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隆中对》和《出师表》
天秀中学刘桂玲
一、大处着眼分析两篇文章
2000年,湖北省襄樊市半年内5次进京奔走,甚至市长都亲自出马了。有关领导看到了他们以教研报告形式提交的汇报材料感到很惊奇,笑着对他们说:“地方上来我们都是为了要项目,搞创收,你们为了一篇课文能上教材跑到北京来,我们真是第一次碰到。”2003年春,这篇课文出现在我们大家现在使用的这册教材中。可河南省南阳市又发起举行了“万人签名活动”,他们认为这一课的一个注释出现了错误,并要求“尊重史实,捍卫历史”,纠正这个注释。究竟是哪一篇课文让这两个地方“大动干戈”呢?原来是《隆中对》这篇课文。
人教版把《隆中对》和《出师表》两篇有一定难度的文章并列出现在人教版第五册第六单元,这给教学提出了挑战,但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教学“机遇”。
《隆中对》是人物传记节选,它的核心部分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诸葛亮对刘备为“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充分展示了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的卓越才能。
作为脍炙人口的名篇,我们学习时宜反复诵读,对策一节要求学生熟练背诵。重点解决两个问题:①选材详略得当。本文主要写诸葛亮的卓越才能,最能突出他的才能的是他为刘备分析天下大势并为其规划了成就霸业、兴复汉室的基本方针和具体策略的过程,所以写得非常详细。其余部分则惜墨如金。②写人物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隆中对策”时,直接从正面突出诸葛亮身居一室,心怀天下的卓越才能;同时徐庶的推荐,刘备如鱼得水的评价,都从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才能,使其形象更加丰满。
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其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历来被视为“表”中代表作。陆游曾称赞它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也有“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的名句。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诸葛亮的耿耿丹心,光照日月,情真意切,催人泪下。严谨的论述结构,简练的叙述技巧和浓郁的抒情彩相结合是本文的亮点。全文着眼于“出师”二字。然而第一部分却绝口不提“出师”一事。因为刘禅无能,离开诸葛亮根本不知如何治国,因此先向刘禅提出开张圣听、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的建议,以此将治国之事一一向刘禅交代清楚。这样做是为了保证“出师”时有一个稳固的后方,消除后顾之忧。第二部分表明“出师”一事是刘备的遗志,而自己“出师”是对刘备的知遇之
恩的报答和对后主的忠心。最后,再次归纳各方面的责任,并向后主提出“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的希望,使刘禅进一步明确各方责任,彻底消除后顾之忧以利伐魏。为了表明“出师”一举势在必行并彻底消除后顾之忧,作者用简练的叙述表明作者的经历,并于叙述和议论之间饱含真挚的感情(第一部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寓情于叙,第三部分又以恳切的言辞直抒殷切希望、感激之情与惜别之意),使文章不仅能以理服人,更能以情动人。
从历史的角度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两篇文章中从一个侧面认识三国的历史。用发展的观点看,两篇文章分别写诸葛亮两个不同时期的“对策”,有很多相互照应的地方。从比较教学的角度看,两篇文章在写法和内容上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值得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因此,教学《隆中对》,我们可以从大处着眼,站在“历史发展”的层面去分析问题。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建议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便可以设计成两个部分:
第一,在导语设计上,我们可以以“了解三国历史的一个侧面”为话题,在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一方面关注文章本身提供的信息,另一方面将学生的视线牵引到课外,促进他们去阅读《三国志》等有关书籍。
第二,初步阅读两篇课文,说说《隆中对》和《出师表》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这个
环节要求学生整体感知,避免字斟句酌地探究,从而达到从整体上在感性的层面了解诸葛亮。
其一、隆中对“策”
“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轻松短小四句诗,却颂赞了《隆中对》里惊天动地的一桩事啊。《隆中对》最核心的部分在第四自然段诸葛亮的“对”。教学这个部分,我们可以逆向探讨三个问题,进而理解诸葛亮所对的“策”:
第一是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政治目标:霸业可成,汉室可兴。这个政治目标与刘备陈述的“欲信大义于天下”异曲同工,或者说,诸葛亮提出这样政治目标的依据就是刘备的陈述。
第二个问题是为了实现这样的政治目标,诸葛亮为刘备规划了怎样的政治路线。其实,提出的政治路线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地利”:跨有荆、益,保其岩阻;二是“人和”: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三是“天时”:天下有变。当刘备具备了这样的“地利、人和和天时”条件的时候,则可“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成就霸业,兴复汉室。
接着可以追问第三个问题:诸葛亮提出这样的政治路线有什么依据。对这个问题的点拨从“人物”入手可以做到深入浅出,迎刃而解。这牵涉到对五个人物的简要分析,依次是曹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孙权“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刘表不能守荆州、刘璋暗弱益州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刘备总揽英雄思贤若渴信义著于四海。通过对这五个人的分析,学生就不难理解诸葛亮根据什么提出这样的政治路线了。
其二、“亮”在何处
作为一篇写人的传记(节选),核心还要落在对人物的分析上,因此,在完成“隆中对策”的分析之后,我们需要过渡到对诸葛亮形象的品读上。
我们可以选用如下的一种方法进行课堂过渡:一是用“对隆中对策的分析”做铺垫转换话题,说“能提出这样的政治目标和政治路线,做如此深入分析的人是什么样的人?”二是从文章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的“传”入手,转入到对人物的分析。
于是,我们的核心问题就成了诸葛亮“亮”在何处(也可以补充“诸葛亮亮不亮”之类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从多个不同角度进行解读。下面是一种便捷的方法:
首先,我们从“每自比管仲、乐毅”出发,认为诸葛亮是个“胸怀大志的好青年”,这一点由教师分析讲解,然后让学生模仿教师的方法,用同样的语言形式去描述诸葛亮。这里,我们需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个人观点,但是,也需要给出我们的“官方认识”。联系历史对诸葛亮的既定评价和文本中诸葛亮的“对策”,我们至少可以给出诸葛亮三个“亮点”:胸怀大志的好青年、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雄才大略的军事家。最后,再引导学生去分析作者是如何将诸葛亮的“亮点”一一表现出来的,在写法上下些琢磨工夫。
二.对比阅读建议
1.《隆中对》和《三国演义》作比较。学习《隆中对》可以对比延伸阅读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片断),通过课文与小说片断的比较,体会史传文学的特点和小说与史传文学的渊源。
2.《出师表》和《后出师表》的比较
甲文:《出师表》 诸葛亮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乙文:《后出师表》 诸葛亮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第一比较点:两个文段都提出了蜀军北伐的有利条件,分别出有关句子。
【参考答案】:甲文段: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乙文段: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
第二比较点:两段文字在内容上都写到了哪两层意思?分别概括回答。
【表达了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提出了北伐中原的积极主张】
