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可谓灵活,很多学生都难以分析其用法。靠死记一些例子,但过些日子又忘了。如何容易又方便的掌握,笔者结合自己教学作出简要介绍,即运用句子结构分析法。句子结构分析有一口诀:“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谓前是状,谓后补。”由此可知古汉语中的主谓、动宾、偏正等结构。“之”的用法就可根据其在句中的位置来定。且看下面的分析:
1. 形如“谓语+之”时,用作代词。
  如: ①作《师说》以贻之。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③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以上三例中的“之”都是代词用,分别充当谓语动词“贻”“知”“均”的宾语,构成动宾结构。反过来说,虚词“之”紧跟在谓语动词后,这个“之”就作代词用。
2. 形如“主语+之+谓语”时,起取消主谓句子独立性。
如: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以上两个例子中“之”前的“孤”“鱼”“师道”在句子中作主语,“之”后的“有”“不传”为动词作谓语。在这种情况下,虚词“之”可以省略不译。即“孤有孔明,犹鱼有水也”;“师道不传也久矣”。
.3. 形如“名词+之+谓语动词/介词”时,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 ①宋何罪之有
②何陋之有
  以上两例中,“之”出现在疑问句中,“之”前面分别是名词“罪”和“陋”,“之”后面是紧跟谓语动词“有”,而且“罪”和“陋”是作为宾语在谓语动词的前面。这种情形下的“之”就作宾语前置的标志。虚词“之”不译,直接把宾语部分还原到谓语动词后面即可。
4. 形如“名词+之+形容词”时,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马之千里者。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
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以上三例中,虚词“之”后面的“利”“强”“千里”“铿然有声”“乱耳”“劳形”都是形容词修饰“之”前面的名词“爪牙”“筋骨”“马”“石”“丝竹”“案牍”,翻译时,“之”不用翻译,直接把形容词还原到名词的前面即可。
(5) 形如“定语+之+名词”时,是作结构助词,译作“的”。
如: ①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②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以上两例中,虚词“之”后面是名词“病”“众”,分别由前面的“君”“吴、越”作定语修饰,“之”就译作“的”。
(6) 形如“之+地点/处所名词”且句中缺少相应的谓语时,就作动词。
如:  ①子夏之晋。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
③辍耕之垄上。
  以上三例中,“之”的后面分别是“晋(国)”“南海”“垄上”作为地点名词,“之”的前面没有与“晋”“南海”“垄上”相对应的谓语动词。这种情况下,“之”用作动词,翻译为“去、往、到”。
(7) 形如“形容词/副词+之”时,凑成二字或四字音节,不用译。
  如:  ①顷之,烟炎张天。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③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以上三例中,“之”在“顷”“鼓”“久”的后面,为了凑成二字音节而使用“之”。翻译时没意义。
  类似的文言现象,只要到合适的途径,总结出规律来,学生掌握运用起来就很容易。
  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时人莫之许(《隆中对》)        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      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 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问女何所思(《木兰辞》)            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王见之曰:“牛何之” (《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何伤乎 (《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3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            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十介十动 
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  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余是以记之  (《游褒禅山记》)      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一言以蔽之                        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   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 
【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 
夫晋,何罪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 
唯弈秋之为听   (《弈秋》)    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下同)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唯陈言之务去   (《答李翊书》)    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 
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父母只忧虑他的疾病” 
唯    (《冯婉贞》)       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 
君亡之不恤,而臣是忧。译文:“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臣”
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 (译:“只图有利的”)唯贤是用(译:“只任用有才的人”) 
四、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 
【1】格式:中心词十定语十者 
隆中对译文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寻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 
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5 
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      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        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        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青人” 
【2】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马说》)               译文:“千里马” 
僧之富者不能至                     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       译文:“吴国出游的年青人” 
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 
【3】格式:中心语+之+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译文:“在朝廷作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堂),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或身处遥远的江湖),就要为国君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