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司马光传》专题训练
它日留对,帝曰:“今天下汹汹者,孙叔敖所谓国之有是,众之所恶也。”(司马)光曰:“然。陛下当论其是非。今条例司所为,独安石、韩绛、惠卿以为是耳,陛下岂能独与此三人共为天下邪?”帝欲用光,访之安石。安石曰:“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与国论,此消长之大机也。光才岂能害政,但在高位,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韩信立汉赤帜,赵卒气夺,今用光,是与异论者立赤帜也。”安石以韩琦上疏,卧家求退。帝乃拜光枢密副使,光辞之曰:“陛下所以用臣,盖察其狂直,庶有补于国家。若徒以禄位荣之,而不取其言,是以天官私非其人也。臣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盗窃名器以私其身也。陛下诚能罢制置条例司,追还提举官,不行青黄、助役等法,虽不用臣,臣受赐多矣。今言青苗之害者,不过谓使者骚动州县,为今日之患耳。而臣之所忧,乃在十年之外,非今日也。夫民之贫富由勤惰不同惰者常乏故必资于人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散为功一切抑配 恐其逋负,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之负。春算秋计,展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十年之外,百姓无复存者矣。又尽散常平钱谷,专行青苗,它日若思复之,将何所取?富室既尽,常平已废,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民之羸者必委死沟壑,壮者必聚而为盗贼,此事之必至者也。
”抗章至七八,帝使谓曰:“枢密,兵事也,官各有职,不当以他事为辞。”对曰:“臣未受命,则犹侍从也,于事无不可言者。”安石起视事,光乃得请,遂求去。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宣抚使下令分义勇戍边,选诸军骁勇士,募市井恶少年为奇兵;调民造干糒,悉修城池楼橹,关辅骚然。光极言:“公私困敝,不可举事,而京兆一路皆内郡,缮治非急。宣抚之令,皆未敢从,若乏军兴,臣当任其责。”于是一路独得免。徙知许州,趣入觐,不赴;请判西京御史台归洛,自是绝口不论事。而求言诏下,光读之感泣,欲嘿不忍,乃复陈六事,又移书责宰相吴充,事见《充传》。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注】①劘(mò):规劝,直言劝谏。②干糒(bèi):干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民之贫富/由勤惰不同/惰者常乏/故必资于人/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散为功/一切抑配/
B.夫民之贫富/由勤惰不同/惰者常乏故/必资于人/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
散为功/一切抑配/枢怎么读
C.夫民之贫富/由勤惰不同/惰者常乏/故必资于人/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散为功/一切抑配/
D.夫民之贫富/由勤惰不同/惰者常乏故/必资于人/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散为功/一切抑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条例司,与下文提到的“制置条例司”是指同一个机构,是当时主持变法的新设官署。
B.枢密副使,宋朝负责军事的机构是枢密院,长官称枢密使,枢密副使是枢密使的副职。
C.提举官,全名是提举常平官,神宗时为顺利推行新法,用提举官代替了各地行政长官。
D.青苗法,是一项变法措施,政府在青黄不接时贷款给百姓,并收取利息增加财政收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安石反对皇帝重用司马光,认为司马光所说的话、所结交的人都是妨害新政的,重用他,就是给持异论者树立红旗。
B.司马光拒绝接受皇帝让他任枢密副使的任命,可以看出他更看重的是能不能挽救百姓的忧患,而不是自己的官职俸禄。
C.司马光反复上书反对青苗、助役等新法,皇帝派使者告诉他不要谈论职责以外的事,司马光认为没有接受新任职,还可谈论。
D.陕西宣抚使下令要求实施一系列防守措施,司马光认为当时公私都困顿疲敝,不应该生事,最终宣抚使的命令没有被执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光才岂能害政,但在高位,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
(2)若徒以禄位荣之,而不取其言,是以天官私非其人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