3.《陈涉世家》与《隆中对》的比较
比较点:传记的写作特点;详略的安排;人物的塑造。
4.《隆中对》与《出师表》比较阅读训练
比较点:体裁的比较;内容相似点比较;两文中诸葛亮有什么特点。
配套练习(一)
1. 这两篇文章均选自《__________》,其中《隆中对》的作者是______朝史学家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横线的字。
利尽南海__________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__________
以光先帝遗德_________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_________
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_猥自枉屈__________
以彰其咎__________
以光先帝遗德_________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_________
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_猥自枉屈__________
以彰其咎__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遂用猖獗,至于今日。译文:
(2)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4)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4.《隆中对》一文中,刘备分析天下形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师表》一文中,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
5.《隆中对》一文中,刘备的政治抱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为刘备谋划的政治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师表》一文中,诸葛亮的政治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隆中对》一文中,诸葛亮给刘备全面地分析了当时全国的形势,为刘备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战略方针。
《出师表》一文是诸葛亮出师前写给后主刘禅的表文。文章表达了诸葛亮“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在文中,他提出了三条建议,其中最重要的是“_
(1)遂用猖獗,至于今日。译文:
(2)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4)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4.《隆中对》一文中,刘备分析天下形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师表》一文中,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
5.《隆中对》一文中,刘备的政治抱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为刘备谋划的政治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师表》一文中,诸葛亮的政治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隆中对》一文中,诸葛亮给刘备全面地分析了当时全国的形势,为刘备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战略方针。
《出师表》一文是诸葛亮出师前写给后主刘禅的表文。文章表达了诸葛亮“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在文中,他提出了三条建议,其中最重要的是“_
_________,__________”。
7.分别从《隆中对》《出师表》中出成语“三顾茅庐”的原句。
《隆中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师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妇孺皆知,请分别写出其中的两个故事、两条歇后语、两个成语。
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
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
歇后语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9.《出师表》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句话,历来被人们所传颂。请列举出我国历史上类似于诸葛亮这样的人物及对应的事例。
7.分别从《隆中对》《出师表》中出成语“三顾茅庐”的原句。
《隆中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师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妇孺皆知,请分别写出其中的两个故事、两条歇后语、两个成语。
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
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
歇后语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9.《出师表》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句话,历来被人们所传颂。请列举出我国历史上类似于诸葛亮这样的人物及对应的事例。
(二)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5题。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
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猖獗”“卑鄙”两词在文中的意思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补充句中省略的成分。
①君与( )俱来。
②( )遂许先帝以驱驰。
3.翻译句子。
①时人莫之许也。
②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4.甲文中“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的原因是诸葛亮_________。(用乙文中的句子回答)
5.(甲)文中先主“凡三往,乃见”以及他向诸葛亮说的一席话,表明先主是怎样一个人?(乙)文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一句表明诸葛亮对先主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一)
1.《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晋陈寿2.利:物资 存恤:爱抚、爱惜 光:发扬光大隆中对译文 遗:给予 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猥: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彰:表明,显扬3.(1)
就因此失败,(弄)到(成为)今天(这个局面)。(2)不仅仅是时机(好),而且是人的筹划(得当)。(3)亲近贤良的忠臣,疏远奸佞的小人,这就是西汉兴隆的原因。(4)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于陛下的职责和本分啊。4.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今天下三分。 5.欲信大义于天下。 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6.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报先帝 忠陛下 亲贤臣,远小人。7.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8.故事 (诸葛亮)空城计或挥泪斩马谡 (曹操)杀杨修或杀吕伯奢
成语三顾茅庐 乐不思蜀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歇后语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答案只要与《三国演义》有关均可)
9.唐朝大将郭子仪受命平息安史之乱或林则徐受命虎门销烟等。
8.故事 (诸葛亮)空城计或挥泪斩马谡 (曹操)杀杨修或杀吕伯奢
成语三顾茅庐 乐不思蜀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歇后语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答案只要与《三国演义》有关均可)
9.唐朝大将郭子仪受命平息安史之乱或林则徐受命虎门销烟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