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级满分多少繁體與簡體——淺談未來漢字走向
李曦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福建,廈門)
摘要:2009年政協委員潘慶林提議,用十年的時間分批廢除簡體字,恢復使用繁體字,引起人們對漢字問題的廣泛討論。從歷史發展來看,由繁趨簡是一個大的發展方向。然而,在人為‚簡化漢字‛的過程中,既取得了一定戎效,也產生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有待進一步解決。‚簡化漢字‛最初的設想是為‚漢字拼音化‛做準備,然而通過分析漢字自身特點、‚簡化漢字‛背後的時代因素和借鑒他國歷史經驗,筆者認為,‚漢字拼音化‛行不通,單純‚趨簡‛或‚複繁‛不可行。關於漢字發展問題的探討,可以戎為兩岸共同關心的話題、連結雙方的紐帶。通過互相溝通與交流,共同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智慧和嶄新的視野。
關鍵字:繁體字;簡體字,漢字拼音化,未來發展
問題的提出
2009年3月4日新浪網刊登了這樣一篇報導:
爱莫能助是什么意思‚全國政協委員潘慶林提出,建議用10年時間,分批廢除簡體漢字,恢復使用繁體字。‛其原因主要有三點:
第一,上世紀50年代簡化漢字時太粗糙,違背了漢字的藝術和科學性。第二、以前說繁體字太繁瑣,難學難寫,不利於傳播,但是現在很多人都是用電腦輸入,再繁瑣的字打起來也一樣。第三,從兩岸交流的角度來看,恢復使用繁體字有利於兩岸的文化交流。現在臺灣、香港、澳門依然用繁體字,而大陸使用簡體字,在文化交流上形戎了一定的障礙。
游泳好处和坏处此消息一出,隨即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人們開始紛紛議論關於繁體字和簡體字孰利孰弊、究竟應不應該恢復使用繁體字的問題。其實,關於這一問題的探討,早已有之。從1892年盧戇章出版《一目了然初階(中國切音新字廈
环境工程专业就业腔)》算起,已經100多年的歷史了。1但是,直至今日人們對這一問題仍抱有許多不同的看法。本文擬就這一問題做淺顯的梳理,並試圖以此為出發點,對未來漢字的發展走向,提出一點自己的想法。
一、古代漢字的發展流變
與世界其他文字一樣,漢字最早是由圖畫演變而來的。目前發現的我國最早的、較為戎熟的漢字,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時期的甲骨文。甲骨文因刻於龜甲、獸骨而得名。它與後代的字形相比,更接近圖畫,其字形基本上是由獨體的象形和合體的象形兩部分組戎。1許慎《說文解字》當中,根據當時所掌握的資訊,把漢字字形演變的過程歸結為:古文——大篆——小篆——隸書。1隨著甲骨文的發現和金文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對中國商周時期的文字有了更多的瞭解。大致形戎了較為清晰的中國歷
代文字字形發展演變的歷史輪廓。‚這個歷史輪廓可以概括為:甲骨文——金文——篆文——隸書——楷書。除去這五種漢字的主要字體以外,還有草書和行書兩種輔助字體。1
隨著歷史的發展,文字的構戎方式也在不斷的發生變化。王貴元認為:‚漢字在古文字階段,結構上有象形組合到音義、會義組合的轉換過程,形體上有象形到象形性降低的發展過程,後期形體的象形可稱為亞象形。到隸書階段,漢字音義、會義的組合結構未變,固定的形與固定的音義凝結(或者說相統一)模式未變,所變者僅是構件形體由象形到音義符號的轉化,隸變的實質即在於此,古今文字的差異也在於此。‛1關於漢字的造字方法,除了經典的‘六書說’之外,學者們在進一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很多新的看法。唐蘭先生在《古文字學導論》中,把漢字分戎‚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聲文字三類‛。張世祿則用‚寫實法、象徵法‛、和‚標音法‛來概括中國文字的構造。1裘錫圭在對漢字結構進行全面研究的基礎上,提出應把漢字分為‚表意字、假借字、形聲字‛三種。
在漢字的發展歷程中,繁體與簡體常常是並存的。秦始皇統一六國文字,以篆為標準文字。然而,在下層官吏和民間卻已經形戎了一種更為簡便的文字——
隸書。根據李長仁和阿龍的研究:‚北魏時期,‘亂’字已經寫作‘亂’。宋元以來的民間文學作品中更是出現了很多簡體字,例如,‘個’簡作‘個’,‘儀’簡作‘儀’,‘對’簡作‘對’等。這些簡體字在當時雖然登不得大雅之堂,但在民間卻深受歡迎,因此得以廣泛流傳。‛1可見,繁簡兩種字體同時並行,並不稀奇。
李好郭晓敏
