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2018课外文言文阅读集训
第1类 人物传记
一、(2018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16分)
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①,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②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③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於呵怒伤其颜,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於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④;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节选自《颜氏家训·教子篇》)
【注释】①翻奖:夸奖。②捶挞:杖击,鞭打。③逮:等到。④狎:轻视。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B)
A. 宜诫翻奖/宜乎众矣(《爱莲说》)
B. 应呵反笑/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C. 诚哉斯语/斯是陋室(《陋室铭》)
D. 诚不得已也/此诚不可与争锋(《隆中对》)
【解析】A项两个“宜”的意思均为“应当”;B 项两个“反”的意思分别为:反而,反倒/通“返”,返回;C项两个“斯”的意思均为“这,这样”;D项两个“诚”的意思均为“确实”。
2. 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B)
隆中对译文例句:当以疾病为谕
A. 以为妙绝(《口技》)
B. 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
C. 何以战(《曹刿论战》)
D. 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解析】A项“以”为动词,“认为,以为”。B项“以”为介词,译为“用,拿”,与例句中“以”用法相同。C项“以”为介词,译为“凭借”。D项“以”表因果关系,译为“因为”。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每小题3分)
(1)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孔子说:“从小养成的就像天性,习惯了的也就成为自然。”
(2)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
父子之间要讲严肃,而不可以轻忽;骨肉之间要有爱,但不可以简略。
4. 文中提出了怎样的教子观?请谈谈你从中获得的现代父母教育子女的启示。(6分)
启示:①不能一味溺爱孩子;②对待孩子要一视同仁。
【解析】阅读文章可知,文章以“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提出自己对溺爱孩子的看法,然后表明自己的观点,以“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和“人之爱子,罕亦能均……更所以祸之”表明自己的教子观,由此即可得出第一问答案。第二问只要能结合生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我见到世上那种(对孩子)不讲教育而只有慈爱的,常常不以为然,要吃什么,要干什么,任意放纵孩子的需要,该训诫时反而夸奖,该呵斥时反而欢笑,到孩子懂事时,还认为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到骄傲怠慢已经成为习惯时,才再去制止,那就纵使鞭打得再狠毒也树立不起威严,愤怒得再厉害也只会增加怨恨,直到长大成人,最终养成败坏的品德。孔子说:“从小养成的就像天性,习惯了的也就成为自然。”是很有道理的。俗谚说:“教媳妇要在初来时,教儿女要在婴孩时。”这话确实有道理。
普通人不能教育好子女,也并非想要使子女陷入罪恶的境地,只是不愿意使他因受责骂训斥而神沮丧,不忍心使他因挨打而肌肤痛苦。应该拿生病来作比喻,难道不用汤药、针艾来救治就能好吗?还该想一想那些经常认真督促训诫子女的人,难道愿意对亲骨肉刻薄凌虐吗?实在是不得已啊!
父子之间要讲严肃,而不可以轻忽;骨肉之间要有爱,但不可以简略。简略了就慈孝都做不好,轻忽了怠慢就会产生。人们爱孩子,很少能做到平等对待,从古到今,这种弊病一直都很多。其实聪明俊秀的(孩子)固然引人喜爱,顽皮愚笨的(孩子)也应该加以怜悯。那种有偏爱的家长,即使是想对他好,却反而会给他招祸殃。
二、(2018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6分)
杜景俭,冀州武邑人也。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累迁洛州司马。寻转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①。则天尝以季秋内出梨花一枝示宰臣曰:“是何祥也?”诸宰臣曰:“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景俭独曰:“谨按《洪范五行传》:‘阴阳不相夺伦,渎之即为灾。’又《春秋》云:‘冬无愆②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
’今已秋矣,草木黄落,而忽生此花,渎阴阳也。臣虑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典。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卷四十》)
【注释】①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亦为宰相。②愆:(qiān)过分。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B)
A. 累迁洛州司马/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B. 寻转凤阁侍郎/寻病终(《桃花源记》)
