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2、解决问题与数学思考:
通过动眼、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分析、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以及对体积单位的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渗透参与意识,营造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观念。
教学难点:
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玻璃杯两只、小石子、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物各一个,1立方米的框架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激趣引入
出示课件“乌鸦喝水”的故事。
师: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水面升高了,引导学生说出石头占了水的空间。)
板书:空间
2、实验证明
师:石头真的占了水的空间吗?我们来做个实验验证一下教师拿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第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石头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观察有什么情况?
3、揭示体积
师:看来石头的确占有了一定的空间,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物体占的空间都一样大呢?
师:咱们来做个游戏,先把你们的书包从书桌抽屉里拿出来,用手摸书桌抽屉的空间,再把书包放进书桌里,再摸摸有何感觉?
师:石头把水挤上来,书包把书桌抽屉空间变小,都说明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那石头和书包谁占的空间大?
师:拿出一部手机,想一想:和你们家里面的影碟机、电视机比起来谁占的空间最大,谁占的空间最小?
师:引导说明: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师:说一说什么是电视的体积?什么是手机的体积?它们三者相比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师:生活中你见过的体积较大的物体是什么?体积较小的物体是什么?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统一体积单位的必要性。
师:生活中有些差别较大的物体我们可以用观察的方法比较出他们体积的大小,那下面两个长方体,你们能通过观察比较出他们体积大小吗?
(出示两个长方体)(不能)
师:如果想比较它们体积大小,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拿出你们课前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摆一摆,拼一拼(讨论)
师:看起来要比较物体体积的大小,需要有一个统一的体积单位。
2、学习体积单位
自学课本第28页,出示自学提示:1、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2、分别有多大,请举例说明。
汇报交流:
通过自学课本,你知道了什么?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书)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cm3、dm3 、m3
师:1立方厘米有多大呢?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太抽象了,怎样记住它的大小呢?介绍并举例。1立方分米、1立方米有多大?
用三根木头米尺做成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放在墙角,看1立方米的体积有多大.并让前两排学生钻进来,正好容纳十四个人,
小练习:让学生选用合适的体积单位,进一步巩固对体积单位的大小的认识。
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你喜欢的物体体积大约是多少。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课本第28页的做一做。
第一题,帮助学生理清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区别。
第二题,用教具小方块来演示。用同样数目的小方块组成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让学生说出体积是多少。重点指出这些立体图形里面含有多少个这样的体积单位,这些立体图形的体积就是多少。
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一个正方体,它的棱长是1厘米,它的表面积是6(),体积是1()。
2、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6()。
3、一台电视机的体积约是120()。
4、一辆冷藏汽车冷冻箱的体积约是9()
5、一只电冰箱的体积大约是1.2()。
6、一只手机的体积约是33()。
7、一只火柴盒的体积是12()。
说说身边的物体的体积大约是多少?
做课本练习七的1—3题
拓展题:
用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摆成多少种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评价一下你的表现如何?多几个学生说说,教师最后总结。
【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体积单位:立方厘米(cm3)立方分米(dm3) 立方米(m3)
《体积和体积单位》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长度、长度单位,面积、面积单位等知识
学生认知特点:从已有经验出发,体现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过程,而活动无疑是这
dm是什么单位的个过程的再现。大量的活动又为从直观辨认到探索特征提供了坚实的素材基础。
本班学生特点:基础知识较好,初步具备了理论分析和探究能力,在教师引导下,可以自主分析问题。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不容易理解。为此,教者这样设计:教者先通过学生非常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感受到物体占有空间。然后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两个同样大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石头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进第二个杯子里。这时,第二个杯子装不下这些水,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第二个杯子装不下这些水?”使学生明白石头占有一定的空间。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的大小,说明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从而引入体积概念。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
从《乌鸦喝水》这个学生熟悉的故事导入,接着用倒水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发现石头确实是占据空间的,而且占据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很自然地引出了体积的概念。
小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与他们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体积单位时,采取尝试自学课本,理解体积单位,培养学生空间观念。①看书自学体积单位,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合作,②学生汇报学会的知识。③理解体积单位。体积单位比较抽象,因此,我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实例,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出1 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摸一摸、量一量、
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是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下认识体积单位,从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有助于以后计算和估算物体的体积。这一环节中学生说到了很多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在1立方米的正方体中让学生依次进入,结果能容纳12 个学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就在身边。
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体验1立方米的正方体中能容纳12 个学生时,没有细致的说明1立方米截至的高度,部分学生形成的表象不明确。另外,体积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处理的比较粗略,没有让学生操作体验。上课的语言不精炼,不够生动,关注学生的情感不够,对学生的回答未能作出适当的评价。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效果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
次发展,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不容易理解。于是我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例如,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相同的两个杯子为什么第二个杯子却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呢?让学生体验原来是石头占了水的空间的,接着做第二次倒水实验,再比较剩下水的多少,得出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然后引出体积的概念。这样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学生对“体积”这个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新知识。
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单靠观察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才会产生稳固的认识。动手操作是学生直接获取经验知识的最好的途径。体积单位比较抽象,因此,我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实例,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出1 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是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下认识体积单位,从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课堂测评效果比较理想。不足之处,学生对于比较大的物体的体积的估测还不理想,差距较大,还需要多积累经验。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材分析
1. 教学内容:
《体积和体积单位》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27—28页的内容。包括体积的含义和常用的体积单位。
2. 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作用:
体积和体积单位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本单元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空间观念的又一次发展,也为今后学习体积的计算做好充分的知识铺垫。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掌握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知识。
教学难点:使学生建立体积是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空间观念,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比较生疏,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怎样计量物体的体积,以及体积与表面积的区别等问题,都不易理解。因此要加强学生体积概念的认识。
《体积和体积单位》课堂测评