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优秀5篇
隆中对 篇一
隆 中 对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文章脉络,理清诸葛亮隆中对策的思路。
2、注重文言词语古今意思的差异,准确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3、学习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范仲淹说:得贤杰天下治,失贤杰而天下乱。龚自珍也有诗云: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正因于此。刘备为“兴复汉室”不远千里,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才有了这一段千
古流传的佳话——“隆中对”。让我们来一起看看那“未出茅庐,而已知天下三分”的雄才大略吧!
二、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不会读的字、读不顺的句子勾画下来,读完后教师组织学生相互解答。
长句如:将军身率益州之从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易读错字:好为( ) 乐毅( ) 诣( ) 存恤( )
度德量力( ) 胄( ) 殆( )
2、听录音跟读,注意节奏和字音。
3、生对照注解再读课文,标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子集体讨论解决。
如:“时人莫之许也”、“遂用猖獗”、“……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4、生自读课文思考,师生共同探讨后明确。
①诸葛亮从哪几个方面给刘备分析了当前的形势?
②诸葛亮提出了怎样的战略方针?
③诸葛亮对策的核心是什么?
三、比较阅读
刚才我们阅读了《三国志》里的《隆中对》,明代的罗贯中以此用蓝本创作了小说《三国演义》里的隆中对,让我们来读一读罗贯中的小说,看看小说与史籍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
(下发《三国演义》第三十七、三十八回片断,学生阅读讨论)
1、启发思考
①史籍把事件简略带过,把人物的语言记载得十分详尽,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②小说做了哪些加工?为什么要这样加工?
③课文中有没有运用衬托的手法?
2、用一段话概括你心目中的诸葛亮。
四、品味语言
出文中你感触深刻的句子,反复读,谈谈自己的体会。
如:①亮躬耕陇备,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文中倒数第二段的“善”字
③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五、自主测评
1、解释加点字
①时人莫之许也( ) ②谓为信然( ) ③先主器之( )
④此人可就见( ) ⑤遂用猖獗( ) ⑥然志犹未已( )
2、诸葛亮给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3、你还知道诸葛亮的其他故事吗?请写出一个。(50—100字)
《隆中对》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
2、把握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1、朗读
2、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和程序
第1课时
教学任务:初读课文,朗读,积累文言词语。
一、导入新课(1分钟)
由诸葛亮足智多谋导入
二、有关内容介绍(4分钟)
1、隆中,山名,在今湖北,刘备当年三次到此请诸葛亮出山。
对,回答,应对。
古代臣民回答统治者所问的政治、军事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刘备在公元207年(汉献帝建安十二年)10月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就刘备提出的问题所陈的对策。
2、背景
东汉末年,汉室倾颓,局势混乱,各地雄割据,人才择主而事。汉室后裔刘备怀有兴复汉室之志,但势单力薄,无法与雄抗衡。为实现统一大业,刘备广揽人才,筹谋大计。而此时诸葛亮“躬耕陇亩”,避世待时。刘备三顾茅庐,以诚纳贤,终于请得卧龙出山,并按照诸葛亮的意见开始了光复大业。
3、陈寿,史学家《三国志》
4、明确学习任务
三、正音与朗读(30分钟)
1、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借助注释,默读课文。
陇亩lǒng mǔ 父 fǔ 颍yǐng 庶 shù
屯tún 卧wò 枉wǎng
窃 qiè 度duó 信shēn
胜shēng 抑yì 挟xié 塞sài 沃wò 殷yīn 戎róng 将jiǎng 荆jīng
2、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全文。
3、学生个别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要求读准音,断准句,明确句读,不读破句。
4、学生齐读全文。
四、重点字词(10分钟)
1、见课文注解,补充于下:
将军岂愿见之乎 岂,可。
然操遂能克绍 遂,竟然。
2、特殊句式
时人莫之许也 宾语前置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判断句
君与俱来 省略句
3、练习二
度,估计。 遂,于是、就。
挟,挟持、控制。 诚,的确。
就,接近。枉,委屈。顾,看望。
箪,用竹筐装着。壶,用水壶盛着水酒。 (名词作动词)
五、课堂小结
第2课时
教学任务: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
一、导入新课
检查朗读
二、理清文章结构
1、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诸葛亮的抱负。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2、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3、第三部分(第3、4、5段):写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
“君谓计将安出?”
答曰:天下形势:豪杰并起。
曹操,不可与之争锋;
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荆(刘表)
益(刘璋),可夺之。
将军,跨有……西和……南抚……外结……内修……
4、第四部分(第6段):写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三、讨论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运用
明确:从各方面描写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开头一段写诸葛亮隐居,从正面写他的不凡抱负;刘备与诸葛亮问答的过程是从正面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塑造形象。
徐庶向刘备推荐,则是从侧面表现。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不悦后,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的回答,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
四、练习一
1、“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2、内政与外交: 内修政理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
夺取荆益、联吴灭曹、统一全国 (必要性→可行性)
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隆 中 对
(一)简述诸葛亮的抱负。①
(二)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②
(三)写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③④⑤
(四)写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⑥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结合→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事)
《隆中对》教案 篇三
教学设想: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篇教学设计旨在立足文本本身,教师适度的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目的:
一、明确诸葛亮的政治蓝图及策略;
二、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以及锐利深刻的战略眼光。
教学难点:
目的1.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提起诸葛亮,我想大家都知道,你记得哪些关于诸葛亮的词语、诗句、故事、对联,说出来让同学们一起分享。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隆中对》,你们肯定会对诸葛亮有进一步的了解。(以故事、对联等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
二、老师介绍《三国志》,范读课文。
三、生准备分小组比赛朗读课文,为课文正音、正字。
四、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参照课文注释,自己解读课文,有问题的,做上记号。老师巡视指导,然后集中解答疑难字句,充分相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交流,能够解决疑难问题,为进一步探究做好准备。
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课文,了解诸葛亮的政治蓝图及策略,解
决课后习题一。
一、请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讨论:(用原文回答)
1.刘备的现状:刘备为什么会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2.天下的形势:曹操、孙权、荆益二州。
3.在此形势下,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策略及政治蓝图是什么?
二、再读课文,你如何评价诸葛亮?与同学交流一下。
三、布置作业:完成短文:我眼中的诸葛亮。
第三课时
一、本节课进行比较阅读,将小说中的诸葛亮与史书中的诸葛亮相比较,小说家进行了哪些艺术加工?
二、关于诸葛亮还有哪些故事?请同学们课后阅读《三国演义》,研究诸葛亮的战略在小
说中是如何演绎的。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进一步了解诸葛亮的一生,谈谈你的感受,写在周记本上。
隆中对 篇四
.《隆中对》教案8
.《隆中对》教案7
.《隆中对》教案6
.《隆中对》教案5
.《隆中对》教学设计4
.《隆中对》教案3
.《隆中对》教案2
.《隆中对》教学卡片:自读练习
.《隆中对》教案1
.《隆中对》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隆中对译文
.《隆中对》译文
析《隆中对》中诸葛亮的形象
.《隆中对》说课稿
.《隆中对》综合能力训练
隆中对·自学评估
.《隆中对》基础训练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