C. 景俭独曰/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大道之行也》)
D. 于是再拜谢罪/再而衰(《曹刿论战》)
【解析】A项中两个“迁”的意思分别是:调动/贬谪;B项中两个“寻”都是“不久”的意思;C项中两个“独”的意思分别是:唯独/老而无子的人;D项中两个“再”的意思分别是:两次/第二次。
2. 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C)
例句:而忽生此花
A. 国险而民富(《隆中对》)
B. 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
C.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D. 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解析】C项与例句中的“而”都表转折;A项“而”表并列,可译为“并且”;B项“而”表修饰,无实义;D项“而”表承接,可译为“就”。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每小题3分)
(1)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
陛下恩德扩大到了草木,所以能使秋木第二次开花。
(2)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
(本应)帮助皇上依据天理来治理万物,可是却不能治理得和谐,这是我们作为臣子的罪过啊。
4. 通读全文,说说文章表现了杜景俭的什么性格特点?臣认为秋天生花是吉兆,杜景俭认为秋天生花是凶兆,你是怎样认为的?请阐述理由。(6分)
正直、大胆、敢言。(答对其中两点即可)我认为秋天生花既不是凶兆也不是吉兆,而是因为那个时间段的光照、温度正好符合梨花开放的条件。
【参考译文】杜景俭,冀州武邑人。少年时应试中明经举,多次升职至殿中侍御史。(他)又升任洛州司马。不久又调任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武则天曾用秋季院内长出梨花一枝而问宰相说:“这是什么吉祥之兆?”诸宰相答道:“陛下恩德扩大到了草木,所以能使秋木第二次开花,即使周文王仁德遍及路边的苇草,也无法超过您。”杜景俭唯独说:“按《洪范五行传》:‘阴阳不能混乱,违反了就会成为灾难。’《春秋》也讲:‘冬天没有过于温暖的阳光,夏天没有寒冷的气候,春天没有寒冷的风,秋天没有苦雨。’现在已到了秋天,草木发黄凋
零,但是忽然生出此花,混乱阴阳。臣考虑陛下布政施令,是否有亏于礼典。而且我们这些人愧居宰相,(本应)帮助皇上依据天理来治理万物,可是不能治理得和谐,这是我们作为臣子的罪过啊。”因此拜两拜而谢罪,武则天说:“爱卿真是好宰相啊!”
三、(2018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4题。(16分)
欧阳珣,字全美,吉州庐陵人。崇宁五年进士。调忠州学教授①、南安军司录②,知盐官县。以荐上京师,遇国难,及出使,加将作监丞。金人犯京师,朝议割河北绛、磁、深三镇地讲和。
珣率其友九人上书,极言祖宗之地尺寸不可以与人。及事急,会臣议,珣复抗论当与力战,战败而失其地,它日取之直;不战而割其地,它日取之曲。时宰怒,欲杀珣,乃遣珣奉使割深州。珣至深州城下,恸哭③谓城上人曰:“朝廷为奸臣所误至此,吾已办一死来矣,汝等宜勉为忠义报国。”金人怒,执送燕,焚死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卷二百零七》,有删改)
【注释】①教授:古时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学官,掌管学校课试等事。②司录:官名。③恸哭:放声痛哭,号哭。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C)
A. 及出使/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B. 珣复抗论当与力战/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C. 汝等宜勉为忠义报国/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D. 金人怒,执送燕/执策而临之(《马说》)
【解析】A项“及”的意思分别是“等到/比得上”;B项“复”的意思分别是“又/回答”;C项“宜”都是“应当”的意思;D项“执”的意思分别是“逮捕/拿着”。
2. 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D)
例句:焚死之
A.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B. 宋何罪之有(《公输》)
C. 无怀氏之民欤(《五柳先生传》)
D. 借旁近与之(《伤仲永》)
【解析】D项和例句中的“之”都是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A项“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B项“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C项“之”是结构助词,译为“的”。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每小题3分)
(1)极言祖宗之地,尺寸不可以与人。
(欧阳珣)极力陈说祖宗留传下来的土地,(哪怕是)一尺一寸也不可以割让给别人。
(2)不战而割其地,它日取之曲。
(如果)不抗战就割让土地,以后想要夺回来就理屈了。
4. “金人犯京师”时,欧阳珣的看法与臣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对欧阳询“战败而失其地,它日取之直;不战而割其地,它日取之曲”的观点进行评价。(6分)
欧阳珣认为祖宗之地尺寸不可与人,主张力战。臣想割地,主张讲和。
我认同欧阳珣的观点。金兵侵犯,如果奋力抵抗,最后战败了失去土地,也尽力了,以后再从金人那里夺回来就是理直气壮的;如果不奋力抵抗,为了讲和轻易割让土地,那么以后再想夺回来就会理屈的,因为当时割让时是自愿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