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重大环境问题 [来源:本站 | 作者:原创 | 日期:2010年9月9日 | 浏览302 次]    到目前为止已经威胁人类生存并已被人类认识到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
酸雨、淡水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成灾、
有毒化学品污染等众多方面。
(1)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
暖-冷-暖两次波动,总得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
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
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
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
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
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
应和居住环境。
(2)臭氧层破坏:在地球大气层近地面约20~30公里的平流层里存在着一个臭氧层,其
中臭氧含量占这一高度气体总量的十万分之一。臭氧含量虽然极微,却具有强烈的吸收紫外
线的功能,因此,它能挡住太阳紫外辐射对地球生物的伤害,保护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然而
人类生产和生活所排放出的一些污染物,如冰箱空调等设备制冷剂的氟氯烃类化合物以及其
它用途的氟溴烃类等化合物,它们受到紫外线的照射后可被激化,形成活性很强的原子与臭
氧层的臭氧(O3)作用,使其变成氧分子(O2),这种作用连锁般地发生,臭氧迅速耗减,使
全球十大污染城市臭氧层遭到破坏。南极的臭氧层空洞,就是臭氧层破坏的一个最显著的标志。到1994年,南
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面积已达2400万平方公里。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是在20亿年里形成的,
可是在一个世纪里就被破坏了60%。北半球上空的臭氧层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薄,欧洲和北
美上空的臭氧层平均减少了10~15%,西伯利亚上空甚至减少了35%。因此科学家警告说,
地球上空臭氧层破坏的程度远比一般人想象的要严重的多。
(3)酸雨:酸雨是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等酸性污染物引起的
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受酸雨危害的地区,出现了土壤和湖泊酸化,植被和生态系统遭
受破坏,建筑材料、金属结构和文物被腐蚀等等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酸雨在五、六十年
代最早出现于北欧及中欧,当时北欧的酸雨是欧洲中部工业酸性废气迁移所至,七十年代以
来,许多工业化国家采取各种措施防治城市和工业的大气污染,其中一个重要的措施是增加
烟囱的高度,这一措施虽然有效地改变了排放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但大气污染物远距离迁
移的问题却更加严重,污染物越过国界进入邻国,甚至飘浮很远的距离,形成了更广泛的跨
国酸雨。此外,全世界使用矿物燃料的量有增无减,也使得受酸雨危害的地区进一步扩大。
全球受酸雨危害严重的有欧洲、北美及东亚地区。我国在八十年代,酸雨主要发生在西南地
区,到九十年代中期,已发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及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
(4)淡水资源危机:地球表面虽然2/3被水覆盖,但是97%为无法饮用的海水,只有不
到3%是淡水,其中又有2%封存于极地冰川之中。在仅有的1%淡水中,25%为工业用水,70%为农业用水,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可供饮用和其它生活用途。然而,在这样一个缺水的世
界里,水却被大量滥用、浪费和污染。加之,区域分布不均匀,致使世界上缺水现象十分普
遍,全球淡水危机日趋严重。目前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缺水,其中28个国家被列为严
重缺水的国家和地区。预测再过20~30年,严重缺水的国家和地区将达46~52个,缺水人
口将达28~33亿人。我国广大的北方和沿海地区水资源严重不足,据统计我国北方缺水区总
面积达58万平方公里。全国5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每年缺水量达58亿立
方米,这些缺水城市主要集中在华北、沿海和省会城市、工业型城市。世界上任何一种生物
都离不开水,人们贴切地把水比喻?quot;生命的源泉"。然而,随着地球上人口的激增,生产
迅速发展,水已经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珍贵。一些河流和湖泊的枯竭,地下水的耗尽和
湿地的消失,不仅给人类生存带来严重威胁,而且许多生物也正随着人类生产和生活造成的河流改道、湿地干化和生态环境恶化而灭绝。不少大河如美国的科罗拉多河、中国的黄河都已雄风不再,昔日"奔流
到海不复回"的壮丽景象已成为历史的记忆了。
