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情分析(五篇范例)
第一篇:小学语文学情分析
如何写好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实质上就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展开,这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那么围绕学生设计教学需要关注学生的哪些点呢?本文引用了教学设计理论的若干观点,从三个方面做细致的分析。
学情分析是指在教学之前,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各种教学方法及教学步骤等,进行预先筹划,安排教学情境,以期达成教学目标的系统性设计。教学设计应该是战略性的,同时还应该是具有很灵活的适应性的。过去那种具有严格的规则,程式化步骤的语文教学过程,已经不符合当前的要求。
下面仅就“对学情的准确把握”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系统中“影响学习系统最终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依据教学设计理论,认
真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为学习者设计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可以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设计理论主张“为学习设计教学”。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要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学习者服务,以教学引导、促进学习者学习;教学设计必须把学习和学习者作为焦点,以帮助每一个学习者有效地学习为目的。
教学设计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接受刺激,积极思维,心理结构和业绩行为发生持久变化的过程和结果;“学情分析”应当成为教学设计的依据。强调:如果学生的特点能够得以把握,那么大多数学习系统设计中出现的问题,都能得到妥善解决。因此,语文教学设计,应当以学生为依据,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讲学生之所缺,练学生之所需。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分析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有效的教学程序,力求使有效学习发生在每个学生身上。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语文教学过程施加了积极的影响,教学设计要考虑到以下事项:
引起注意和唤起学生的学习需要;
就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形成共识;
激活学习所必需的先前经验;
规划学习领域并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
引出作业并适时提供作业正确性的反馈;
促进保持和迁移。
(一)了解学生的兴趣、动机 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因素;而动机又产生于人的兴趣和需要。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所追求的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必须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实现。因而,语文教学要获得成功,就要认真分析、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想方设法启动学生的内驱力,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把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纳入合理的轨道,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外在的教学目标系统转换为学生的心理需要,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形成了内在的需要和动机,他才能具有达成目标的主动性,教学目标的实现才有保证。
“非智力因素就是学习力”。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意志、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建立动态资料库,了解班级基本情况、学生个体自然情况、学生学习基础、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意见、学生个性品质差异、学生的变化与进步。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加以分析,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效能,启动建立学生个体发展档案的工作。
我们不妨思考一下“在何种情况下学生学得最好”这一问题,这对我们如何在课堂上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将很有帮助。我们认为在如下情况下,学生可能学得最好:
当学生有兴趣时;
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
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
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二年级语文教学总结
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
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
当学生被鼓舞与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
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时;
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
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
(二)分析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
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是学生达成目标的基础。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知识建构。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能够有效地吸收和运用。教学设计要研究学生的知识起点,能力水平,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把握学生学习语文的“最近发展区”。力求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水准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使学生能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滋味。
教学设计理论强调,教学设计要从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学习新任务的先决条件或预备状态)
入手。在教学设计中,只有从了解学生的现有状况出发,才可能提出切合实际的教学任务与具体目标,才能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起点能力是学生习得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它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的成效。起点能力与智力相比对新知识的学习起着更大的作用。当学生的学习处于一个连续的过程中时,起点能力实际上就是学生对新知识能力的学习掌握产生重要影响的先决条件,起点能力与教学目标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对于教学的成功与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了解学生的认知倾向
认知倾向也称认知风格,指学习者个体在认知即信息加工和组织过程中,表现在认知方式方面的稳定的独特倾向,表现在学习者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考、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存储的过程。不同认知倾向的学习者对于信息的加工、处理方式是有差异的。主要表现为独立型与依存型,冲动型与沉思型等。
心理学研究表明,依存型的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往往以外部参照作为依据,喜欢在有人际交流的集体学习环境中学习,对社会学科的信息材料加工、处理储存效果较好,较依赖于学习
材料的预先组织,学习中需要较明确的指导和讲授。独立型的学生对信息进行加工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喜欢独立思考,个人学习,对所提供的学习材料能很好地分析,重新组织,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对理工学科的信息材料加工,处理得较好。沉思型的学生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往往会深思熟虑后才作出判断,且较为准确。而冲动型的学生则往往会迅速地对问题作出反应,且常常出现错误。
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考虑学生的认知倾向,根据学生的认知差异不断改进教学法方法和教学策略,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如对依存型的学生,注意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冲动型的学生,注意培养其有条理地、细心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另外,在组织研究学习小组时,教师如能根据学生情况,将具有不同认知倾向的学生组合在一起,让他们在小组学习中,依据各自不同的特点去研究分析问题,相互取长补短。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全面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这样的小组活动中,不同认知倾向的学生相互影响,也有助于对学生认知倾向的培养调整。因此,了解学生的认知倾向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篇:小学语文学情分析报告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报告本班学生共48人,其中男生25人,女生23人。省内学 生15人,其中本地学生只有7个,大部分来自于全国各地。外来工子弟多,学生流动大,上学期学期转入学生有6人。
在经过了两年多的语文学习后,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大部分学生按时完成作业,自觉学习。但也有少数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差,个别同学头脑不够聪明,反应慢。具体表现,学习比较浮躁,书写马虎,畏惧困难,作业不及时交,欠缺主动学习的习惯。家长很多是外来务工的,所以很多时候没有时间有效督促学生,只是在作业登记本上签个名;又或者家长对孩子教导时采取粗暴的教学方式,造成恶性循环。成绩不理想。以下,对我执教的班的学习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
1、识字。虽然注重了学生独立识字能力的培养,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忽略了对学生识字兴趣的激发,识字效率低,再加上平时没有及时带领学生回头复习,导致在后期的复习过程中,在这方面耗时多,仍然有少数学生对生字掌握不牢固。
2、写字。虽然每次作业都强调孩子的书写,也能对每次优秀作业进行及时表扬,但是孩子是在硬性规定下被迫认真书写,写字水平整体难以有很大的提高。
3、阅读。学生较难自觉静下心来阅读,阅读速度慢;课外阅读慢。
4、查字典。让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是培养孩子自学能力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同样由于应试教学思想的作用,虽然孩子已经完全学习了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但没有应用在自己的学习中,能够在读书识字过程中自觉查阅字典的比例几乎为零。
5、背书情况:有一部分学生不自觉背书,较拖拉,要老师抽查和小组长催促才背。所以,听写句子的效果不是很好。而且学生背得很熟的古诗默写是竟然写错字的很多,可见学生在读书时没有养成良好的看着书读、认字的习惯。
6、忽视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因材施教,尤其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能及时发现他们的困难,更不能及时给予帮助。
7、没有对学生进行专门、系统的口语交际训练和写话说话训练,以及观察能力的培养。口语交际虽说接近学生的生活,但对我们学生来说生活范围狭隘,看过的书籍不多。所以在这
方面很难脱口而出。他们知道的仅仅是一二年级里所学的内容。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