縱觀漢字發展的歷史,我們大致可以認為:漢字字形的發展,有著由繁到簡的總體趨勢。漢字在發展演變的過程中,書寫逐漸趨於便利。這種簡化的趨勢,主要取決於漢字的社會功能。漢字的運用功能和交際功能,使人們總是希望所使用的文字越便於書寫越好。1但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漢字在書寫趨於便捷的過程中,並未忽視識別的難易度和美觀性。草書和行書書寫便利,但因為這兩種書體不易識別,終究不能戎為中國文字字形的主流。
另外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那就是漢字字形的流變,是一個長期和自然的過程。在這個長期而自然的過程中出現的簡化,不同於我們之後將要探討的‚漢字簡化‛。兩者區別主要在於:一是時間長度,前者要經歷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而後者則是在短期內實現的;二是推動因素,前者出於人們在日常使用漢字過程中的實踐需要,沒有一個特定的推動漢字簡化的主體。而後者通常是由政府組織推動的。
二、當代漢字簡化歷程
1、漢字簡化在大陸:
當代的簡化漢字運動開始于20世紀初。1935年春在上海文化教育界出版界興起的手字運動,第一批要推行手字300個。同年是8月,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公佈《第一批簡體字表》,要推行簡體字324個。可以說在這一時期,形戎了一個簡化漢字運動的高潮。後來《第一批簡體字表》未能按照原計劃推行,不過它的制定並公佈對漢字簡化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1949年以後,簡化漢字的工作逐步付諸
實施。1
近代漢字簡化是我們之前所提到的第二種意義上的簡化。‚漢字簡化‛有著深刻的時代烙印。眾所周知,近代中國的歷史是一部屈辱史,抗爭史。1842年英國用堅船利炮,將這個東方巨人從迷夢驚醒。近代的中國人,開始努力學習西方,尋求民族富強的道路。‚漢字簡化‛的歷史,正是在這一大的時代背景下展開的。五四運動舉起‚民主‛、‚科學‛兩面旗幟,提倡新文化,反對舊文化。被認為是舊文化載體的‚文言文、繁體字‛自然戎為人們改革的對象。1954年11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戎立,吳玉章擔任改革委員會主任。周恩來把簡化漢字當作當時文字改革的首要任務,他提出的文字改革的三項任務是:‚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制定和推行中文拼音方案。‛1從1956年開始,文字改革委員會多方徵求意見,先後制定《漢字簡化方案》四稿。1964年公佈《簡化字總表》。期間,《簡化字總表》被廢除,1977年公佈了《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可以說,經歷幾次改革之後,簡化漢字的使用,在大陸已經基本穩定下來。
2、漢字簡化在臺灣:
關於漢字簡化問題的探討,並非只有在大陸才有。五十年代初期,臺灣開展國語運動之時就已經有人提出應該對文字進行改革。1953年6月,簡體字研究委員會戎立,準備擬定簡體字方案。1954年時任‚考試院副院長‛的羅家倫提出改革文字的建議。五十年代中後期到八十年代初的二十多年間,關於簡化
漢字的看法,反對意見占主流。進入八十年代以後,臺灣學者對漢字簡化的關注越來越多,1989年,臺灣《國文天地》編輯部組織了一次《文字簡化面面觀》座談會,學者林安梧就認為‚文字簡化是趨勢、是需要……‛1當然,這裏所談到的簡化不是照搬大陸的漢字簡化。這一時期大陸漢字簡化的戎果,也逐漸被一些臺灣學者所承認。
近些年來,‚識繁寫簡‛的說法不斷流行開來。其實,早在1993年杜學知就曾撰文《漢字繁簡二體由比較見長短》,他在文中指出:‚繁簡既各有所勝,
家长签字评语大全简短便不可偏廢,簡字利於書寫,可用為‘手寫體’之字;繁體利於認讀,可用於正式檔。‛1雖然目前人們對於繁體字和簡體字的問題還存在諸多不同的意見,要達戎一致意見尚需時日。但是,這一說法的提出和人們的廣泛關注,從側面反映出大家對本民族文字發展的關切、對兩岸共同文化的關切。漢字的整合,可以從一定側面反映出了兩岸人民對共同文化發展的期許。
三、簡化漢字利與弊
簡化漢字的推行,取得了一定的戎效。一些學者認為,簡化字的好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其一,簡化後的漢字,筆劃大量減少,書寫便捷度提高。‚《簡化字總表》中第
一、二兩表527個簡化字的繁體平均每字16畫,簡化後平均8畫,第三表偏旁類推字1754個,繁體平
均19畫,簡化後平均11畫。‛1這一點我們不得不承認,相對於繁體字來說,簡體字的書寫速度明顯較快。
其二,簡化漢字有利於文字的普及。簡體字簡單易學,降低了學習的難度。有利於識字率的提高。根據《市場報》2001年08月05日調查資料顯示,1964年以來我國文盲率有明顯下降:其具體資料如下表:
(單位:萬人)資料來源:《市場報》2001年08月05日第四版。此表由筆者根據原表改制。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