(5)资源、能源短缺:当前,世界上资源和能源短缺问题已经在大多数国家甚至全球范围内出现。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人类无计划、不合理地大规模开采所至。本世纪九十年代初全世界消耗能源总数约100亿吨标准煤,预测到2000年能源消耗量将翻一番。从目前石油、煤、水利和核能发展的情况来看,要满足这种需求量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在新能源(如太阳能、快中子反应堆电站、核聚变电站等)开发利用尚未取得较大突破之前,世界能源供应将日趋紧张。此外,其它不可再生性矿产资源的储量也在日益减少,这些资源终究会被消耗殆尽。
(6)森林锐减: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地球上曾经有76亿公顷的森林,到本世纪时下降为55亿公顷,到1976年已经减少到28亿公顷。由于世界人口的增长,对耕地、牧场、木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导致对森林的过度采伐和开垦,使森林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200万公顷的森林消失,其中占绝大多数是对全球生态平衡至关重要的热带雨林。对热带雨林的破坏主要发生在热带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尤以巴西的亚马逊情况最为严重。亚马逊森林居世界热带雨林之首,但是,到九十年代初期这一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比原来减少了11%,相当于70万平方公里,平均每5秒钟就有差不多有一个足球场大小的森林消失。此外,在亚太地区、非洲的热带雨林也在遭到破坏。
(7)土地荒漠化:简单地说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对荒漠化的概念作了这样的定义:"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1996年6月17日第二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发表公报指出:当前世界荒漠化现象仍在加剧。全球现有12亿多人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胁,其中有1.35亿人在短期内有失去土地的危险。荒漠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演变为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它给人类带来贫困和社会不稳定。到1996年为止,全球荒漠化的土地已达到3600万平方公里,占到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4,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国土面积的总和。全世界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尽管各国人民都在进行着同荒漠化的抗争,但荒漠化却以每年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相当于爱尔兰的面积。到二十世纪末,全球将损失约1/3的耕地。在人类当今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人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
(8)物种加速灭绝:物种就是指生物种类。现今地球上生存着500~1000万种生物。一般来说物种灭绝速度与物种生成的速度应是平衡的。但是,由于人类活动破坏了这种平衡,使物种灭绝速度加快,据《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估计,每年有数千种动植物灭绝,到2000年地球上10~20%的动植物即50~100万种动植物将消失。而且,灭绝速度越来越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发出警告:本世纪鸟类每年灭绝一种,在热带雨林,每天至少灭绝一个物种。物种灭绝将对整个地球的食物供给带来威胁,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损失和影响是难以预料和挽回的。
(9)垃圾成灾:全球每年产生垃圾近100亿吨,而且处理垃圾的能力远远赶不上垃圾增加的速度,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已处于垃圾危机之中。美国素有垃圾大国之称,其生活垃圾主要靠表土掩埋。过去几十年内,美国已经使用了一半以上可填埋垃圾的土地,30年后,剩余的这种土地也将全部用完。我国的垃圾排放量也相当可观,在许多城市周围,排满了一座座垃圾山,除了占用大量土地外,还污染环境。危险垃圾,特别是有毒、有害垃圾的处理问题(包括运送、存放),因其造成的危害更为严重、产生的危害更为深远,而成了当今世界
各国面临的一个十分棘手的环境问题。
(10)有毒化学品污染:市场上约有7~8万种化学品。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有危害的约有3.5万种。其中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的约500余种。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如今每年又有1000~2000种新的化学品投入市场。由于化学品的广泛使用,全球的大气、水体、土壤乃至生物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毒害,连南极的企鹅也未能幸免。自五十年代以来,涉及有毒有害化学品的污染事件日益增多,如果不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将对人类和动植物造成严重的危害。物造成严重的危害。
