唯⼀的、明确的界定。所以说,象征性意象能引发⼈们联想的多义性、不确定性,开拓出⾃由想象的空间。
3、描述性意象。写诗不能事事⽐喻,处处象征,所以在⽐喻性意象与象征性意象外,诗⼈⽤得最多的还是描述性意象。
意象最基本、最普遍的作⽤还是被诗⼈⽤来描述景物与事物,并借以抒发诗⼈的思想感情。例如,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别康桥》,这⾸诗是写诗⼈在康桥泛⾈寻梦,潇洒⽽来,⼜潇洒⽽去。
诗⼈展⽰了⼀系列描述性意象,有“云彩”“⾦柳”“⼣阳” “波光”“青荇(⽔草)”“清泉—虹—梦”“星辉—歌—笙箫—夏⾍”……这些意象都围绕、衬托着“寻梦”的主题,从开始“轻轻的”到结尾“悄悄的”,从“作别西天的云彩”到“不带⾛⼀⽚云彩”,展⽰了诗⼈⽆声胜有声的“沉默”“沉思”的情感历程。
6.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有什么区别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在诗歌与散⽂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
景交融、虚实相⽣的形象。
同时也包括作者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境,是中国独有的⼀个诗学和美学术语,也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西⽅国家⽂学理论中没有“意境”之说。但是西⽅国家的⼩说散⽂中有意境的创造。
⽐如《简爱》中对桑菲尔德庄园的环境氛围的营造,就是⼀种意境。在中国,意境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哲学,如⽼⼦的“⼤象⽆形”说实际上就是指意境。
“境”或“境界”原指修⾏者领悟佛法所能达到的境地,语出佛经,为南朝诗学借⽤。如刘勰《⽂⼼雕龙·隐秀》评诗,有“境⽞思澹”之语,可见意境说初见端倪。
王昌龄的《诗格》⾸创了“意境”⼀词。到了唐代,皎然在《诗式》中提出“取境说”,即由境⽽来,由思⽽来。
权德舆提出“思与境谐”的理论。司空图《诗品》提出“境⽣于象外”之说。
刘禹锡发展了“境⽣于象外”之说。宋⼈严⽻《沧浪诗话》中提出“⾔有尽⽽意⽆穷”之说,对意境理论的形成多有探讨。
关于草原的古诗
到了清末,王国维的《⼈间词话》集其⼤成。王国维说:“境,⾮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中之⼀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境界。”“⽂章之妙,亦⼀⾔以蔽之,⽈:有意境⽽已矣。
何以谓之有意境?⽈:写情则沁⼈⼼脾,写景则在⼈⽿⽬,述事则如其⼝出。”当代⽂艺理论家宗⽩华说: “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
概括起来,意境就是“情由境⽣、情景交融”的那种艺术境界。意境与意象的关系,根据童庆炳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到:⾸先,意象是⼀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是⼀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种氛围。
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段或途径。正确的把握⼆者都需要想象,即形象思维。
这就是说,在⽂学创作中,总是意象在先,意境在后。是先有⼀个个意象在作者的脑⼦⾥,然后组合融合化为⼀种意境。
'意象'与'意境'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它们有其相通、相似的⼀⾯,但⼜属于两个不同的美学范畴,有
着各⾃独特的内涵和审美特征。
同时,意境和意象有着包容和被包容的关系,意象⽆穷的张⼒形成了意境整体上⽆穷的魅⼒,意境的形成包含了许多客观存在的物象。它们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依赖的关系。
就是说,没有意象,难以组合融合成⼀种意境;⽽如果没有意境,那些物象只是⼀盘散沙,没有灵魂。它们的区别在于:第⼀,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发出来的艺术氛围。
可以举例说明:如⽩朴的《秋思》:“孤村落⽇残霞,轻烟⽼树寒鸦,⼀点飞鸥影下。青⼭绿⽔,⽩草绿叶黄花。”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