环境污染
人一直以为地球上的陆、空是无穷尽的,所以从不担心把千万吨废气送到天空去,又把数以亿吨计的垃圾倒进海洋。大家都认为世界这么大,这一点废物算什么?我们错了,其实地球虽大(半径6300多公里)
,但生物只能在海拔8千米到海底11千米的范围内生活,而占了95%的生物都只能生存在中间约3公里的范围内,人竟肆意地从三方面来弄污这有限的生活环境。
海洋污染:主要是从油船与油井漏出来的原油,农田用的杀虫剂和化肥,工厂排出的污水,矿场流出的酸性溶液;它们使得大部分的海洋湖泊都受到污染,结果不但海洋生物受害,就是鸟类和人类也可能因吃了这些生物而中毒。
陆地污染:垃圾的清理成了各大城市的重要问题,每天千万吨的垃圾中,好些是不能焚化或腐化的,如塑料、橡胶、玻璃、铝等废物。它们成了城市卫生的第一号敌人。
空气污染:这是最为直接与严重的了,主要来自工厂、汽车、发电厂等等放出的一氧化碳和硫化氢等,每天都有人因接触了这些污浊空气而染上呼吸器官或视觉器官的毛病。我们若仍然漠视专家的警告,将来一定会落到无半寸净土可住的地步。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污染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大气污染是指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致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生
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工作、学习、生活的现象。放射性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物料、人体、场所、环境介质表面或者内部出现超过国家标准的放射性物质或者射线。例如,超过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排放污染物的标准,超种类、超量、超浓度排放污染物;未采取防止溢流和渗漏措施而装载运输油类或者有毒货物致使货物落水造成水污染;非法向大气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造成大气污染事故,等等。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也在增加,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各个国家的共同课题之一。
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 :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 人类不断的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但由于大气、水、土壤等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的作用。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会自然降低,这种现象叫做环境自净。如果排放的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质量就会发生不良变化,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这就发生了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会降低生物生产量,加剧环境破坏。
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发布日期: 2007年01月06日来源:点击数:8609 次  [ 字体:大中小 ]
1.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1) 生态破坏
①生态破坏的表现
生态破坏就是对生态平衡造成的直接损害。生态破坏既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类活动造成的。相比之下,自然原因造成的生态破坏的频度较低,在地域上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却构成了持续的压力和造成了频繁的破坏。因此,生态破坏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造成生态破坏的人类活动包括基于各种目的植被破坏、大型工程以及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等等。目前,全球范围内出现的生态破坏的主要表现是,森林面积缩小、土壤侵蚀和土壤退化、生物物种消失,以及由于环境污染引起的种种生态环境问题。
目前世界上密闭林覆盖面积为28亿公顷,占地球陆地表面积的21%。另有13亿公顷的稀疏林。若再加上休耕地上重新长出来的林木,天然灌木林和退化的森林林地,则地球上森林总面积原来至少为52亿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40%。可是,人们为了发展农业或为其他目的砍伐森林,造成世界范围的森林面积骤减。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环境规划署的估计,全球每年约有1110万公顷的森林被毁。伴随着森林的砍伐,土地沙漠化和土壤侵蚀现象日趋严重。目前全球沙漠化面积已达40亿公顷,100多个国家受到影响。全球每年因沙漠化损失600多万公顷土地,其中包括草地320万公顷,靠雨水浇灌的农田250万公顷,
人工浇灌的农田12.5万公顷。另外,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估计,全世界有30~80%的灌溉土地不同程度地受到盐碱化和水涝灾害的危害,由于侵蚀而流失的土壤每年高达240亿吨。而在自然力的作用下,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需要100~400年。因此,土壤侵蚀和土壤退化是一场无声无息的生态灾难。全球的草原约占陆地表面积的20%左右,一般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各大洲均有分布。由于过度放牧和不适当的开垦,引起草场退化,发生土壤侵蚀、土壤盐渍化和沼泽化,并进一步荒漠化,并严重损害了草原动物的生存。生态破坏的另一严重后果是物种消失。伦敦环境保护组织"地球之友"指出,目前地球上每天至少有1种物种灭绝,而且每灭绝一种物种,会连锁威胁到几个其他物种。世界上的濒临灭绝的物种越来越多,有的物种还没有被人认识就灭绝了。物种的减少给生物圈和人类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要知道,目前人类还不能做或做得很艰难的事情,可能在远古就被某个生物用效率更高的方式做到了。而我们将可能失去许多向生物学习或利用生物资源的机会。
②生态破坏的根源
究其根源,生态破坏的根本原因有两个,其一,现代的人类社会为了满足自身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从自然界挪动大量的物质;其二,人类在用过从自然界所取得的物质以后,同样数量的废物,其中不乏人类的发明创造物,又返回生态系统。近年来,我们对后者给予了足够关注,并尽可能治理这些废物造成的环境污染。但是,这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原因有两个:一方面,人类从环境中挪动的物质的量远远大于他所实际利用的量,人类社会对资源的利用
存在惊人的浪费,同时从来没有从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角度优化过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为了治理环境污染,人类不得不动用更多的自然资源(包括能源)。人类从自然界每取得或制得一份使用价值(商品或服务),生态环境中被挪动的物质的量一般是数十、数百份,我们可称之为这一人工物品的生态包袱(其中不包括水和空气的消耗量)。人类目前使用和消耗的物品中,工业产品的生态包袱远大于非工业制品。例如,木材的生态包袱为0.6,铝为85,铜为500,钢为7,黄金为420 000,塑料为1.5~7,玻璃为2.5。这样继续下去势必导致全球范围的资源耗竭,人类应当及早寻比较彻底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的第一步,就是改革目前的物质生产技术,设计用来替代现在人类所依赖的物品的新产品,即所谓替代技术和替代产品。最终,人类社会应当到跟自然生态系统相协调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即可持续发展模式。
实际上,通过改革我们目前的技术,包括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方式,是能够大大减少人类生活对物质的消耗,从而减小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对生态平衡的破坏的。根据有关研究结果,在维持水平相当的生活和福利的同时,日本每人每年的物料消耗量只有美国或德国的一半。可见,人类社会的技术圈内部有巨大的潜力可挖。发掘这种潜力,大幅度削减对物质资源的依赖,是解决全球生态破坏问题的根本途径。联合国提倡的可持续产品设计和西方发达国家近年兴起的生态产品设计就是人类朝着这一方向迈进的开始。这些新的思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均资源占有量很少的国家来说是很有借鉴价值的。
2. 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
(1) 全球变暖
①近百年来全球变暖的趋势
气候学的纪录显示,近百年来,全球的平均地面气温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总体上,本世纪80年代的全球平均气温比上个世纪下半叶升高了约0.6°C。这种趋势很可能继续下去,除非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坐落在维也纳附近的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于1991年所作的预测表明,到2050年,全球变暖的幅度可能在4.5~10°C之间,到21世纪末,则在12~15°C 之间。这些预测还是初步的,因为其中没有考虑海洋热力学效应引起的时间滞后效应。比较合理的预测是,到203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比现在上升0.5~2.5°C,到2050年,将上升3.6~4.5°C。
②全球变暖可能产生的影响
初步研究显示,全球变暖会引起温度带的北移,进而导致大气运动发生相应的变化,全球降水也将随之发生变化。一般地,低纬度地区现有雨带的降水量会增加,高纬度地区冬季降雪量也会增多,而中纬度地区夏季降水量将会减少。对于大多数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增多是有利的。而对于降水减少的地区,如北美洲中部、中国西北内陆地区,则会因为夏季雨量的减少变得更加干旱,水源更加紧张。
据估算,在综合考虑海水热胀、由于极地降水增加导致南极冰帽增大、北极和高山冰雪融化等因素的前
提下,当全球气温升高1.5~4.5°C时,海平面将可能上升20~165厘米。海平面的上升无疑会改变海岸线,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目前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将面临被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